第二種 如來說法叮嚀的體例,就是像《華嚴經》中說的,在你入聖位之前(在你入地品之前),一定會講一個東西;不管《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都應該會講。像是〈淨行品〉中所說的,你一定會在你的日常生活的諸行裡面,在你的回報眾生行中,生起迴向心。比如說,拿一個杯子,你的念頭就是「當願眾生如我一樣得清淨心,將自己的一切濁垢都予以清洗」,類似這樣,那你開門的時候就想,「願開眾生一切善根門」,然後呢,「度一切眾生斷盡一切惡根門」。這些你都會不斷的迴向,而且你會真實地想要在這個過程中,讓你生活的一切言行,日常生活中都可以作意來利益眾生。因為,你只是拿個杯子,看起來並沒辦法利益眾生,可是當你有迴向心,就會有那個作意,而且你不一定需要唸出聲音來,但是你慢慢就會有這樣的作意。這樣的話,你的作意就跟你的無相念佛憶佛的功夫,慢慢地是會一樣的相繼不斷。因此,當你走路沒有遇到任何人,你還是可以不斷地生起一個利益眾生的作意,於此「善作意」中安住,這跟二乘人的作意是不一樣的。二乘人的作意就是最好你不要出現,當你出現以後,所帶給他的,他可能叫作是煩惱。因為你如果跟他請法,他可能不得不跟你講法,可是說實在的,他不一定有興趣跟你講法。然而,如果遇到相同的情況,大乘菩薩則是看對方是否有因緣,如果有因緣就為他說法,同時還會看他的根器來說,他不高興聽這個法,你就講別的法,如果他任何法都不想聽的時候,你就合掌恭敬,然後面貌欣怡,不要露出顰蹙相,這樣至少彼此也能互相結個善緣。

    顰蹙相就是皺眉頭,如果菩薩常常這樣的話,人家心裡面就會講:「這個叫大乘法,哼……」,心裡面就會產生不滿。菩薩呢,在許多的場合,因為講的法有時候不太一樣,但是你在接眾的時候,你一定是用笑臉。在佛世的時候,菩薩有一個相貌體性,就是他一定是容色熙怡,熙就是像陽光一樣,就是陽光和煦,溫暖的陽光照射,如此怡然自得;然後呢,他一定是還沒有講話,還沒有開口問候你的時候,就已經先微笑了,一定是這樣。想想看,菩薩的四攝法,其中的每一個法,如果都是皺著眉頭,那這四攝法就很難成就。即使是假的微笑都勝過你不笑,因為人有個模仿能力,模仿能力是天生的;這也是眾生的末那所必須具有的體性,這樣才能生存哪!如果它沒有經過教導就不會模仿,那小孩子或眾生是很難生存的。所以,我們天生就會有這個能力,就是會模仿,大自然中的動物也會模仿。那模仿是什麼?別人笑,你就跟著笑。認知心理學家,他們稱作「鏡像神經」。鏡像神經,它是亦步亦趨,就譬如是:前面是長者,你就跟著他,他這樣右手伸出去,你就跟著他右手伸出去;左手伸出去,你就跟著他左手……,我們的鏡像神經所反應的,就會跟他一樣。所以為什麼說,有人在教導我們東西的時候,他如果是跟你面對面,你就會覺得左右方向不對,不好模仿而轉不過來,這個道理就是因為這鏡像神經的運作是亦步亦趨,你是跟著他後面一起模仿的,當他和你面對面,左右便相反了。同樣的,你面對的人他在笑的時候,不管你想不想笑,他笑了,你那個作意是在的,你也會想要笑。當然你也可以靠其他的作意,就像你說我討厭這個人,他正在跟我假笑,那這樣末那知道:「啊!他是在假笑。」這樣,可能你那個鏡像作意就會慢慢消失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