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17     08:00

(真心新聞網採訪組台北報導)正覺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張公僕表示,「佛法」就是成就佛道的方法,佛教菩薩道有五十二階位的修學次第,依此次第修學,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最後能成就福慧圓滿的佛陀「兩足尊」;而藏傳佛教密宗的基本教義是「無上瑜伽」男女雙身法,生起次第的修學也是為了雙身法的實修而作準備;藏傳佛教密宗號稱「無上瑜伽」能夠成就「無漏」,也能夠「正遍知」;在男女雙方同時達到性高潮時,藏傳佛教密宗說這就是「即身成佛」了。

藏傳佛教密宗的這種「即身成佛」,真的是「成佛」了嗎?這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藏傳佛教密宗喇嘛與女信徒雙方,在要進行淫樂之前會相互對看,再用手來撫摸對方全身……,這些都是不斷「生滅變易」的法;而當男女雙方處於性高潮時,有了全身都能領納性高潮的「正遍知」,而能夠達到「無漏」(不洩露精液),這時候的境界相,說之為「即身成佛」的境界,也是生滅變異法,不是二十四小時都能存在,也不能像第八識如來藏一樣從無量劫以來都永遠存在而不中斷,所以與佛法中開悟所證的永遠不生滅的常住法不符。由藏傳佛教密宗這種成佛的過程,可以很清楚的得知,他們所成就的「佛」,只是男女雙方身體的淫樂感覺,落入身識與意識境界中,不離常見外道所墮的識陰範圍;完全沒有佛的福德與智慧,各種的佛法證量與不可思議的神通境界也都付之闕如。並且要成就藏傳佛教密宗的這種究竟佛,必須要男女兩個人在性交中才能成辦;古時的密續中如此規定,宗喀巴如此要求,傳到今天的達賴喇嘛也在書中如此要求喇嘛們;至此即身「成佛」乃是「依他而起」的身識心與意識心所領納的境界,並且是欲界中男歡女愛的境界;這樣生滅而非遍一切時常住的「成佛」,根本不可以稱為「成佛」;何況在不小心的情況下,洩露了精液,或是性高潮退失了以後,這種「成佛」也就跟著消失了,證明藏傳佛教密宗的即身「成佛」是附佛法外道的虛妄想。

佛教菩薩有五十二個階位的修學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十信位主修對於三寶的信心,十信位的滿足需歷時一劫到一萬劫,端看個人的根器;十信位滿足以後,開始修凡夫菩薩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分別為初住位的布施乃至六住位的智慧;當凡夫菩薩熏習般若智慧到某個階段時,透過正確的參禪方法,在真實善知識的引導下,開悟明心進入第七住位,此時的菩薩方可名為「真實義」菩薩,如果又「眼見佛性」,可以進入第十住位。所以「開悟」得實相智慧,是成佛的「因」,乃是悟得法界的真實相-如來藏;再歷經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位的各種實修,最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乃是成佛的「果」,也是以這個如來藏為主體;只不過此時的如來藏,已經完全清淨無染,成為究竟清淨的「無垢識」,所以說佛道的修行,乃是福德與智慧的圓滿。

從初住位到十迴向位要修行為時一大阿僧祇劫的菩薩行,當十迴向位福德與智慧即將圓滿之時,此時菩薩永伏性障如阿羅漢,只要在佛前「勇發十無盡願」,即可進入初地。初地以上的菩薩乃修菩薩十度,初地到七地的修行是第二大阿僧祇劫;八地、九地、十地乃至等覺、妙覺是最後一大阿僧祇劫;妙覺位的菩薩乃是最後身的菩薩,此時的菩薩在欲界第四天的兜率內院,等待眾生的根器成熟,再下生人間示現成佛,這就是佛教的成佛過程與經歷時劫。

佛教的成佛過程經歷時劫久遠,也倍極艱辛,所證為第八識如來藏。反觀藏傳佛教密宗的所有修行者,只要學會「無上瑜伽」男女雙身法,就可以在行淫當中,用意識心去感覺那種樂觸;加上忍住不「漏」失精液,能夠長保這種樂觸,就說是「即身成佛」了,自始至終都不必實證如來藏,與佛法的實修完全無關。所以說藏傳佛教密宗的成佛,乃是利用身體的感覺,妄說身體的樂觸就是「成佛境界」,落入三界中的六塵境界而不自知,被欲界的境界所束縛,是標準的六道輪迴眾生,還住在凡夫位中,想成佛,還早咧!(採訪組報導)20111217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輕時,因病,曾經寄宿於一個共修團體,發現人是很容易受一言半語傷害的動物,總是把見聞覺知的「受想」當做如此的真實,而常産生加諸在自、他身心上揮之不去的苦樂感受,可是世間事十有八、九不如意,故多見苦多樂少的自我糾纏;肉體的痛苦若非因果病的較重業障折磨,是較易恢復,然而心靈的受創,除非有智慧為前導,否則是沒有那麼容易復原,經年累月纏繞不已,無法跳脫各種不如己意的想與受二法,真是不知如何是好?

人們共住常常一言不和就傷害身邊的至親好友,苦於人與人間彼此的想法、作為、習氣不同,彼此無法相容;綜觀這些苦來自於「無明」,「無明」就是「無知」,「無知」講白一點就是「愚痴」,愚痴於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我貪愛」而不自知,隨「緣」而起舞讓自己陷溺在自己玩自己的情境中而不自覺;故而《雜阿含經》卷32說:『佛告聚落主:「是故當知,若諸眾生所有苦生,一切皆以愛欲為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緣而生苦。」』(CBETA, T02, no. 99, p. 230, a10-12)

《雜阿含經》卷14

「云何有病如實知?謂三病,欲病、有病、無明病,是名病。如是病如實知。」(CBETA, T02, no. 99, p. 94, c18-20)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央掘魔羅經》卷4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來先佛世尊的第二種決定不易的清淨明白教誨:
 
 

一.  佛陀在《楞嚴經》中所告誡的

『第二種清淨明晦』是要「斷除殺心」,也就是「斷瞋」的意思。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接下來跟各位介紹所謂的「法寶——出世間法寶」出世間法寶就是:四諦、緣生、六度詮旨。前面有說三福凈業裏面的第一個部份:孝養父母、侍奉尊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那是屬於世間,因為它還不是解脫,我們現在所說的出世間的法寶,是跟這個不一樣,因為他要談到解脫法。解脫法就是所謂的「四諦緣生」跟「六度詮旨」。為什麽這樣分呢?因為這跟三乘菩提是有關係的。(因為三乘菩提的內容很多,所以我們在這個節目裏面,不能跟詳細跟各位解說,所以只是大約跟大家提示一些重點。如果大家對於四諦緣生跟六詮旨有關於聲聞、緣覺、菩薩的法,有疑惑的話,請各位參考我們三乘菩提所說的內容。)這個四諦緣生的四諦講的是聲聞,緣生就是緣覺法,六度就是菩薩法。關於三乘菩提實際的內容,我們在三乘菩提裏面已經有很多的介紹。所以我們接下來會簡單的跟各位說明,他們之間的一些差異。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