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七十歲那年母親節前一週,弟弟連夜載我和女兒一起回鄉慶祝母親節。她真的老了,走起路來步屨蹣跚,上下樓梯時,必需扶著扶手,兩腳都踩在同一階時才敢再踩下一步,一整天幾乎處在頭暈狀態中,晚上難以入眠,即使入眠也睡不久,身體狀況常年都屬不良。買了幾件新衣服給她,她挺喜歡的,媽媽一直很愛漂亮,但為了養育五個孩子,節儉成性,一直捨不得花錢買有質感的衣服,我直話直說
:「想穿時就穿,不要捨不得,再活也沒幾年了。」她笑笑說:「對呀!攏七十啊,少年ㄟ時陣,感覺六十歲一定會走,結果多活十年囉!

 

聽到七十,心頭猛的一驚,母親竟也七十歲了!以前老一輩的人如果活到六十以上都是稀有人類,兒孫會為老人家祝壽,記得阿嬤六十大壽時,爸媽還在古厝為她「辦桌」呢!時代不同了,母親沒有任何要求,也只是無意間說出年齡;我們五個小孩幾歲,生日那一天,她從沒忘記過,可是母親已七十,她哪一天生日我完全不知道,心中有說不出的愧咎,趕緊召集弟妹們共商大計,最後決定全家大小一共十八人一同到母親最愛的溪頭過夜。當天,夜空中飄著絲絲細雨,全家人在旅店門口齊唱生日快樂歌,這是我們第一次為母親慶生,八個孫子聯手做了一張大大的卡片送給她,幼稚園的小女孩們搶著親阿嬤的臉,直喊:「阿嬤,我最愛你了!」,母親笑得好開心。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另外,還有所謂的「僧寶——出世間僧寶」:指的就是四向五果——這通教菩薩所證的這個果位,還有三賢十地的這個大乘菩薩的所證。四向五果指的就是四種聲聞所證的果的向位,譬如說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果要實證之前,有向於初果的初果向,要進入二果之前,也有二果向,乃至進入三果、四果之前的三果向、四果向,這就叫作四向。那另外還有四果,那為什麼會多一個果而稱為五果呢?因為還有辟支佛果。因為辟支佛果是超越於聲聞,因為他所證的緣覺法、因緣法,是超越於聲聞,所以說他的辟支佛果也要加進去,所以稱為四向五果。如果他是聲聞,那這個四向五果就是聲聞,可是如果是菩薩的菩薩僧寶,那他就是通教的菩薩。譬如說他可能還沒有修學到別教菩薩的法,那他所證的四向五果就是通教菩薩所證。我們說三賢十地的大乘菩薩,他所證就是有別於通教菩薩、有別於二乘,他所證的三賢十地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還有十地。這個三賢十地或者是通教菩薩的四向五果,通通都叫作「僧寶」,而且這個僧寶是真正的出世間僧寶,是真實的三寶,而不是跟前面所說的世間的這個僧寶是一樣的。事實上他們本質是不一樣,為什麼?因為世間的僧寶他可能是還沒有解脫,他只是依於三皈依戒,依於他的聲聞戒律,所以他成為僧寶,可是對於佛法果位的實修呢?他沒有。可是當菩薩他實證了四向五果或是三賢十地的這個果位的時候,事實上他才是真正的僧寶。所以在僧寶裏面,真實的僧寶,也就是「僧」——出世間三寶中的僧寶,他的位階是高於世間的僧寶。
那出世間的僧寶,這個三賢十地,他的實證是完全依於他的智慧,而稱為「僧寶」,而不是依於他的外相。前面所說的世間的僧寶,他通常要依於外相,還有他的戒律,譬如說如果他受比丘、比丘尼戒,他就要剃頭著染衣,他要示現出聲聞相,所以這個時候他是有別於一般人的這種外貌。為什麼?因為要表現出聲聞的解脫,那是為了表法。在這個世間的僧寶裏面,也有菩薩僧,他是不示現出這個出家相的。可是如果說他要稱為真正的三寶,他是要實證果位的,那表示說他才是真正的僧寶,而不是說他不剃頭,他也不著染衣,他也不持戒,而可以說為僧寶,不是這樣子。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第二節  佛門斷見之無我

 

第二種是佛門內的凡夫斷見的「無我」。斷見外道講無我,佛門裏面也有斷見外道講無我,那就是密宗應成派的中觀。應成派的中觀否定了第七識和第八識,他們不承認第七識,所以認為佛在《阿含經》裏面沒有講過第七識,也沒有講過第八識。

應成派中觀的祖師月稱菩薩--其實不應該稱他為菩薩;他的繼承者寂天菩薩--他也不應該叫做菩薩;接下來是阿底峽,然後是宗喀巴,他們在西藏努力弘揚,經由歷代達賴喇嘛和上師傳下來,現在顯宗的印順法師也跟著弘揚,都是否定七八識。他們認為七識和八識是因部派佛教發展,後來有了大乘,然後才在大乘法中說有七、八二識。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可是修聲聞跟緣覺,還不足以成佛,也還不是佛陀建立佛教的目的,所以佛陀還要教導「六度詮旨」,也就是教導眾生如何來修六度萬行。六度指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跟「智慧」。那什麽是「布施」呢?布施所要指向的道理是什麽?——「六度詮旨」的意思就是說,菩薩在修這個六度,祂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麽?事實上它有兩個面向(簡單來說兩個):第一個,這個六度可以讓我們眾生因為修學六度最後邁向成佛,這是第一個意旨。為什麽可以成佛呢?為什麽要透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呢?因為要修學這些法,而可以讓我們成佛,它的根本所依就是因為有這個第八識如來藏——所以讓我們行布施的時候,布施的功德、福德功不唐捐,因為功德、福德都記錄在如來藏裏面,祂都幫我們收藏得好好的,所以成為我們未來世,菩薩的廣大的這種福報跟功德。

「持戒」(持戒的道理也是一樣)為什麼我們需要持戒?因為如來藏的法性可以讓眾生,當他作善業的時候獲得善的果報,作惡業的時候,就獲得三惡道的果報,所以我們就要持戒。那我們持戒,為什麽我們能夠一直持戒呢?因為也是有這個如來藏幫我們執持了我們持戒的習慣。所以有些人出生之後安分守己,他不會去貪別人的東西,他也不會去侵犯人家,也不會想要過度的縱欲,不會想要修雙身法,為什麽他可以這樣子呢?因為他過去世有修持戒到彼岸的功德,所以他就可以養成這個習慣,而且能夠來到現在世,乃至去到未來世,都可以顯現出他持戒的功德。所以說布施、持戒,也是有它的道理,而這個道理的建立,也都是因為要有如來藏的存在,才能夠建立。這樣的話,我們持戒、布施,才符合道理,才是理性。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章  無我


         第一節  斷見外道之無我

佛說這種無我法,有很多人誤會了,那就落入斷見論去了。「無我」的第一個部份,就是講斷見外道的無我。斷見外道其實比常見外道高明,而且理智。為什麼呢?因為他有如實下過功夫去觀察--現前觀察我的五蘊是不是真實不壞?他觀察的結果,發覺我的色、受、想、行、識都不是不壞的法,他又觀察我的十二處、十八界--第七識意根也一樣在十八界內--我的六根、六塵、六識既然暫有而終壞,是不真實,那當然「我」就是虛假的;「我」是四大和合,假藉父母及四大、食物為緣而成的,覺知心的「我」是假藉六根與六塵相觸為緣而成的,所以覺知心的「我」不真實。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