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貼 念法psd.jpg

  

以下內容摘錄自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6/6260-a26_052

由 正源老師開示

 

 

「念法」,是要依跟隨真善知識受學熏習正法所得正知見為基礎,作意思惟觀察。例如,觀察諸法無我,剎那不住,像《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 世尊有聖教說:【譬如有人以毒惡言種種毀罵,菩薩聞之,不應卒暴而起瞋心,當觀察之:「如是罵者為是誰耶?受毀罵者復是誰耶?彼此二身各十二處,眼處見色、耳處聞聲、鼻處嗅香、舌處嘗味、身處覺觸、意處知法;而是眼處,實非是我,若非我者,自他眼處誰過失耶?若有過者應須治罰。」如是觀察,俱無過失;既無過失,誰受誰罵而瞋恚耶?如是觀察,乃至法處亦復如是。十二處外更無一物,罵者受者二俱是空。以此思惟,瞋心頓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6)就是說菩薩雖然受他人種種毒惡言語的毀罵,但應作意思惟觀察,罵者與受者無非各由六根及六塵這十二處所組成,可是仔細觀察思惟,一一根和一一塵都不足以成其為我;既然不是我,那又有誰毀罵?誰受毀罵?這樣地思惟觀察罵者、受者都是空,都不存在,其實並沒有過失者,那又要對誰生起瞋恚心呢?

世尊接著又開示:【若聞麤語應諦觀察:「如是語言何者是麤?麤語二字生不同時,麤時非語、語時非麤,剎那生滅,各不相待。二字尚無,況多毀罵。」以是觀察百千劫中,作是麤言,不成罵辱。又復觀察能罵之人及所罵法,二俱無常,剎那不住,何有瞋耶?以是當知,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罵法既空,我身亦爾,同彼無常生滅不住,以不住故一切皆空。作是觀時,無量怨賊一時消滅。若離此觀取相分別,但名安忍,不得名為波羅蜜多。五蘊無我,乃至十八界等,悉亦無我,如幻如化;毀讚平等,本性空寂,亦復如是。】就是從時間剎那生滅不住的角度,去作意繫念觀察,毀罵的粗暴言語本身也是剎那不住,當一一拆解開來觀察,就不是一句粗暴毀罵的言語了;同樣觀察別人讚許我們的言語也是一樣,拆解開來,也不成其為讚許了。所以毀罵和讚許的言語都平等平等,都是如幻如化,本性空寂,又有什麼毀罵?有什麼讚許?

這些道理,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也開示了同樣要作意繫念觀察世間及以出世間的諸法來修行的法門。馬鳴菩薩說:【若唯修止,心則沈沒;或生懈怠,不樂眾善,遠離大悲,是故宜應兼修於觀。云何修耶?謂當觀世間一切諸法生滅不停,以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應觀過去法如夢,現在法如電,未來法如雲,忽爾而起。應觀有身悉皆不淨,諸蟲穢污,煩惱和雜。觀諸凡愚所見諸法,於無物中妄計為有。觀察一切從緣生法,皆如幻等畢竟無實。觀第一義諦非心所行,不可譬喻,不可言說。】(《大乘起信論》卷2)這裡馬鳴菩薩告訴學人,不可只有修止,應當止、觀兼修,否則會心生懈怠,對各種善法都不生欣樂,並且會遠離救度眾生的大悲心。而修觀,應觀世間緣生諸法生滅無常、如幻如夢,無有真實;乃至觀出世間的第一義諦真如佛性,是無名相法、是無分別法,非心所行,不可譬喻,不可言說。然而,對這些法的作意觀察,必定要先有信、有忍,願意接受,常樂觀察,就如馬鳴菩薩開示的:【云何修忍門?所謂見惡不嫌,遭苦不動,常樂觀察甚深句義。】才能成就念法的第一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