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32-a19_024
第024集
何謂大乘宴坐?(二)
正村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佛教正覺同修會所為您準備的「三乘菩提之系列」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所進行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
今天探討題目主題是「何謂大乘宴坐?」副標題「打坐修禪定非禪」。這是第二集節目的探討,我們延續上一集這個主題,繼續為大家介紹大乘宴坐。
維摩詰大士在經中,繼續為舍利弗開示說:【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個法義當然還是在談第八識如來藏所住的法界大定,在這法界大定,菩薩不捨道法安住在法界大定當中、不離開道法繼續行種種的凡夫事,這才是大乘宴坐。這樣的大乘宴坐,當然跟二乘人修的禪定截然不同,因為二乘要修禪定,一定要離開種種的事相上的事,端身正坐入定去,都離開了道法;所以一位大乘的證悟菩薩,常常都是自住在所證清淨道法中,可是依然示現跟你我一樣的行持,同樣跟你同事利行、吃飯睡覺,繼續行種種的世間事;所以菩薩們在與眾生同事利行當中,時時不捨道法,因為不落六塵事相境界中,常住法界大定中。但是一位凡夫或是一位阿羅漢,甚者如舍利弗,他們是沒有辦法實證這樣的證境,一定會落在種種凡夫事相中,當這些吃飯、睡覺世俗事相在行持的時候,是沒有辦法繼續修禪定,沒有辦法打坐入定的,所以 世尊在進入二轉般若期當中,就開始轉而為二乘弟子們來開演大乘佛法。
在這些大乘的經典--般若經典當中,我們常常看到經文一開始會宣演一些看起來好像是凡夫的事相事,常常這個經文一開始會記載說: 世尊外出去托缽,乃至回來飯食,飯食之後洗足,然後才開始敷座而坐,演說佛法。在經典一開始還沒有正式說法之前, 世尊所示現的這些凡夫事相事,其實 世尊已經在具足開演大乘佛法,是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 維摩詰大士在經中,同樣開示這樣的法理,告訴舍利弗說:在吃飯、睡覺,示現這些凡夫事相事的時候,大乘的宴坐是不捨道法,都時時在示現、開演大乘的宴坐。
這樣的勝妙法,看來好像都跟二乘聖者之所修學方式完全相背離,因為舍利弗這些二乘聖者,他們一心要努力打坐修定,所以想要盡量離開這些凡夫事相事,他們非常擔心太去沾染這些凡夫事相事會讓自己的煩惱再度出生,而未來無法入涅槃。但是 維摩詰大士卻告訴舍利弗說:你不用執著想要一直要離開這些凡夫事相事、一直在打坐要入定,因為在這些凡夫事相事當中,大乘的宴坐其實從來不捨道法就住在清淨法道當中,是不會妨礙繼續示現這些凡夫事相事。這樣的開示,對於當年還沒有證悟明心的舍利弗來說,完全沒有辦法思議、理解,也就是這個緣由,才會推辭不去探視 維摩詰大士, 維摩詰大士當年會這樣,不假情面地一一來訓示這些二乘聖者,目的就是要讓這些二乘聖者,不要再執著二乘小法,能夠起慚愧、懺悔心,早日迴小向大,不要再執著要離開一切凡夫、一切世俗的種種事,而只想要一心打坐入定;應該要開始學習作個大乘菩薩,來實證真正 世尊所教導的大乘宴坐。
所以大士這一段經文的開示,在教導大家說:在一般的凡夫事相事當中,不捨道法,示現大乘宴坐,對舍利弗來說,當然他是無法體會;而這樣的誤會-對大乘佛法所說的宴坐有誤會-並不是只有舍利弗,包括當代的大法師也是有誤會,對於 維摩詰大士,這樣所開演的大乘經典,所說的這些真實的法義,同樣也有嚴重的誤解。當代曾經有位大法師,在他說禪的書當中就是對這一段經文也有誤會,所以他才會在他的書中有下面這一段錯誤的論述,他說:【所謂佛法、禪心,都應該不離生活。吃飯吃得合味,禪也,睡覺睡得安然,禪也,……今日修道者,只重生死,不重生活,實離道遠矣!】(《沒時間老》,佛光文化出版,頁202。)這個就是對這段經文示現的凡夫事相事有了誤會,而誤會說:只要吃飯吃得好吃,睡覺睡得安然、睡得好,那就是實證中國禪宗的禪,就是實證般若,簡單說就是開悟明心了。如果真的開悟明心,實證大乘的宴坐是這麼容易,如同這位大法師之所說,那麼剛出生的小嬰兒,是不是他們每天一定是要吃得好、睡得好,吃了、喝奶之後就睡,睡完之後起來再吃,那這些小嬰兒剛出生,是不是每一位都成為開悟的聖者?有時候,哪一天媽媽忘記餵奶,或是餵奶的時間超過了,小嬰兒在那邊大哭大鬧,因此就吃不好、也不願意睡覺,是不是小嬰兒那一天又變成退回成為一個凡夫?所以這樣的一個開悟聖者,有時候是聖者,有時又變成凡夫,當然這樣的說法,是全然誤會 維摩詰大士經中開示的:「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因為大法師全然落入經文的文字的戲論當中,去依文解義來思惟、來比量、來推,想要瞭解說大乘的宴坐應該就是這樣子。如果大乘的宴坐這麼容易就能夠悟入,甚至小嬰兒就可以悟入,那麼舍利弗這樣尊貴的二乘聖者,應該老早每一位都也是開悟的聖者,為什麼舍利弗當年完全不能夠瞭解 維摩詰大士的開示呢?所以證悟祖師常常有種種的作略,他們的所說都有為人處,只是不能夠為緣還沒有成熟的人來說,要由學人自己去親自實證,才能夠以心印心,心領神會大士這一段經文所開示的真正法義。
下一段大士繼續開示說:【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維摩詰所說經》卷1)當然還是在談這個心--第八識如來藏、真實本識、真實妙心,是不住內也不在外,所安住的法界大定才是大乘宴坐。意思在說我們的第八識--真心如來藏,祂從無所住,因為第八識如來藏心,心體無形無相、體如虛空,你如何說祂是住於何處?所以說這第八識心不住內--不住在眾生色身之內,但是也不要誤會不在內,是不是就在外呢?當然也不是。因為你也不能說祂在虛空,或者是說祂會被外六塵等諸外法所迷惑而有所住--也就是對外六塵法會起計著而有所住;那麼這個心不住內也不住外,那到底是在何處?
有關於這一部分法義的探討, 世尊在《阿含》經典曾經就有開示說:這第八識真心如來藏,與所出生的五蘊十八界諸法,彼此是非一非異,是不相在。因為既然說第八識真心如來藏,不住眾生色身中、也不住虛空中,到底在何處? 世尊在《雜阿含經》卷3,就有這一段開示說:【色無我,無我者則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若苦者,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當作是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個經文的義理, 世尊在開示說:色乃至受、想、行、識這五蘊的我,乃至五蘊我所衍生的一切法,是無我法;無我法的緣故,緣生、緣滅是無常法;無常會壞滅,是苦法,若苦法者,就這些都是生滅的、會壞滅的苦法。所以說,彼一切在說這一切的五蘊,乃至五蘊所衍生的一切法,這五蘊的我以及所生的一切法非我,也就是:不是我釋迦如來這個地方所講的真實我,可是又不異於我所說的這個真實我--也就是所謂的第八識如來藏;說這第八識如來藏與所出生的五蘊我等一切法,彼此之間是非我、不異我而且不相在。不相在的意思是說:這真心如來藏不在五陰十八界諸法當中,祂並不是五陰十八界諸法當中任何一法,但是又說真心是來出生五陰十八界諸法,而這些五陰十八界諸法,也不在第八識真心如來藏之中,因為第八識如來藏自身當中無一法可得的緣故。
所以阿含經典在說到,這個能出生的法與所出生的法,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只能說是非一非異、不相在。因為一個是能生萬法的真心如來藏,一個是被這真心所出生的萬法,能出生的心是真實法,被出生的這五蘊一切諸法是虛妄法,真妄和合似一,雖然同在一處卻又不相在,彼此間你不能說祂是互相融合在一起。所以 世尊在阿含期,為二乘弟子們講解解脫道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把大乘佛法--大乘菩薩才能夠實證的真心如來藏,已經先隱說、也略說;已經有開示說:有一個心就是本識入胎識,祂是能出生五陰十八界等萬法的心,而這個心與所出生的諸法之間的關係,彼此是非一非異、不相在。這樣的法義,在初轉阿含期,當時阿羅漢們都只能信受這個法理,但是都還無法實證,一直要到達進入二轉般若期,開始宣演大乘佛法, 佛世尊要開始教導這些二乘弟子們實證這法界實相心,所以就開始宣演大乘佛法,所以就會有 維摩詰大士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來宣演什麼才是大乘宴座,來說這真心如來藏-心不住內,也不在外-是為宴坐。
這個心當然當年舍利弗還沒有實證,聽完大士這一段開示仍然是一臉迷惑,完全不能夠瞭解這當中的法義。一般學法的人,也常常被錯誤教導以定為禪,把禪定當中某種意識心暫時離念、無分別,也就是所謂的離念靈知心,這跟意識心相應某種定境當作是大乘的證悟;也就是說透過修定,進入離念靈知的狀態,說這個意識心相應暫時不分別的離念靈知,說這樣就是證悟。可是這樣的離念靈知意識心,仍然在十八界之內,是無法離開十八界,因為祂就是十八界當中,意識這一界之所含攝。所以修定,誤會以為說證到這真實本心,其實所證仍然是意識心,仍然在十八界內,因為這個心是有所住——住於內,仍然住於內,這當然不是大乘宴坐所說的「心不住內、也不在外」,所以修禪定的人、乃至二乘聖人舍利弗,對大乘的宴坐是無法實證,也有很多的誤會。
大士下一段經文,繼續為舍利弗開示說:【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道品,是為宴坐。」】(《維摩詰所說經》卷1) 維摩詰大士由二乘人所證的三十七道品,來為他們講解大乘宴坐,因為舍利弗當年還沒有證大乘宴坐,所以大士就善巧方便,依二乘人所修三十七道品來為他說什麼才是大乘宴坐,當中有何差別。我們先為大家複習一下,二乘人所修的三十七道品的內涵,他們要從四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與十二因緣法觀行,來修這三十七道品。當修這三十七道品的時候,二乘人一定是需要透過意識心來思惟,乃至生起種種正知見,依止所生起的正知見來修正自己,所以必定動其心來轉易染汙末那的遍計執,所以必然會對這三十七道品的正知見有思惟,而且要令心安住這樣的正知見當中。所以二乘人,包括舍利弗修三十七道品的當下,於所有這些正知見,意識心必有所動--因為要深入思惟的緣故,如此才能夠出生解脫道的智慧。而大乘菩薩所修三十七道品,卻是於諸見不動而修行,因為大乘法所說的:是說當意識、意根在三十七道品上思惟生起種種正知見,動其心了,但是在依三十七道品修正自己身、口、意行的當下,卻同時有另外一個如如不動的第八識如來藏妙心,從來不動其心,於諸見是不動,不起諸見;轉依這第八識如來藏妙心,來圓滿漸次修學三乘菩提的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所以大乘菩薩,依自己親證的第八識真心如來藏來轉易意識、意根心,依止所證第八識如來藏妙心,以祂的真如法性為依歸。
「於諸見不動」的這個道理在說:七識心是於諸見會產生種種的見解,可是大乘菩薩在這個當下,能夠現觀自己的第八識真心如來藏是於諸見不動,是不動心的,雖如是,第八識如來藏心卻時時支援配合七轉識心之所思、所計。大乘菩薩依如是來修學佛法,來修大乘所謂的大乘的宴坐,而這樣的宴坐才是佛法所說的宴坐。這樣的宴坐,當然對舍利弗來說,他無法思議、無法理解,因此舍利弗當年會去推辭,不願意去探視 維摩詰大士,這當然有它其中的緣故;因為怕再見到 維摩詰大士的時候,大士又為他宣演種種的大乘法義,而無法回應 維摩詰大士之所詢問,怕被遮難的緣故,所以他就推辭不願意前去探視。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何謂大乘宴坐?」這六種法相,我們還有最後一項法相還沒有宣演,也就是「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二乘人是要去斷煩惱才能夠入涅槃,可是大乘菩薩卻是不斷煩惱而入涅槃,這才是佛法所說的宴坐。 世尊所要教導的大乘宴坐,這樣的勝妙法理非常地殊勝,歡迎大家在下一集節目當中繼續收看,才能夠瞭解勝妙法義之所在。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色身康泰,學法無礙,道業增上,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