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3/2958-a13_099
由正源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善巧方便與菩薩戒」單元中,我們總結受菩薩戒的目的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使自己成為一個在佛菩提道上邁步前進的真實義菩薩,為將來成佛作準備。這個目的也可以說,就是學人開始從內心中更為具體地履踐歸依三寶時所發的四宏誓願,因此依著四宏誓願的核心精神,就建構了菩薩戒持守的三個基本原則:第一、不違背解脫;第二、不違背菩薩的慈悲;第三、不違背大乘第一義。接下來我們就逐一加以說明。
首先是不違背解脫。佛道修學首要的目的,就是要求解脫,常聽學佛人說要自度度他,度是指度到解脫的彼岸,就是要了生脫死。眾生之所以一直在生死的此岸輪迴,就是因為我見、我執和我所執的無明煩惱不能斷除;因此學佛既是要度到解脫的彼岸,當然就得在斷除我見、我執、我所執的無明煩惱上用心。而大乘菩薩在受菩薩戒前,歸依時既然已經發了四宏誓願,其中煩惱無盡誓願斷,就不只要斷除二乘人所斷的一念無明、我見、我執、我所執的這些起煩惱,更要斷盡不共二乘的如塵沙數無始無明上煩惱;因此說,菩薩戒持守的第一項基本原則就是不違背解脫。
以《梵網經》菩薩戒來說,殺人、偷盜、邪淫、妄語、酤酒、說四眾過、自讚毀他、故瞋、故慳、謗三寶這十重戒,廣義來說,都具有不違背解脫的意涵,因為造作這些違戒的行為,都多分少分緣於貪欲、瞋恚、愚癡、憍慢、懷疑、惡見六根本煩惱;也就是我見、我執、我所執的煩惱未斷除所致。我們不妨舉經典中的故事來說明:
在《百喻經》中有一則譬喻的故事:說在一個村子裡,有一天有一群人一起在屋內聊天,談著談著就說到村子裡另外一位當時不在場的人,大家都覺得這個人處事不偏袒、無私心,算是一個公正的人,只是有兩個不好的缺點。這時候有人說:第一、他很喜歡生氣,很容易起瞋;第二、他作事總是匆匆忙忙,缺乏思慮。誰知當他說到這人缺點的時候,這人剛好從門外經過,聽到人家說他的缺點,無明瞋火就冒起來,衝進屋子裡抓住那個數落他缺點的人,二話不說就很生氣地出手痛打他。這時旁邊的人就問他:「你為何無緣無故打人呢?」結果他大聲地回答:「我幾時喜歡生氣?我又什麼時候作事匆忙、缺乏思慮?他怎麼可以這樣說我。」理直氣壯地說完了,旁邊的人就反問他:「你如今很生氣地一進門不分青紅皂白抓著人就打,喜歡生氣並且作事匆忙、缺乏深思熟慮的習性,都已經如實顯現在大家面前了,根本無從狡辯,你又想要隱瞞什麼?」
這個故事中所說喜歡生氣的那個人,不就像是喝醉酒的人,滿口胡言亂語地跟人家爭辯自己沒有喝醉一樣,全然不知道自己的瞋恚、急躁的習性早已顯露無遺。眾生貪瞋癡等等這些六根本煩惱的習氣種子,都是這樣不由自主地就會現行冒出來,而且行相極為微細,眾生常常自己都沒有辦法察覺。正如《阿毘達磨俱舍論》中說:【根本煩惱現在前時,行相難知,故名微細。】(~《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0)而煩惱習氣種子現行,如果沒有像戒律這樣的對治之道,緊接著造作殺盜淫妄語等等的身行口行,未來世惡業果報就成就了,長此以往,想要解脫根本就是緣木求魚。
接下來我們來說,不違背菩薩的慈悲。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開示:【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於別解脫毘奈耶中,為令聲聞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建立遮罪,制諸聲聞令不造作;於中,菩薩與諸聲聞,不應等學。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為勝,不顧利他,於利他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可名為妙;非諸菩薩利他為勝,不顧自利,於利他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得名為妙。】(~《瑜伽師地論》卷41)因為菩薩的首重就是慈悲,所謂大悲為上首。菩薩道修習的目的,就是要成就佛道,而攝受眾生就是攝受佛土,可以說沒有不慈悲眾生,並且努力不懈救護眾生,而能成就佛國淨土的。四宏誓願中說要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來看看釋迦世尊怎麼告訴我們祂過去生行菩薩道的事蹟。世尊在《賢愚經》中對阿難尊者的開示說:
過去久遠阿僧祇劫之前,在這南閻浮提洲有一個大國,國王名叫慈力,他統領了南閻浮提洲八萬四千個小國王,手下有佐助大臣一萬多名,王宮裡也有后妃、眷屬、侍女二萬多人。慈力王人如其名,具足了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永遠都以慈悲心愍念一切眾生,從來不曾有所懈怠厭倦,並且時常教誨臣民百姓要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的十善業道。因此他所化度治理的國度都是國土安樂,四方諸國臣民對他都極為欽慕仰望,無不慶賴有這麼一位仁德崇高的君王。
但是娑婆世界六道眾生中,疾疫鬼和夜叉之類都是以吃人類的血氣為食來活命,由於這時慈力王統治下的人民,都遵從國王十善業道的教誨,嚴謹攝持自己的身口意行,身心清淨了,諸天善神也都來守護著,導致這些吃人血氣的疾疫鬼和夜叉之類邪惡有情,都不敢再靠近來侵害人類,結果一個個都變得飢餓、瘦弱、憔悴、無力。這時有五個夜叉就來到慈力王所在的宮中,向慈力王訴苦說:「我們這些疾疫鬼和夜叉之類的有情,都是依靠吸食人類的血氣,才能保全身體和性命。由於國王您的教導,全國人民都持守十善業道,以致我們不能再接近他們,從此就不再飲食了;現在飢渴困乏,都已經到了求活無路的境況。大王啊!您以慈力為名,是最為慈悲的,難道您不憐愍憐愍我們嗎?」慈力王聽了五個夜叉這些話之後,心裡面非常哀傷,想想這五夜叉確實不吃人血氣就不能活命,於是就在自己身上刺了五個傷口放出血液來,讓五個夜叉各自拿著器皿承接血液來飲用;等他們五個都喝飽了血,解除了不能活命的危機,都非常欣喜並且十分感謝國王救命的恩德。這時慈力王就對夜叉們說:「你們都吃飽性命無虞了,我只有一個要求,就是你們也應該要憶念著修十善業道,以這樣來報答我的恩德。我如今以身上的血液,幫助你們度過身體的飢渴,讓你們得到性命的安隱,將來我成佛的時候,最初說法就要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法身之血,來幫助你們除去貪瞋癡三毒,捨棄對種種五欲的飢渴,讓你們都能親證而安處於清淨安隱的涅槃境界中。」
佛陀為阿難尊者開示到這裡,進一步告訴阿難說:「當時的慈力王就是我釋迦牟尼的過去生,而五個夜叉就是憍陳如等五比丘。我從那時開始,生生世世都憶持當時發的誓願,許諾成佛時要先度化他們,因此他們五人在我最初鹿野苑三轉十二行,說苦集滅道四聖諦法時,就聞法而次第證得解脫果了。」憍陳如等五比丘聞佛說法證解脫果,僧團最初成立,佛法僧三寶具足,開啟了釋迦世尊度化娑婆世界眾生的一代時教。而其因緣正是起因於世尊過去生為慈力王時,慈悲救助五夜叉。這也說明了不違背菩薩的慈悲,確實是菩薩戒的重要基本原則。
然而菩薩的慈悲,無非就是要施與眾生利益與安樂,如果是對眾生既有利益又有安樂,當然不會有問題,可是如果利益與安樂二者不能兼得時,該如何取捨呢?或許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不太容易瞭解問題所在,我們就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像小孩子生病了,通常是不喜歡去看醫生的,因為怕打針,打針很痛;也怕吃藥,藥很苦很難吃。也就是說,看醫生打針吃藥這些會令小孩子擔心害怕,會讓他們不安樂;但是父母都知道,不看醫生、不吃藥、不打針孩子的病就不容易好,甚至會惡化,這很明顯就是對小孩子不利益。這時候利益與安樂,就存在著矛盾與衝突,當然這個矛盾並不難解決,就是應該去看醫生、吃藥、打針,讓小孩的病趕快好起來;也就是應該選擇對小孩長遠有利益的,而不是只顧惜他一時的安樂。還有對於吸毒上癮的人,想讓他擺脫毒癮的長期殘害,就不能心疼他毒癮來時,沒有毒品吸食的痛苦,也是同樣的道理。菩薩慈悲眾生的時候也是一樣,應該選擇施與絕大多數眾生長遠的利益,而不是只著眼於少數,乃至單一眾生一時的安樂。
像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就明確開示:【菩薩念與眾生有利益品所有安樂,終不念與無利益品所有安樂。】(~《瑜伽師地論》卷35)彌勒菩薩甚至告誡菩薩們,對於什麼是於眾生沒有長遠利益的短暫安樂,而什麼雖一時令眾生不得安樂,但卻有著長遠利益,這些都應該要以不顛倒的實相智慧如實了知;然後要盡自己的能力,勸導眾生能捨離一切沒有利益的暫時安樂,甚至以種種方便善巧,從眾生那裡削奪掉這些不利益。所以彌勒菩薩說:【若苦所隨有利益事,眾生於此雖無欲樂,菩薩依止善權方便,設兼憂苦應授與之;若樂所隨無利益事,眾生於此雖有欲樂,菩薩依止善權方便,設兼喜樂應削奪之。】(~《瑜伽師地論》卷35)也就是要以種種善巧方便,讓眾生於長遠的未來確定能夠得到安樂,而它的真實意涵,就是要施與眾生恆久的利益。
那什麼能給眾生真正長遠恆久的利益呢?當然就是能夠讓眾生真實涅槃解脫、常樂我淨的佛菩提大乘第一義。菩薩既要度化眾生,當然就要施與眾生這唯一佛乘之法,因此菩薩戒也就有它的第三個基本原則,不違背大乘第一義。既然不得違背,菩薩本身就得一一親證,無所欠缺;當然也就必須法門無量誓願學,讓自己能真正成為眾生的真善知識,不是惡知識也不是假名善知識。《雜寶藏經》中世尊就說了一則故事:
從前在山林裡住著兩隻獼猴,各自擁有五百隻大小獼猴眷屬。有一天遇到王子上山打獵,一群獵人向獼猴棲息的山林圍捕過來。這時有著正確知識和豐富經驗的善獼猴,就向另外那隻知識經驗不豐富、不正確的惡獼猴說:「我們現在應該趕緊渡過大河,到河的另一岸,這樣就能免除所要面臨的大災患。」但是惡獼猴卻說:「河太大了,我們都過不去。」善獼猴對牠說:「河邊那棵毘多羅樹的枝幹很長,足夠讓我們渡到河去。」惡獼猴還是不聽,於是善獼猴就帶領著牠的五百獼猴眷屬,拉著樹枝渡河逃難去了;反之惡獼猴跟牠五百眷屬,因為不願意渡河,就全部都被王子抓走了。
故事說到這裡,世尊就說:「那善獼猴就是我的過去生,惡獼猴則是提婆達多。」然後世尊藉著說這則故事開示說:【應當遠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善知識者,長夜與人安隱快樂。以是之故,應當親近善知識。惡知識應當遠離,所以者何?惡知識者,能燒燋然,今世後世,眾苦集聚。】(~《雜寶藏經》卷2)眾生想要脫離茫茫生死苦海,最重要的莫過於有一個能指引正確方向,並善於在波濤洶湧,而又不時有巨大惡獸出沒的大海,能為我們掌舵的舵手,祂是商隊的大商主,也正是眾生的大導師、大善知識。如果失去了祂,就會像《百喻經》中,殺了大海舟航的導航師來祭天的商人們,迷失津濟終致困死一樣,必定生死曠路永無出期,經歷三塗受苦長遠。
所以,眾生需要通逹無量法門而能教導真正佛菩提大乘第一義的真善知識,菩薩持守菩薩戒,當然也不能違背大乘第一義。最後,菩薩持守菩薩戒,如果能具足不違背解脫、不違背菩薩的慈悲、不違背大乘第一義這三個基本原則,那也就一定能夠逐漸履踐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大宏願。然而這三個基本原則之間,還存在著彼此權重比較的問題,就留到下次節目中,繼續來為大家說明。
阿彌陀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