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7/1891-a07_030
第30集
大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
正源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要來探討的題目是:大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
閉關是指修行人用一段特定的時間,獨自關閉在一個場所內,辛勤地修行。所謂閉關學道,就是閉門謝客,隱居修習道業。這裡強調修習道業,是在說明,我們所要探討的並不是為了逃避世俗事務、隱居山林的修養生息,而是對於佛道的修學生起了信心、願力,真正想要努力修行的人來說。那麼在探討「大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這個問題之前,當然得先界定什麼是佛教中的大修行人。
要如何界定佛教中的大修行人呢?佛教中將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這六類有情,稱為六凡業道;另外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種,則稱為四聖法道;就是以前六類為凡夫,後四種則為聖人。因為六凡業道的有情都不離世間,不能脫離於三界六道輪迴,他們總是隨著一生一生所造作的善惡業行,而受報往生到天、人、阿修羅這三善道,或者是畜生、餓鬼、地獄這三惡道當中。至於四聖法道則是修學佛教三乘道法,而能夠出離三界六道的世間輪迴生死的修行人。就是以一個人能否出離三界生死輪迴,來界定他是一個凡夫,或者是一個聖人;出離三界生死輪迴,應該可以說是佛教中界定大修行人的最基本條件。
但是,如果要再進一步加以細分,佛教分為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及佛乘:聲聞、緣覺二乘合稱為小乘;佛乘又稱為菩薩乘,就是大乘。聲聞、緣覺所修的是解脫道,他們是以入涅槃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為目標;而佛乘所修的則是佛菩提道,除了也必須修學有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能力之外,更以世世不入涅槃而在世間修習,地地增上直到成就佛果。所以,聲聞、緣覺二乘的解脫道是通三乘的,因為同為修學佛乘的菩薩所必修,因此稱為通教;而佛菩提道呢,則不是不迴小向大的定性二乘行人所修,稱為別教。
這樣了解了通教與別教的意義之後,從通教來講,聲聞阿羅漢及緣覺辟支佛們都是聖人;乃至於聲聞初果的須陀洹就已預入聖流,意思是說,雖然他們還不是實質的聖人,但預先把他們列入聖人之流中。如果從三藏教也就是小乘教來說,他們都已經不再算入凡、愚之數中;可是如果從大乘別教來講,只修解脫道的通教菩薩和阿羅漢們,雖然已經不是凡夫了,卻都仍然是愚人,因為仍然不知萬法根源的法界實相如來藏為何物。
至於大乘別教中親證如來藏而未通達,就是還沒有進入初地的菩薩,依通教及三藏教來說,也都是聖人,因為親證如來藏的時候三縛結都斷了,至少是聲聞初果聖人;然而依別教的修證內涵與階位來講,都只能叫作外聖內凡的賢人。這是相對於外道及佛門內的凡夫來講,乃至於相對於未證得般若所依實相心如來藏的聲聞、緣覺二乘菩提來講,說證悟般若的人是聖人;但這種聖人如果從別教來講呢,只能說是般若實相外門的聖者,卻同時是般若實相內門裡的凡夫。因為證得如來藏本體,只是菩薩六度中般若的正觀現在前而已,依《菩薩瓔珞本業經》中佛語判為別教七住,只得到無生智忍而已;如果能夠更進一步眼見佛性,則依《大般涅槃經》當中聖教判為別教十住,都仍只是外聖內凡的習種性賢位菩薩。縱使已離習種性位,也還不是別教聖人,因為還沒有修除十行位的性種性,以及十迴向位的道種性,都還沒有進入初地,還不是聖種性的菩薩。所以,如果以嚴格定義佛法中的聖人來界定大修行人,那當然指的應該是初地以上菩薩及諸佛。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的界定似乎離我們在世間修學佛法的人太遙遠了,太不切合實際了。那麼我們不妨就以佛道修學的內涵及次第,來探討閉關在佛道修學過程中是否是必要的。
從佛道修學的內涵來說,佛菩提道及解脫道是佛法二主要道,稱為二大甘露法門;因為這是能讓人斷除分段生死而出離三界輪迴,進一步也能讓人斷除變易生死,成就究竟菩提、究竟佛果的緣故。就好像甘露瓊漿是欲界中最好的食物,佛菩提道與解脫道則是三界中最最殊勝的修行法,也是佛法中最最殊勝的修行法,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也是無上大法;所以藉甘露的名稱來顯示它們的殊勝,所以在佛教中說解脫道及佛菩提道是佛法中的二大甘露法門。除此之外,雖然我們從經典中還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對於前來問法的外道們,會先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但這些都是佛道修學的次法,目的在先探詢來問法者心裡能不能真的信入。如果真的能夠信入了,才表示他對三界及修行的因果有信受,這樣才算有了基本的次法;接著教導他解脫道乃至佛菩提道的法,他才能心不畏懼,修學才可能會有成就。所以說,在佛教除了解脫道及佛菩提道是佛法中的二大甘露法門外,就別無佛法可修可證了。但必須了解,佛菩提道及解脫道都是智慧而不是禪定。
我們先來說解脫道,它是一切有情如何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方法與行門,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而不再受業力與無明的牽制,不再流轉於三界六道之中,免除了不斷地受生而後又再死亡,受種種生老病死的痛苦;就是以二乘菩提的法義,去如實觀行而證得解脫果,出離三界生死。很多人誤會佛法,以為只要修學禪定,閉關隱居,不停打坐,不受打擾,如此就可以出離三界,就可以解脫,實際上這樣的觀念是不正確的。在釋迦牟尼佛成佛出世弘法之前,古印度天竺就已經有許多外道修習禪定,甚至已經證得四禪八定具足,而自稱已經解脫證涅槃了;但佛陀還是一一前往加以破斥,說他們根本就沒有證解脫,沒有得涅槃。因為聲聞菩提和緣覺菩提的法道,都是依著四聖諦、八正道聲聞法的觀行修學所生起的菩提慧,或者是依十因緣、十二因緣緣覺法的觀行修學所生起的菩提慧,而能夠出離三界生死輪迴,並不是藉著禪定的修證而出三界生死輪迴。
其次來說佛菩提道,它是修證法界實相的智慧。這個智慧就是菩薩六度中的般若,須以親證第八識如來藏為基礎,然後親自現前領受所證金剛心如來藏的體性,因而發起了般若慧的根本智(就是般若總相智),以及後得智(就是般若別相智),乃至一切種智;循序修學,地地增上,在唯識百法明門、千法明門、萬法明門等無量無數法上修,直到一切種子的智慧修證圓滿,斷盡變易生死而成就佛道。因為證得如來藏的時候,你就有法身德,這時你可以現前照見一切諸法都從這個如來藏而出,所以祂是諸法之身;諸法都以祂為身,依附於祂,因此當你證得這個如來藏金剛心的時候,你就有了法身德。法身德是什麼呢?就是知道法界的真實相,出生了知道法界實相的智慧,知道諸法都依附於這個金剛心,所以有了法身德。有了法身德就會有般若德,因為實證第八識如來藏所生起的這種智慧,不只是世間法中的智慧,也不是單單只有解脫道的智慧;而是包含世間法上的智慧,就是五蘊十八界的智慧,也包括了二乘聖者的出世間解脫智慧,還包括了大乘三賢位菩薩的智慧,也包括了諸地菩薩的智慧。所以說這個般若講的就是有關於解脫的智慧,以及有關於法界實相的智慧,是有關於諸法本際的智慧,所以它叫作般若。
但是,修學佛菩提道要親證第八識如來藏這個金剛心,也不可以離開世間一切作務。正如同《大般若經》當中佛陀有這樣子的開示,佛陀告訴善現尊者說:【(佛告善現:)「非異世俗別有勝義。所以者何?世俗真如即是勝義。諸有情類顛倒妄執,於此真如不知不見;諸菩薩摩訶薩為益彼故,隨世俗相顯示諸法若有若無,非隨勝義。」】(《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百六十三)
佛陀告訴須菩提尊者說,並不是異於世俗法而另外有勝義諦啊!想要證悟第八識如來藏勝義諦的人,對於這一句話可得特別注意,因為常常有人主張:我們得要修到心裡面都沒有妄想雜念,煩惱都已經修除了,然後我才可以開悟。甚至也有佛門外道說:我們想要開悟,一定要經過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階段,到了虛無的階段才有辦法開悟。其實開悟跟練氣功、練道家的法完全無關,這並不是佛法。因此,你想要證得勝義諦,要在世俗諦中去求證,因為祂出生了你,你是世俗法;祂雖然是勝義諦,卻一直都跟你在一起,祂從來沒有離開過你這個五陰十八界世俗法,所以佛說「非異世俗別有勝義」。因為世俗法中就有真如同時同在,就有勝義諦,只是眾生都因無明所罩,顛倒妄執,以致對於世俗法中的真如不知也不見。所以諸大菩薩就得先藉世俗諦,藉著世俗法來幫眾生建立正知見,再以種種方便善巧來讓眾生悟入;眾生悟入時仍然是在世俗法悟入真如,因此都是在世俗法中來顯示諸法的或有或無,來顯示真如法性的恆存不變,都不是直接隨於勝義而悟入、而開示。
乃至禪門中說「不斷煩惱而證菩提」,這句話有兩個意涵。一個是說,菩薩在種種的煩惱法裡面去證得菩提。菩薩就是在諸法空相裡面,也就是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無常空存在的同時,去證得真實心;證得真實心以後,就能現觀蘊處界的虛妄了,就能了知法界根源的體性,佛菩提智也就是般若的智慧就開始出現了。第二個意涵是說,菩薩不斷除煩惱而證得菩提。菩薩想要證得佛菩提就要在一切三界中的煩惱法裡面,特別是在人間的煩惱法裡面才能夠證得菩提。因為菩薩所要證的菩提是佛菩提,佛菩提所證的標的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如果斷除我執的煩惱,斷除了煩惱障,捨壽以後入了無餘涅槃,入了涅槃以後十八界統統都沒了,都斷滅了,沒有見聞覺知心,那如何去證得第八識呢?因此,禪法的修行證悟,絕非先去斷除我執然後得悟,卻反而是不斷除我執,反而是不離煩惱。如果對於這些煩惱不迎不拒,斷除了煩惱而證解脫,這不是禪;禪是菩薩不斷煩惱證菩提。
如果一個人會修行,會參禪的,他對於煩惱不但不是不拒不迎,他反而是積極地投入一切的煩惱因緣裡面去,在一切煩惱的境界上去探究;因為真如不離一切煩惱,所以說煩惱即菩提。所以對於煩惱不應當放下,不應當不迎不拒,不應當除斷煩惱,反而是要投入煩惱裡面去;因為真如、菩提、涅槃就在煩惱當中。乃至菩薩證得大乘菩提而入七住位之後,仍未斷盡我執;悟後進修般若別相智而漸次進向初地,乃至進入初地時,仍故意不斷最後一分我執思惑,故意保留最後一分我執,留著這一分思惑以潤未來世,地地增上。正如《六祖壇經》中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一首偈,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壇經》)
那不僅是宗門如此,經教中也有如此的記載,譬如《維摩詰經》有這樣說:【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維摩詰經》卷二)另外,《大寶積經》卷一百一十二也記載了佛陀對於迦葉尊者的開示,佛陀說:【迦葉!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菩薩亦復如是,於無為中不生佛法。迦葉!譬如卑濕淤泥中乃生蓮花;菩薩亦爾,生死淤泥邪定眾生能生佛法。】(《大寶積經》卷一百一十二)都是在說明,就好像必得從卑濕的淤泥中,才能成長出美麗的蓮花;所謂妙法蓮華,妙法中才能夠出蓮華,卑濕的淤泥正是充滿著種種能成長美麗蓮華的妙法。佛法中也是這樣,生死煩惱的淤泥中乃能生出佛法無上正等正覺;如果以住於無為為修學佛法的方法乃至目標,就會像定性二乘無學怖畏生死、趨寂趣滅、急入涅槃,是不可能發起無上菩提,不可能成就究竟佛道的。
探討到此,電視機前面的觀眾朋友應該已經非常清楚了,就是佛法的修學,其實是不必要、也不應該逃避世俗而隱居閉關修道;唯除是先跟真善知識聞熏修學,已有了正確的知見之後,為了鍛煉功夫定力以求見道的階段,應該要減少外務的攀緣之外;反而要在種種世俗煩惱中,才比較有見道及種種佛法證悟的因緣。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說明到此。
阿彌陀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