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6貼  0611學佛釋疑(三)第95集[2].jpg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11/95
學佛釋疑(三)第95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如何真實懺悔罪業?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要來探討的主題是「如何真實懺悔罪業?」

這個罪業為何會生起?這個罪業又會障礙什麼?我們從這兩個主題來討論。罪業的因緣,它是來自於身、口、意業造作的十不善業,從無始劫來,在生死中造作無窮的罪業,導致貪、瞋、癡煩惱深重難除,業障堆積得極為高大,猶如須彌山一般。造作不善業的緣,主要是來自於現行煩惱以及隨眠煩惱的作用。現行煩惱的部分,譬如說是欲界財、色、名、食、睡的境界,在這境界中生起了希望追求而去造作,這個就是貪的煩惱的作用;乃至於說,在財、色、名、食、睡的境界中,對於違逆境不能安忍而能憤發出來,這就是瞋的煩惱的作用。因為這個貪、瞋、癡等等煩惱現行而造作了這個不善業,就稱為現行煩惱。

隨眠煩惱指的是說,我們還有色界、無色界的煩惱還沒有斷除,隨逐眠藏著;既然是還沒有斷除,也會因為境界現行而產生作用,造作十不善業。這個罪業又會障礙什麼呢?因為一切煩惱種以及所造的善惡業,都是由金剛心如來藏所執藏,也是由祂所緣,好像如影隨形一般不相離,因此所造作的十不善業,一切時中障礙有情進入清淨解脫的聖道中。從近的因果來看呢,它是障礙受用人天妙樂果,因為十不善業所受的果報,它是在三惡道中;再看遠一點,未來無量世,那就障礙有情長養善根,進而發菩提心修證無上菩提果。因為在三惡道中受的這個業,本身它只是受苦或是愚癡。為什麼會不斷地造作三惡道的業呢?也是因為貪、瞋、癡的煩惱深重,貪、瞋、癡的煩惱深重之所以會持續地長養、持續地熏習,主要是不能相信善因能夠得到善的果報、不能相信有三世因果,對因果不能深信,那就是善根缺乏。所以,如果說持續的在貪、瞋、癡煩惱的作用下而造作十不善業,那麼一直在三惡道中受果報的話,善根要長養就非常地困難;沒有辦法對三世因果起信,對清淨解脫法、對有功德的三寶起信的話,就沒辦法發起菩提心,沒辦法修證清淨的解脫果,也就沒有辦法修證無上的菩提果,罪業的障礙就離不開了。

所謂煩惱障、業障以及果報障這三種,經中有說:「欲滅此三障罪者,當用何等心,可令此罪滅除?先當興七種心以為方便,然後此罪乃可得滅。何等為七?一者慚愧、二者恐怖、三者厭離、四者發菩提心、五者怨親平等、六者念報佛恩、七者觀罪性空。」(《佛說佛名經》卷1)要滅除這煩惱障、業障、果報障,要生起這七種心才能夠滅除,那麼我們就一一來探討,這七種心的內容。

第一種就是要發起「慚愧心」。指的就是說,要自己思惟自己與 釋迦如來在無量劫以前都同樣是凡夫,可是現在 世尊成道以來,已經過了塵沙數劫這麼久了,我們還是互相沉溺染著在六塵中,流浪生死永無出期。想到這件事情,應該感到這個是天下最為慚愧羞恥的事了。

第二種生起「恐怖心」。指的是說,既然是凡夫身、口、意業會常常與罪業相應,以這樣的因緣來看,命終之後,應墮地獄、畜生、餓鬼道中受無量苦,要為此感到驚怖、恐懼才是。

第三種生起「厭離心」。應當經常要觀察生死之中,唯有無常、苦、空、無我、不清淨,對這個在生死中的五陰,它是虛幻假有,它完全是因緣所生,猶如水上浮泡,速起速滅,往來生死流轉,好像車輪一樣轉個不停,生老病死八苦的交煎,無有暫息的時候。所以生死既然有如此種種的惡法,充滿了過患,應當要生起厭離之心;不能生起厭離之心,主要是不能瞭解五陰它是無常的,把這個無常的五陰當作常來看待,顛倒而想;這個五陰在生死中是苦的,不知道是苦,把它當作樂來想;這個五陰它是無我的,把它當作可以倚靠、真實不滅的我;這個五陰主要是不清淨的,把它當作是清淨的,而受用種種五欲之樂。所以在這顛倒之中沒有辦法脫離的話,就沒有辦法來生起厭離心。所以應當要正確的來認知,這個五陰本身是無常、苦、空、無我、不清淨的,不應該讓自己墮在四顛倒中,所以應當要生起厭離之心。

第四個是要發「菩提心」。經中常常說,應當要樂於成就佛身,但是佛身指的就是法身。雖然一切眾生本來具足因地法身,可是要經歷了修集無量功德智慧、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七菩提分法,從這些種種功德智慧來成就果地的如來身;想要成就佛身,就應當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要來求這個一切種智、要求能夠常樂我淨、求無上正等正覺;如果要求一切種智、常樂我淨、無上正等正覺呢,就應當要知道,不能讓自己永遠在生死輪迴中而落入顛倒中,不知道自己是在完全無明顛倒中,來造作這些生死的苦業;這樣子的話,就認知到要解脫這種四顛倒、解脫這種生死之苦、解脫一直造作不善業在三惡道中受苦、解脫為什麼老是造作這些惡業呢?要怎麼讓這個惡業能夠懺悔清淨而不再去造作呢?而能得到真實解脫呢?所以要在這裡發起菩提心,要來讓自己能夠解脫這些無明,而且能夠來行這些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七道品等等,來攝取佛土、攝取眾生;對於自己的身、命、財不能太過於吝嗇、慳吝,不願意來花自己的身心的力氣或者乃至時間來修學,應該要這樣努力來依循 佛陀說的法道、來履踐菩提行願,這樣子才能夠遠離造作惡業的因緣。

第五種指的是「怨親平等心」。要生起怨親平等心,就是說對一切眾生要生起慈悲心,沒有說彼我之想,為何要如此呢?因為倘若說,是見到怨家不同於親眷,那就是從情執以及所謂的怨懟上面起分別,這種分別就是來自於貪欲以及瞋恨的煩惱因緣;因為貪欲以及瞋恨,就是會讓自己造作惡業的一個心所煩惱因緣,以惡業因緣而產生苦果;因此應當要經常生起慈悲心,要經常生起對怨親平等心,來對治自己煩惱;因為假如說永遠對於怨家不能寬恕、不能包容,生起這個瞋恨心的話,瞋恨心就是造作惡業的煩惱因緣;如果說對這個親眷情執不捨,因為情執貪愛也是造作惡業的因緣,所以也要修習所謂怨親平等心,以來對治自己的貪以及瞋的煩惱。

第六種要「念報佛恩的心」。因為 釋迦如來在往昔無量劫中,因為不捨我們這個娑婆眾生善根缺乏、煩惱深重,所以捨頭目腦髓、支節手足、國城、妻子、象馬、珍寶,就是為了安置娑婆五濁惡世眾生於佛法中,來培植善根種,釋迦如來為了我們而修種種苦行,此恩此德實在難以酬報;倘若要報答 如來的恩澤,應當在這一世勇猛地精進、刻苦耐勞、不惜身命來護持 如來的三乘菩提;同時要護持弘揚通達大乘法的善知識,讓這個善知識能夠以 如來正法,廣化眾生同入正道。這樣子一方面是能夠報佛恩,一方面自己也能夠在這個道業上努力修習,而能夠在法上面得到功德受用,以法來供養 佛陀;同時護持善知識,讓善知識把這個正法能夠弘揚出去,廣泛地來度化眾生,讓眾生也能夠得到 佛陀正法,能夠解脫於在無明中生死輪迴之苦,這樣子就是最殊勝的報佛恩。

第七點就是要「觀罪性本空」。要看到自己身、口、意所造作的一切惡業、一切罪業,沒有真實不壞的相貌,這些都是從煩惱因緣而出生的,既然是從因緣而出生,那麼就可以從因緣而壞滅。從因緣而生指的是說,親近惡友的因緣,長養了不善根,導致身、口、意業造作不善業;既然是從因緣而生,那麼就可以從因緣而滅。從因緣而滅就是說在現在自己見到所造的確實是罪業,能夠看到自己所造的是罪業,也能夠知道說自己的罪過在哪裡,是因為貪的煩惱、瞋的煩惱、愚癡乃至於說是嫉妒心的煩惱。所以造作這個十不善業,就在這個時候,自己見到自己的罪過、自己知道自己的罪過而至誠懺悔,這個是從這個罪本身發生的因緣來看待。

那麼我們另外來說,從般若來觀待罪性本空。倘若說因為發了菩提心,親近了善友、善知識,修學如來藏正法,親證了自心如來藏,發起了般若實相智慧,能夠觀照到這個自心如來,祂的法相永遠是本來解脫、本來的永遠是無我的這樣的來生出萬法來運行,也不落於三界有的繫縛中,也不落於一切無的這個空法中,那麼在三世之中都無所得。因為這個如來藏法性與所生諸法的性相都是如如;因為如來藏自己本身是真如無我,歸屬於祂自己的這些法,都是祂自己所執藏的這個種子功能,由祂所出生的話,也一樣是這個真如無我。可是因為眾生在這些煩惱中造作惡業,導致有這個五陰十八界的出生,那這些五陰十八界的出生,都是因為造這個生死業而有,可是呢,卻是由他的自心如來幫他出生;那麼實證這個自心如來菩薩,能夠觀察說這些五陰十八界等等功能,都是如來藏自己本來具足了這些功能、功德,那由祂現起的這些功能、功德,當然也跟祂一樣都是真實如如。所以呢,以如來藏本身的法性來看,因為是真如無我,所以不覺知自我的存在,如是的無我真如妙理,運行周遍眾生法界而隨緣應物,所以能夠從這個諸法實相來懺悔罪業,才是真正的懺悔。

因此經中會這樣講說:「惟願諸佛垂加護,能滅一切顛倒心,願我早悟真性源,速證如來無上道。若有清信善男子,日夜能觀妙理空,一切罪障自消除,是名最上持淨戒。若人觀知實相空,能滅一切諸重罪,猶如大風吹猛火,能燒無量諸草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這一個經文裡面說,祈望諸佛菩薩能夠加被護念,讓這位修學大乘法的佛弟子能夠依循於 佛陀的真正法道來熏習,建立正知正見,能夠滅一切顛倒心,滅除這個把無常當常、無我當我,這個苦的法當樂、不清淨的法當淨的這個滅除四顛倒的心;然後能夠早日證悟這些一切法真正的真心本性的這個源頭,原來是來自於這個自心如來;趕快能夠證得自心如來以後,能夠真正進入菩薩道中修學,就能夠早日成就佛道。所以說,假如有這種清淨信的善男子,能夠日夜來觀察這些真如妙理的這種般若空性,原來只是這樣的隨順因緣而現起種種法,完全沒有所謂自我的這個存在,沒有自我的執著,也沒有繫縛在三界中任何一法,一切罪障就能夠消除;也因為這樣子,所以就不會對一切眾生生起這個貪、怨、愛以及恨種種心,也不會對一切眾生生起這些因為煩惱執著而相應的這些身、口、意行,也不會去對眾生造成損惱傷害等等身口意行。說這樣子就是無上的持清淨的戒,因為這種戒是從這個真如法體本身呈現出來的這種無我所呈現的清淨行;如果能夠依據這樣的清淨行來轉依而造作的話,就不會犯所有一切罪業;如果能夠經常觀察了知這個般若實相這種勝妙的空理,就能夠滅除一切所有的這個重大的罪業。因為能夠生起般若空理的這種妙理的智慧以後,自然能夠轉依,轉依也能夠懺悔自己這些煩惱的現行所造的這些罪業,同時能夠真實地去滅除這些煩惱。一方面懺悔這些所曾經造作的身、口、意的惡業,一方面能夠讓自己來修除自己這些我見、我執的煩惱,而轉依般若實相心的真如無我,而再去利益眾生。

所以能夠滅一切的重罪,就好像說大風能夠吹猛火,把這個無量的草木能夠快速燒掉一樣的道理。如果說能夠生起這慚愧心、恐怖心、厭離心、發菩提心、怨親平等心、念報佛恩的心、善觀罪性本空這七種心的話,那麼在佛菩薩形像前至誠懺悔,就可以滅罪除障,可以改往修來、去惡修善;因為這七種心生起以後,都是讓眾生能夠在善根上面長養,而且能真實地讓自己能夠去除這些罪的根本,能夠讓自己生起智慧。

懺悔罪業這個部分,又有一個觀念,也在這裡要跟大家解說,也就是說對於罪業的懺悔,有的人會認為說:「我造作了過失了,我是不是來修個福,就可以把這個罪抵掉了呢?」這樣子是不是能夠把罪能夠就是讓它滅掉了呢?那我們引用一下六祖慧能大師的一句話,讓大家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六祖慧能大師說:「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名自性中真懺悔。」(《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那麼六祖大師這一段所說的就是說:愚癡的人不曉得這個因緣果報的道理,犯了過失以後,或是說平常的日子裡面,認為說我只要努力修福,那就對了;而並沒有想到說,怎麼讓自己能夠解脫於這個生死的繫縛?怎麼讓自己能夠成就佛道而遠離這些貪、瞋、癡煩惱,遠離這些生死的這些苦業?只是認為說,修福本身就夠啦!平常布施供養,雖然說這個福無量無邊,可是心裡面這個貪、瞋、癡三毒,還是持續不斷地在境界中相應而造作惡業,希望修這些福能夠將所造的惡業來滅除;這樣的情況之下,未來世因為修了布施供養還是有福,可是這些所造作三惡業的這些罪業還是在,因為罪福不能相抵啊!所以如果說不斷地去修這些殊勝的福,可是對於自己心中的這個貪、瞋、癡煩惱,不能去修除、不能去滅除,那麼這些福呢,與這些煩惱所造的惡業成就的結果,福勝於人間,可是也煩惱很重,果報上就不是自己能夠自在地去受天福。

所以六祖大師說,就要向心中來除罪源,這個罪的源頭是什麼?罪的源頭就是來自於貪、瞋、癡的煩惱,為什麼會有貪瞋癡的煩惱?就是因為來自於四顛倒想,自己認為自己這個五蘊的自我是真實的,所以這個真實自我上,希望能夠追求真實自我的受用;真實自我的受用,就是在五欲六塵中去追求,五欲六塵中所追求,當然相應的就是貪、瞋、癡煩惱。所以如果不知道的話,那永遠就不能除罪源,如果要除這些罪源,就是要知道說,這些業的十不善業的源頭是來自於貪、瞋、癡煩惱;貪、瞋、癡煩惱的源頭,是來自於四顛倒想。如果能夠這樣想的話,能夠發起要除掉這個罪的源頭的心的話,就能夠來認知到底這個人,為什麼在世間會有這些煩惱?為什麼會造作這些十不善業?能夠去除掉這些煩惱,這個最好的方法,就是 佛陀這個佛法。因為一切有情在人間不能解脫,都是不知道自己的顛倒之處,不知道自己五陰原來是虛幻的,不知道這個不斷地要覺知自我存在這個識陰也是虛妄的,所以又寶愛自我的話,那麼就會持續在三界中,或者說在欲界中,持續地讓自己再受用五欲的這些種種財、色、名、食、睡諸法的話,那我們也讓自己永遠不能脫離欲界相應的煩惱,當然就是欲界煩惱。所以如果能夠這樣作的話,就是等於說能夠在自性中真實懺悔,懺悔的意思就是把這個罪過真實認知除掉,然後不再違犯,這叫作懺悔。能夠滅除罪業生起的煩惱自性,才是說真實懺悔了,大家要知道說,如何真實懺悔罪業。

那麼這一段,今天跟大家介紹的部分,希望大家能得到受用,那今天就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