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貼 戒100623001_2889063457993415_5106746020801282048_o.jpg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581-a05_099

第99集

天台宗(三)+律宗(一)

正緯老師開示

那律宗的部分呢,律有三個意義,就是「毗尼」、「尸羅」跟「波羅提木叉」。毗尼講的意思就是律法的意思,這個最主要的內涵就是判定戒的持犯跟輕、重、開、遮。那尸羅在中土的名相叫作戒,戒的意思是用來警策我們的身、口、意行,令我們可以離開過失,防止我們犯下一些過失,叫作戒。那波羅提木叉呢,波羅提木叉它的原意是「別解脫」的意思,也就是能夠透過這個持守,可以讓行人達到解脫境的意思。那這波羅提木叉,一般來說它所指的就是菩薩戒,因為是在僧團裏面講別解脫的時候,如果是以聲聞戒為主要持守,菩薩戒當然就是別解脫戒。可是我們在這裏要提醒大家,就是如果是菩薩道的行者,實際上是應該以菩薩戒作為正解脫戒。

關於這個部分,律宗的部分要談到它的時代背景,最主要就是源自於佛世的時候,有一位大阿羅漢叫作優波離。優波離原先是皇宮的理髮師,他既然是理髮師,所以可想而知,他在當時的印度是屬於種姓階級裏面的最下等的一個階級,是理髮師。他是因為替王宮理髮,包含也替 佛陀理髮,所以就有這個因緣,傳說他在為 佛陀理髮的時候,他在一邊理髮,佛陀在一邊指導的時候,他當下就有辦法證入四禪。所以,其實不要看他當時種姓是很低下的種姓,可是實際上他已經是宿世有修行的利根人。後來優波離就隨 佛陀出家了,並且他是在僧團裏面持戒清淨,大家公認是持戒第一;所以 佛陀入滅之後,在大迦葉所舉行的五百阿羅漢結集裏面,就是由優波離誦出律藏;所以我們講,律藏來源就是優波離誦出律藏而來。

那麼這個律藏在後來又分化成幾部,約略來講是分化成五部,包含: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摩訶僧祇律,還有一個叫作迦葉毗部。那其中的前面四部,就是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摩訶僧祇律這幾部呢,這幾部有流傳到中國;另外最後一部,倒是沒有流傳到中國。所以這些律呢,我們之前的講次也曾經提到過,這些律傳入中國的時候,其中的一個很重要關鍵人物就是鳩摩羅什,像十誦律就是鳩摩羅什所譯、所傳入中國的。那麼四部律學的傳譯,我們剛才說鳩摩羅什譯十誦律,可見在當時的時候,的的確確在中土地區律學是很缺乏的事情。比方說像南北朝時期,道安法師在關中的時候,還因為缺乏戒本而自制條例來約束徒眾;又譬如說道安的弟子慧遠,也是專門請他的門人西行去求律典。可見那個時候,的的確確在中土初傳佛教的時候,律典是還沒有盛行起來的。

至於律宗的其他的部分,我們就留待下一次的講次再說。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605-a05_100

第100集

律宗(二)+俱舍宗

正緯老師開示

律宗我們上次講到四部律藏,就是從優波離開始集結律藏之後,後來分成五部,其中的四部有傳譯進入中國地區。那四部律藏的翻譯,都在東晉的前後;但真正律學開始的弘傳,應該是在南北朝的時期。當時的這個狀況是說,當時一般人在看佛教律典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發現,佛教的五戒似乎跟儒家所講的五常有某種類似的關係;並且佛教裏面講的十善業,用十善業來遏止十惡業,這個也是對社會的教化有絕佳的作用。所以當時的人往往會把這個佛教戒律,把它跟國家的教化連結在一起。所以在當時的時代,一些著名的佛教傳律的法師,往往也就是國家任命的僧官,用這個佛教的戒律來治理國家。

那律宗的形成,其實真正講到律宗的形成,要講到在唐朝初年的時候,有一位法師叫作道宣法師。這個道宣法師還是一樣,就跟我們前面看到的三論宗跟天台宗一樣,要成立一個宗派的話,免不了就要以自己的宗派所理解的內涵,來解釋全部的佛教經典,這個部分首先就可以從他如何判教去看出來。道宣法師的判教跟以往人的判教大不相同,道宣法師他認為,我們佛教講的有三個無漏門,是戒、定跟慧。道宣法師認為,定跟慧的兩個法門是所謂的「化教」,化就是教化的意思,也就是禪定跟智慧的兩個法門實際上是教化的用途;而戒的部分就是「制教」,制教就是制訂要求,所有從學的人都一定要遵守的基本框架。所以按照道宣法師的這種分法,他把戒、定、慧三者,三者之中的前面兩者——定慧兩者把它劃分在化教,然後再把戒單獨成立變成一個制教。這樣子整體看來,律藏也就是說戒律的地位,似乎就已經被提升到跟定、慧兩者是互相各佔一半的份量,所以這樣子無形中就是大幅提升了戒律的地位。

同時道宣法師還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他以大乘的教義,像般若空的這些教義,來解釋《四分律》的內容,使得這個律宗從這個時候開始,似乎就具有了大小二乘互攝互通的特殊的意義。

那最後一個關鍵是,道宣法師他自己終年居住在終南山上,弘化《四分律》。因為他學養深厚,並且持戒非常的嚴淨,也因此使得人家莫不恭仰他的持戒的名聲,律學因此而大放異彩;所以當時的世人稱道宣法師之後的律宗叫作「南山律宗」。所以我們講律宗的時候,通常都是講的是「南山律宗」,從道宣法師開始的。

那道宣法師的著作,對於律宗也有重要的貢獻。比方說,他的著作叫作《南山五大部》。叫《南山五大部》的這個「南山」,最主要是因為說他常年久居在終南山。《南山五大部》這一部著作,是後世研究律宗的重要典籍。在五大部裏面,其中有一部分是叫作《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簡稱《行事鈔》,這個《行事鈔》可以說是從道宣在唐初弘揚戒律以來,在中國地區律學行事的指南。

《行事鈔》裏面把戒分成:戒法、戒行、戒相跟戒體。戒法大致所說的就是 佛所制的戒律,叫戒法;戒行就是依於戒律而有的諸般的行持,叫戒行;戒相就是戒律的種種相狀差別,也就是當我們在判斷做一件事情到底符不符合戒律,有沒有犯戒的疑慮,以及到底犯了哪些戒條的時候,都要按照戒相的方式去一一判斷;最後一個叫戒體,戒體呢,一般文字上的說明指的就是,心中接受戒法了之後,由之而產生的防非止惡的功能。也就是說,當你的心中接受了這個戒法之後,你在碰到種種的境界考驗的時候,如果你確實的相信戒法,願意遵守戒法的時候,那碰到考驗的時候,你第一個念頭生起來的應該就是戒的遮止作用,讓你第一個念頭就會讓自己說「我是不是不要做這個惡事」;所以這個部分呢,關於這個直接的遮止、直接生起的這個遮止的作用,我們就把它歸攝在戒體裏面。那所以戒體呢,其實是整個律宗的核心;因為關於戒法跟戒行跟戒相,原則上都有既定的戒律的文字在那邊規範;那戒體的部分,由於談到的是所謂的對於戒法的信念,以及奉持戒法的意志,以及戒法所帶來的防非止惡的這個功能,所以戒體的部分其實是跟我們的心念是很有關係的;這也是律宗大幅提升戒律,大幅提升戒律所依恃的、所論述的內容就是在戒體。那這個部分呢,這個四個項目——戒法、戒行、戒相跟戒體,這四個項目到今天為止,仍然是我們在講述戒律的時候所依循的四項範圍。

當然了除了《四分律》所開展出來的南山律宗之外,我們也不免要提到這個,又要提到一些我們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翻譯佛經的大師所帶來的貢獻。比方說東晉的鳩摩羅什大師,他就翻譯了《梵網經》;那《梵網經》呢,因為適合在家菩薩的修行,後來它就變成了最基本的菩薩戒本;所以《梵網經》對於中土地區菩薩的行止,發揮了非常非常大的戒的功德力。除了《梵網經》之外,另外也有姚秦的竺佛念法師譯出了《菩薩瓔珞本業經》;這個部分經常被用來跟《梵網經》放在一起,同樣都是菩薩戒修行所依止的部分。那另外一些的菩薩戒,譬如說是北涼的曇無讖法師所譯出來的《菩薩地持經》,乃至於說《優婆塞戒經》,這個都是非常好的有關於戒的這個經典;讓我們後世在行菩薩道的時候,可以有依止的作用。《優婆塞戒經》的部分,我們在會裏面也有出《優婆塞戒經》的講記,關於經文的細部的內涵講解得非常的詳細,歡迎各位菩薩參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