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貼 1)1-4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我們才可以稱他作菩薩呢? 三乘菩提綱要第25集 - 複製.jpg

https://www.enlighten.org.tw/dharma/2/25

三乘菩提綱要第25集
由 正旭老師主講:「菩薩戒的受持」

第25集 菩薩戒的受持 之開示文稿:

上一集已經由正圜老師為各位菩薩講完佛菩提簡介,接下來由我再為各位菩薩講解“菩薩戒的受持”。在講解「菩薩戒」的受持之前,我們先來瞭解什麼是菩薩。「菩薩」,在一般人的認知裏面,就是看到別人有苦難,然後自己能夠無怨無悔的為對方付出而不求回報,這樣的一個有慈悲心的人,通常就被稱為菩薩。但是這樣的一個認知,其實並不符合佛菩提道當中所謂的菩薩菩薩一定具有慈悲心,但是有慈悲心的人不一定是菩薩;因為慈悲心只是菩薩所具備的條件之一,除了慈悲心以外,菩薩還要具備其他的條件,我們才可以稱他作菩薩。如果說有慈悲心的人就是菩薩,那麼菩薩就會遍及各種宗教,各種宗教都有菩薩,那這樣的一個認知就不合理了。那麼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我們才可以稱他作菩薩呢?菩薩的全名就是“菩提薩埵”,菩提就是覺悟,這裏的菩提指的是大菩提,也就是佛菩提,佛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那麼薩埵就是有情,所以菩薩就是說具有佛菩提性的有情,我們就說他是菩薩;也可以這樣子說了,發大菩提心想要求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人就稱他作菩薩

所以當一個人在三皈依的時候,他發了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修,佛道無上誓願成。當他發了一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一個大誓願以後,那麼他就可以稱作菩薩了。但是對於這樣一個初發心的菩薩,只是表義上的菩薩,也就是假名菩薩;真正的菩薩,他一定要證得菩提,也就是證得佛菩提。但是證菩提,有多分證與少分證的差別,所以在佛菩提道當中,有賢位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聖位菩薩(也就是初地到十地,等覺菩薩、妙覺菩薩),當然這是就佛菩提道當中的菩薩來 說;也有通教菩薩,這是就聲聞菩提道的實證菩薩來說。再來說初發心的菩薩,其實因為他沒有證得菩提的緣故,所以他是很容易退轉的;譬如說一個人他發了四宏誓願以後,他因為種種因緣不具足,生活條件不具足,所以他就不想在佛菩提道上求進步;當他不想在佛菩提道上面求進步,基本上他的心態是退轉的,也就是不進則退。還有一種人他是接近了惡知識,受到惡知識錯誤觀念的教導,然後退轉了他所發的菩提心。

簡單的說完菩薩,再來說菩薩戒。菩薩戒它有一個很殊勝的功能,就是只要你受了菩薩戒以後,只要不違犯重大的戒律,就可以一直保有菩薩的資格。譬如說一個人當學生,學生他只要遵守校規,考試都及格,那麼他一定可以當學生一直到畢業為止。那麼同樣的,一個人受了菩薩戒以後,他就保有菩薩的資格;然後只要他不犯戒,他就一直可以走到成佛,也就是菩薩道畢業了。

我們可以對菩薩戒作這樣一個認知,菩薩戒是菩薩修行的根本,也就是一定要受菩薩戒,才有機會成為真正的菩薩;唯有真正的菩薩,他才能夠成佛(不受菩薩的人都還不是菩薩)。所以受菩薩戒是(取得菩薩資格的方法,依菩薩戒修學佛菩提才是)成佛的必經之路,三世諸佛都受了菩薩戒以後才能夠成佛,所以說菩薩戒就叫作千佛大戒。

簡單的介紹了菩薩菩薩戒,接下來說,對於一個初發心的菩薩,他為什麼要受菩薩戒呢?有什麼理由要讓這些初發心的菩薩來受菩薩戒呢?我稍微列舉了其中幾點:

1、令遠離惡法:菩薩戒主要戒護菩薩的身口意行,讓菩薩不要造作惡業,然後下墮到三惡道去。如果一個人不幸墮落到三惡道裏面去,那麼他再要回到人間的時候就會很長。好不容易回到了人間,因為造作惡業的習氣沒有改變,所以又不小心造作了惡業,然後又下墮到三惡道去;這樣來來回回,待在人間的時間其實很短,待在惡道的時間變成很長;這樣來來回回也不曉得要經過多久,才會再接觸到佛法。那麼受菩薩戒就是要避免(賢位以下的)菩薩下墮到三惡道去,能夠生生世世都在人間修學佛法、弘揚正法。受菩薩戒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生在人間讓你弘揚正法,或修學佛法時不會得到人間惡報。生為人而得人間惡報,譬如說生活困苦讓你沒有道糧,然後你就沒有辦法修學佛法;或是出生了以後,很年輕就往生了;或生在邊地聽不到佛法;這些都是出生為人得到人間的惡報。那麼受持菩薩戒就可以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這是第一個理由:初發心的菩薩為什麼要受持菩薩戒。

2、令修學善法:菩薩戒有戒不得作,還有戒不得不作。戒不得作是屬於惡法的部分;戒不得不作就是要讓菩薩去修學善法,凡是能利益眾生的善法,能夠令自己邁向佛菩提的妙法,你如果有能力去學,而你不去學就是犯戒了。菩薩因為受了菩薩戒以後,一定要去修學善法,所以說菩薩戒能令菩薩修學善法,然後漸次邁向成佛之道。再來說第三個理由:

3、令快速累積福德和智慧資糧:菩薩戒既是屬於福德的部分,為什麼跟智慧的資糧有關?比方說,有人學佛學了幾年就破參明心,但有人卻學了一輩子也破不了參;有人破了參以後他道業很精進就一直往前走了,但是有些人破了參以後,他卻是慢慢的走。那麼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差距呢?其實是福德資糧的問題。一個人如果福德資糧不夠,他就會在世間法上斤斤計較,跟眾生斤斤計較,然後障礙了自己的道業。這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福德資糧所造成的。受持菩薩戒可以快速的累積福德資糧,當他有了廣大的福德資糧以後,他就可以在道業上精進了;也可以因為有這樣的福德資糧,他就可以證得佛菩提,在佛菩提道上快速的成長。這是受持菩薩戒的第三個理由,就是要令菩薩能夠快速的累積福德和智慧的資糧。接下來說,第四個理由:

4、令菩薩速證菩提:什麼叫作證菩提呢?證菩提最少要從明心開始,這是指佛菩提來說。那麼什麼是明心呢?明心,我打個比方,譬如說我們要去煉金,那麼煉金的根本是什麼?就是要有金礦。如果沒有金礦,就不會有煉金這一回事,也不會有金子成就。所以一個人要成佛,就是要先找到成佛的根本,明心就是找到了成佛的根本。什麼是成佛的根本呢?我們來看看禪宗的祖師怎麼說:《洞山悟本禪師語錄》卷1:“如今學者,只知有十方諸佛,且不知有十方諸佛出身處,空知有佛,不得成佛。”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眾生為什麼不能成佛呢?因為不知道佛有個出身處。佛有個出身處,當然眾生也有個出身處。對菩薩來講,對一個初發心的菩薩來說,他因為不知道有個(成佛的)出身處,所以他沒辦法成佛。那麼明心就是找到了出身處。什麼是佛的出身處?(就是要證知生命的本源)什麼是你五陰的出生處?就是如來藏,所以明心就是找到了如來藏。找到了如來藏,就是找到了成佛的根本。對於一個明心的人來說,因為找到了如來藏的緣故,他就等於邁入佛菩提道的大門,也就是說他已經入門了,所以他以後所修的六度萬行都叫作內門修六度。那麼如果沒有證得菩提,他所修的六度萬行全部都是屬於外門修六度,因為他還在門外的緣故。

再來說速證菩提。前面已經講,菩薩戒是修行的根本,是菩薩修行的根本,那麼沒有說不持清淨戒就能夠證得見道與修道的功德。見道就是證佛菩提,那麼在聲聞菩提當中也是這個樣子,聲聞菩提當中也是要受戒才能證果;那麼佛菩提道同樣的一定要受菩薩戒,才能證得佛菩提。因此,菩薩想要從初發心的菩薩變成證得菩提的真正菩薩,他就一定要受菩薩戒。這是對於初發心的菩薩為什麼要受菩薩戒的四個理由,簡單的說到這裏。

接下來說受菩薩戒,我們要用什麼心態來看待受菩薩戒這件事情?有些人在聽到了說學佛以後要受菩薩戒,他就嚇了一跳,想說:“如果我受了菩薩戒以後,那豈不是被一條大繩子綁住了?從此我就不得自在了嘛!”所以他就不想再學佛了。對於這樣的一個心態,其實他的想法是有問題的;菩薩戒其實就是菩薩的身口意行的準繩。如果一個人他的心行是合乎標準的,他就不會覺得這一條繩子的存在;就是因為身口意行不能合乎這樣的一個標準,所以他要想跨越這一條繩子;當一個人想要跨越這條繩子的時候,他才會覺得有這條繩子的存在。所以說一個人認為是受了菩薩戒,是受到這一條繩子的束縛,那麼其實他的心行是不合乎標準的,所以他應該更要去受菩薩戒;怎麼說不受菩薩戒,讓自己的身口意行處於不清淨的狀態呢?因此一個人有機會受菩薩戒,那麼他趕快去受菩薩戒,讓自己的身口意行合乎菩薩所需要的標準(才能成為真正的菩薩)。

再來說受菩薩戒,如果你想要受菩薩戒,那麼你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呢?第一,先受三皈依,然後發四宏誓願。發了四宏誓願以後,你就取得受菩薩戒的資格。那麼你還要注意第二件事情:不可以在不是正法的道場受三皈依及受菩薩戒,哪些不是正法的道場?第一個:它是破壞佛法的道場。譬如說他們主張「大乘非佛說」,如果大乘非佛說,一個人受了菩薩戒(當然是要修學大乘法),然後又說大乘非佛說,那他受菩薩戒的目的是要幹什麼呢?所以你不可以在這種道場受三皈依或者受菩薩戒。再來說,你不可以在支援修邪法的道場中受持三皈依。那麼如果你在修邪法的道場或者是支持修邪法的道場受三皈依,其實你的三皈依是無效的。再來說你也不可以受(密宗的)四皈依,如果一個人受四皈依,他所受的皈依就是邪皈依;因為佛只施設三皈依,所以你不可以去受四皈依。再來第三個你所要注意的,就是你一定要再瞭解戒相,清楚每一條戒相的內涵,你才可以受菩薩戒;還要瞭解一個人犯了菩薩戒以後,要怎麼去除罪,除罪的方法你一定要瞭解;所以在這樣的條件都具足了以後,你就可以去受菩薩戒了。

簡單的說完受菩薩戒,再來我們要怎樣持菩薩戒?對於一個尚未明心的菩薩來說,因為還沒有得到真正的戒體,所以他只能依照戒相來持戒;但是對於一個明心的菩薩來說就不一樣了,因為他找到了如來藏。他找到如來藏以後,可以如實的去觀察,知道一個人造作善惡業以後,他所造作的這些善惡業的種子會如實的藏在自己的如來藏中,絕對不會漏失,將來有因緣時一定會得到果報。他在確定了以後就不再懷疑,這樣子他就不會再去造作惡業了,而且會努力的造作善業,這樣一個戒的力量就出現了。也就是說,當戒的力量出現的時候,他就得到真正的戒體了;所以從此以後,這位真正得到戒體的菩薩,他就用智慧來持戒,而不再受到界限的束縛,從此可以自然持戒而不犯戒。

菩薩戒又名三聚淨戒,我們要用什麼樣的精神來持這三聚淨戒呢?第一,對於律儀戒來說,我們要用「持一切淨戒,無有一淨戒不持」的精神來持。譬如說,十重戒你要去持,但是對於法律所不允許的事情,你也不可以去違犯;因為法律是生長在同一國土裏面的眾生所能接受的最低行為標準,菩薩怎麼可以去犯這種大家所能接受的低水準的行為呢?再來說,你也不可以做違反道德的事情,譬如說隨地吐痰、亂丟垃圾,然後買票不排隊,這些都違反道德;因為這是一種自私的行為,也就是不管別人的感受,然後只圖自己的方便,這樣一個不清淨、自私的行為,如果你做了也是犯了菩薩戒。再來對於善法戒來說,你要用修一切善法,無有一善法不修的精神來持戒。凡是對於有利於眾生的一切善法你都要去修,如果不修,你就是犯戒了。再來第三,對於饒益有情戒,你要用度一切眾生,無有一眾生不度的精神來持。如果你有能力去度眾生,但是你不想去度眾生,那麼你就是犯戒了;如果有人罵你邪魔外道,你就不想度他,你也犯戒了。再來說一個人有能力破邪顯正,然後他不想去做,那麼他也是犯戒。或許有人提出了一個想法:「你修你的,我修我的,井水不犯河水,你幹嘛一直批評人家的不是?」那麼我們來想想看:如果菩薩眼睜睜的看著一個人,修學佛法就要下墮到三惡道中,他可以伸出援手竟沒有去救他,那麼他的悲心何在?因此對於一個真正受持饒益有情戒的菩薩,他一定會去救他。

最後我們來想一個問題,有人或許會問:「佛不是說,稱一聲“南無佛”,將來必得作佛,那麼為什麼你說一定要受菩薩戒才能成佛?」但是你想想看:佛有沒有說,稱一聲“南無佛”以後你什麼都不做,然後就可以成佛?所以即使你稱了一聲“南無佛”,將來必得作佛;但是在成佛之前,你還是要受菩薩戒(取得菩薩身分來修行才能實行菩薩應作及不應作的事)才能成佛,因為受持菩薩戒是成佛的根本。所以一個人一定要受菩薩戒,他將來才能成佛。

最後,今天的菩薩戒受持就講到這裏。希望各位菩薩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受持菩薩戒,而且也得到真正的戒體。下一集將由正緯老師講解《菩薩道十信位的修證》,今天菩薩戒的受持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的收看,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