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jpg.jpg

  零廢棄教主貝亞‧強森:告別用過即丟,才能積存生活的美好

 

文/陳莞欣 攝影/Jacqui J. Sze,遠流出版提供 內文圖片/shutterstock

美國「零廢棄運動」發起人貝亞‧強森(Bea Johnson)總是隨身攜帶一個小玻璃罐。裡頭有線頭、牙刷刷毛、衣服的小配件、各種食物上的標籤、護貝用的塑膠模。玻璃罐的容量少於半公升,是她一整年的垃圾量。

大約10年以前,貝亞和她的家人過著和多數美國家庭相似的生活。一家四口住在舊金山近郊超過80坪的大房子,家裡有2台車、2台裝滿食物的大冰箱、工業用尺寸的洗衣機,還有滿櫃用過一次就丟的物品。每週製造的垃圾量,高達242公升。

改變的轉捩點,在貝亞32歲那年,她和先生決定從灣區搬到加州的米爾谷。過渡期間,他們搬進一棟暫居的公寓。房子可以容納的物品變少了,她卻發現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餘裕。例如,不需要每週整頓草皮或是大掃除,就能陪孩子一起騎單車、爬山,以及探索新家附近的海岸線。

少,但是更好。從減物開始,貝亞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習慣。她看了許多和環保相關的書籍、紀錄片,查覺人們習以為常的便利,其實讓我們付出看不見的代價。從小在法國長大的她,也不禁開始反省美國文化的浪費鋪張,「當我們沉溺於美國夢時,是否也變得無腦且短視?」

減少垃圾,卻多了金錢和時間的餘裕

貝亞採取的行動很簡單,她決定要減少家中的垃圾量。從減量、回收開始,慢慢達成「零廢棄」的目標。

貝亞強調,零廢棄的生活並不意味著要完全放棄文明生活,或者一切都得自己來。它所強調的毋寧是一種反璞歸真的精神,讓最簡單的東西發揮最多用途。例如,用蘇打粉刷牙、清洗浴缸。用水加白醋製成的配方,就可以取代家裡一堆瓶瓶罐罐,例如浴廁清潔劑、廚房清潔劑等。一塊卡斯提爾橄欖油皂,則可以洗碗、洗髮和清潔身體,還可以代替刮鬍泡。光只是這幾項替代品,就為貝亞省下了不少家庭開銷。

一塊卡斯提爾橄欖油皂,可以洗碗、洗髮和清潔身體,減少家中許多瓶瓶罐罐。

此外,零廢棄生活,也會刺激人們的創意。貝亞的衣櫃裡只有14件從二手市場添購的衣服和一件新外套,但是她非常善於用單品,創造出日日不同的穿搭。例如,一件登山品牌的風衣,拆掉內裡就成了夏天的小外套。還有一次,她臨時需要參加雞尾酒派對,便把外套折起來加上華麗的皮帶。當時甚至沒有人發現她穿的不是真正的禮服!

此外,愛美的貝亞也沒有放棄化妝。她用蜂蠟和食用油做成萬用膏,代替唇膏和指甲油製造水亮效果,塗在髮尾還能保濕。眼線液、睫毛膏,都是用杏仁為原料製成的化妝墨。至於腮紅就更簡單了,直接用可可粉撲上臉頰。

貝亞認為,我們總是太習慣購物、使用、丟棄這樣的消費習慣。但其實,「用過即丟」並不如我們預期的省時省力。擁有一項商品,意味著你必須出門選購、在家裡找地方儲存,期間經歷清洗、除塵等維護工作。最後,當物品壞了,還要把它分類、丟棄。「想想看,丟掉垃圾,就等於把你的錢倒進垃圾桶啊!」貝亞深信,減少垃圾,也就是減少浪費的時間和金錢。實踐零廢棄生活以後,她的家庭開銷減少了40%!

消費未必讓我們快樂,但是人與人的連結會

貝亞來到台灣這幾天,剛好是聖誕節前夕。在百貨商場裡,她觀察到一個有趣的事實:購物的人臉上幾乎沒有笑容。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美國11月的「黑色星期五」折扣季到聖誕假期。「每個人看起來都非常憤怒,好像要把一整年的壓力在這個時期發洩出來。」她說,購物確實會帶給人們愉悅,只是一時的興奮感也會很快消退。很快的,你又得再去購買另一個商品,填補空虛。

如果不購物,還有哪些事情可以讓我們開心?貝亞建議,不如找回那些在現代社會中,因為「太方便」的消費主義而被我們遺忘的價值。

例如,品嚐食物的真實滋味。貝亞指出,零廢棄運動正在歐洲快速興起,特別是法國的接受度最高。因為,法國人本就習慣到沒有包裝的農夫市集買菜。不管是多小的村子,至少都會有一個在地的農夫市集。在市集上,你可以親手碰觸、挑選你要吃的新鮮蔬果。直接和農夫買,少了垃圾,多了健康。

另一項失落的,是親自解決問題的能力。貝亞回想她在法國普羅旺斯的童年生活,媽媽擅長編織、烹飪,會自己裁衣服,把蔬果醃製成季節性的罐頭。爸爸則勤於園藝,夏天在院子裡種菜,冬天則在車庫裡,動手修理壞掉的家電。父母都珍惜手邊有限的資源,盡可能維持物品的壽命。

在貝亞眼中,兒時生活幾乎就像現代版的兒童文學《草原上的小木屋》。在自然的環境裡,全家人沒有太多的物質享受。但是,大家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生活所需。在一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家人的感情也變得愈來愈緊密。豐富生活的不是物質,而是家人之間的愛。

如果真的很想送禮物,貝亞推薦大家,可以體驗取代實體物品。像是一張電影票、全家一起去野餐、滑獨木舟、騎馬,兒童博物館的會員資格…等。今年聖誕節,貝亞一家人選擇到越南渡假。這些回憶都會永遠留在孩子心底,成為最棒的禮物。

每天一個小嘗試,讓你的生活不一樣

如果想要開始零廢棄生活,該從何處開始著手?貝亞建議,比起一步到位,不如每天做一個新的嘗試。例如,對各種促銷活動的免費贈品說不。一旦不需要的東西進入你家,就會變成囤積在家中的垃圾。但每一次你拿了贈品,就相當於告訴製造者:「我喜歡這些東西,請多做一點!」練習拒絕,可以停止這個永無止境的生產循環。

尋找你家附近的無包裝商店,從源頭開始減少垃圾。

使用自己的杯子,飲料看起來更好喝!

此外,還有一些簡單的方式,可以讓人「有感」的減少垃圾量。自備購物袋和容器上菜市場或無包裝商店購物、拿自己的杯子去買咖啡、以手帕取代衛生紙、自己帶餐具出外用餐…。如果暫時還做不到完全零廢棄,也可退一步,找其他替代方案。例如,當貝亞一家人需要使用電子產品時,他們會去二手商店選購可以回收的款式。貝亞的兩個兒子甚至自行組裝電腦,只要定期回收、更換零件就能自行延長使用年限。

貝亞認為,零廢棄生活是一種環保的生活方式,但也不只是為了環保。它最大的目的,是讓我們擁有更美好的生活。她鼓勵大家不妨紀錄一下,展開零廢棄生活前和實踐後,每個月的家庭預算削減多少?花在家務的時間上又少了多少?你會發現自己變得更健康、省下更多錢,和家人、朋友的互動品質變好。減少垃圾,其實是讓我們從物質消費中解脫,積存豐饒的生活!

 看更多零廢棄生活提案:貝亞‧強森著,《我家沒垃圾:一個加州媽媽的零廢棄生活革命,重新找回更健康、富足、美好的人生》,遠流出版。

 

50+tips 

零廢棄的生活並不意味著要完全放棄文明生活,或者一切都得自己來。它所強調的毋寧是一種反璞歸真的精神,讓最簡單的東西發揮最多用途。

「用過即丟」並不如我們預期的省時省力。減少垃圾,其實也就是減少浪費的時間和金錢。

如果不購物,還有哪些事情可以讓我們開心?不如找回那些在現代社會中,因為「太方便」的消費主義而被我們遺忘的價值。例如,找回食物的真滋味、尋回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