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因果、因果,難道有因就一定有果嗎?4.jpg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3/2814-a13_054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54集 婆羅門從佛索債緣 由正才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單元,我們今天將為各位介紹《撰集百緣經》卷4中所記載的一則故事「婆羅門從佛索債緣」。

經文所記載的內容是這樣子的:【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將諸比丘,入城乞食,至一巷中,逢一婆羅門,以指畫地,遮不聽去,而作是言:「汝今要當與我五百金錢,爾乃聽過;若不與者,不聽佛過。」爾時,世尊與諸比丘,默然而住,不能前進。乃至上聞,國主瓶沙及波斯匿王,毘舍呿釋種及福樓那等,各齎珍寶種種財物與婆羅門,然不肯受。時須達長者,聞佛世尊為婆羅門而作留難,住而不去,即取金錢五百與婆羅門,乃聽佛過。時諸比丘,見是事已,白佛言:「世尊!有何因緣,乃有如是見遮留難,不聽佛過?」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乃往過去無量世時,波羅奈國有王,名曰梵摩達多,時王太子,字曰善生,將諸親友遊戲觀看。路逢一人,共輔相子樗蒱博戲,賭五百金錢。時輔相子負彼戲人五百金錢,尋從債索,不肯償之。時,王太子語戲人言:『若彼不與,我當代償。』時輔相子自恃力勢,後竟不償。從是以來,無量世中,常為戲人,從我債索。」佛告諸比丘:「欲知彼時王太子者則我身是,彼時輔相子者今須達長者是,彼時戲人者今婆羅門是。是故汝等凡負債者,不可抵突冒而不償,乃至成佛不脫此難。」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我們還是先以白話方式語譯一下,各位菩薩會比較容易瞭解。這是說,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那時世尊帶領著比丘們,正準備進入城裡去乞食,當他們一行人來到一條巷道中時,路上遇到一個婆羅門,這個婆羅門用手指在地上畫了一條線,指著地上的線,不讓世尊等人過去;而且他還這麼說:「你今天得要給我五百金錢,我才會讓你通過;你若不給我,我就不會讓佛陀你過去。」這時世尊與比丘們,只好靜默地停駐在那裡,不能再往前進了。

這件事很快地傳聞開來,甚至驚動了瓶沙國王及波斯匿王,連毘舍呿釋種及福樓那族等人都知道了。大家都各自帶著珍奇瑰寶、種種財物,想來送給婆羅門,好讓佛陀等人不再被留難,但是這婆羅門卻都不肯接受大家的財寶。那時須達長者也聽到了佛世尊被婆羅門為難,擋住去路而無法前進的事,他就取了五百金錢來送給婆羅門,婆羅門收下之後,就不再為難佛陀,並讓佛陀一行人經過而繼續往城裡去。

當時跟隨佛陀的比丘們,看見了這整件事的過程,就稟白佛陀說:「世尊!是什麼樣的因緣果報,這婆羅門竟然以這種方式來留難遮止世尊您,不讓您經過呢?」這時世尊就告訴比丘們說:「你們要仔細認真地聽著啊!我釋迦如來就為你們分別解說這個因緣。這是在過去無量世時,有一波羅奈國的國王名叫梵摩達多,當時的王太子名字叫作善生。有一天,王太子率領眾親友們出去遊玩嬉戲、觀看種種遊樂,路途中遇到一個人,正在與輔相大臣的兒子一起玩賭博的遊戲,賭注是五百金錢;這時輔相的兒子賭輸了,欠了那賭博的戲人,也就是博戲人或俗話說的郎中,欠他五百金錢。那博戲人一直向輔相的兒子索討他所應給的賭債,但輔相的兒子卻不肯償還,而在那裡僵持著。這時王太子善生看到了,就告訴那博戲人說:『如果那輔相的兒子不給你錢,我就來代替他償還好了。』當時的輔相兒子仗恃著自己的威勢之力,到最後終究還是沒有償還所欠的金錢。但自從那個時候以來的無量世中,這個博戲人也世世都常成為博戲人,並且都常對著我索取賭債。」佛陀接著告訴眾比丘弟子們說:「你們要知道,當時的王太子,就是我釋迦如來的前身;那時欠錢而不還的輔相兒子,就是今天的須達長者;而那位博戲人,就是今天擋住我去路的婆羅門啊!所以你們應當要知道,一切事情的發生必有前因與後果,對於自己的身口意行,不可不慎啊!如果有任何虧負他人的錢財、債物或承諾,千萬不可以抵賴,或擱置而不償還;因為話說出口就成願,即使將來成佛了,還是不免會遭逢此留難的。」當時諸比丘們聽聞了佛陀所說的教導之後,都歡喜地信受奉行。

首先,這個故事是佛陀藉由婆羅門索債的因緣,而告訴我們,若有虧負他人錢財,應當要儘快償還,千萬不可抵賴;若有答應他人的承諾,也要儘快兌現、付諸實行,千萬不可置之不理。因為此世不還、不去兌現,未來世仍要面對的;因此對於自己任何的身口意行,都要非常謹慎小心才是。

表面上看起來,這個故事似乎是佛陀在告訴我們欠債還錢等的道理,但背後其實主要在傳達一個重要的觀念,也就是因緣果報的道理。因緣果報的道理,在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一般人往往會誤會,或者沒有正確的觀念。而這個重要的觀念,其實在我們電視弘法課程當中,已經有好幾位老師分別於不同單元中談論過了;在這裡僅就幾個重要的觀念,再提出來提醒各位菩薩,再一次的熏習,也加深各位的印象。

首先,佛法中到底是如何看待因果的?其實不應該講「看待」,因為佛法講的是事實、是真相;不但講現象界的事實,也講支持這現象界能夠運作的背後的基礎,也就是實相法界,也講實相法界與現象法界之間的關係。所以事實上的因果律則就是佛法講的因果律則,佛法講的因果法則,就是可以觀察驗證的因果法則;也就是說,它不是一個理論,不是為了要自圓其說因果的道理而施設建立的。換句話說,不論佛有沒有出現於世間,因果的律則一樣運行;不論是否相信有因果,因果法則仍然照樣運作;不會因為佛沒有出現於人間,不會因為有人不相信因果,就沒有因果法則的運行。它是法界的事實,是三界六道的真實相貌,而佛只是將這個因果律則及運行的道理告訴我們罷了;而且因果的道理太過於複雜,牽涉的層面及範圍太深太廣,除了諸佛之外,連等覺菩薩都不能完全了知。

因果、因果,難道有因就一定有果嗎?其實並不一定的。業因一旦造了,還需要有外緣、助緣的配合,業果才能成就。有因無緣,不會有果;無因有緣,也沒有果;無因無緣,更不會有果;一定要因和緣都具足,才會有果。而且,中間還有很多錯綜複雜的變化,譬如大惡因可以轉成小惡果,小善因可以轉增成大善果等,很難一言道盡的。

過去所曾造作的業因,就像埋在土壤裡的植物種子,外緣就像土壤的溫度、水分、養分,乃至將來種子的芽露出地面後,還需要有陽光照射等,才能順利生長結果;這些溫度、水分、養分、陽光等,就是助緣,所以光是有種子是不能自己生長的,一定還要有種種的外緣配合。外緣或種子有變化,那麼長出來的情況也一定是不一樣。

也就是說,不能只講因與果,「如是因、如是果」是不完全正確的說法;佛法講的是因、緣、果,而事實的情況也就是這樣的。業種一旦種下,外緣若具足,便會成果。所以《大寶積經》中才會有這麼一句大家朗朗上口的偈:【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大寶積經》卷57)所以,要是過去不好的業因已經造了,怎麼辦?可以儘量讓緣不具足,或者經由懺悔、發願、迴向等方式來改變惡的業因,使得惡果延後顯現,或顯現得輕一點,或者等有能力償還時再顯現等。所以知道了因緣果的道理後,就要少造惡、多行善;這樣努力去作,這樣來修行,進步才會快。

然而,這因緣果能夠成立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即使經過了長久的時間,眾生的五陰、色身都不知已經更換過幾回了,業因仍然不會消亡?眾生各自的業種是存放在哪裡?我想大家都知道答案,就是各自的第八識真如心如來藏中。因為只有從來不生、從來不滅的如來藏金剛心,才是能貫串三世、貫串無量世,且又無六塵上的見聞覺知、從不作主的真心,才能毫無簡擇、如實地收藏眾生各自所曾造作的所有業種而毫無遺漏,而且不會跟別人的混雜在一起。所以每個人的因果,都由每個人自己承受;每個人的道業,也都由各人自己修證。如來藏就是這樣默默地執行因果的律則,而絲毫不紊亂、無差錯,而且是絕對平等的。一旦瞭解這樣的道理後,就能知道一切的事情真的是很公平,就不會抱怨而會積極修行清淨;而且一旦知道背後的道理後,也才能漸漸看得開、放得下,才能愈來愈自在。

所以,在《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中,又稱此如來藏心為種子識。而禪宗所謂的開悟明心,也就是找到了、明白了這個真實又如如的金剛心;而修學佛法的真正入門,就是要開悟明心,明心之後才是真正開始內門修六度萬行。如來藏是每個人都有,而且是真實可證;佛所開示教導的一切法,都是真實可證的法,所以才說佛法是實證之學、是義學。

此外,關於這個故事,觀眾們可能會產生一個問題,就是佛到底有沒有罪報、是不是還要受報?這個問題在我們的電視弘法課程中,也有老師談論過了,這裡僅再重點提醒各位菩薩。這個故事表面上看來很不可思議,為何佛陀身為三界人天至尊,已經完全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身口意三業皆完全清淨,而且福慧具足,竟然還會受到為難要脅,要給錢才能路過。可是像這樣的例子,也就是佛陀的本生因緣,其實在經中還有不少;而且甚至還有更為嚴重的,譬如《佛說興起行經》中所記載的佛陀的十事宿緣,或者《大智度論》所曾提到的佛的九難,這些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也是比較為人所熟知的;譬如孫陀利謗佛、木槍刺腳、佛食馬麥、佛患背痛等等都是。然而除了這些比較有代表性、較為人熟知的之外,今天所講的故事也是佛的往昔宿緣,只是比較不為人所熟知罷了。但這些事例其實都是佛陀藉由這些事相上的示現,告訴我們因緣果報的道理;也藉此告誡弟子們,要善於守護身口意行,不要造作惡業。

我們知道不迴心的阿羅漢們,只不過斷除了一念無明的煩惱障煩惱,也就是斷盡了我見、我執、我所執;但三界愛的習氣種子都還沒有斷除,無始無明的所知障煩惱更是沒有斷除一絲一毫;像這樣都已經能在捨壽後入無餘涅槃而永不再受報了。而佛陀乃是煩惱障及所知障的習氣種子及隨眠都已經完全修除盡淨,一切種子究竟清淨;不但一切智慧圓滿,而且佛的廣大福德也是圓滿具足了,所以才會有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像這樣福慧兩足尊的佛身,怎麼可能還會不如不迴心的阿羅漢們,還有罪報要受?沒這個道理的。

所以,這些案例其實都只是佛陀的示現,是為了教導眾生、憐愍眾生的緣故,示現這些往昔的宿緣,來教導眾生切莫造作惡業;同時也藉這個機會教導菩薩們,盡未來世都不入滅,而生生世世受生行菩薩道時,果報都會現前的。讓菩薩們聽了,懂得以因果的道理來警惕自己,留意自己的身口意行,不要造作惡業之因;而不是像凡夫眾生們,正當受苦果的時候,才知道畏懼果報,而仍然不知道造因的可怕。因此有句話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佛並不是還有罪報要受,而是示現。

最後,總結這個故事,主要要告訴我們的就是世尊藉著婆羅門往世索債的因緣,開示、教導眾生因緣果報的道理;並期望弟子們對於自己的身口意行要千萬謹慎小心。

這個故事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