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道誤認的空性.jpg  

 

http://www.enlighten.org.tw/book/25/4/5

邪箭囈語──破斥藏密外道多識仁波切《破魔金剛箭雨論》之邪說

第一目 涅槃寂靜法印之正理

三法印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涅槃寂靜印,故說「涅槃為上首(《瑜伽師地論》卷二0),但由上兩節之說明,可知藏傳佛教外道諸師完全無法瞭解,而且背離佛教二乘法中「諸行無常、苦法印」及「諸法無我法印」,怎麼可能懂得連二乘無學阿羅漢都無法了知內涵的涅槃寂靜法印」呢?因為二乘有學知道蘊處界無我後,即努力斷除對蘊處界我的執著及三界愛等煩惱,當完全滅盡蘊處界我而入無餘涅槃之時,已無意識存在,故無法觀察無餘涅槃中的內涵。此處限於篇幅關係,不多作說明,欲詳細了知此中深妙義理,請閱讀思惟平實導師於《邪見與佛法》、《宗通與說通》、《大乘無我觀》等諸書中之說明。

當二乘有學聽聞解脫道正法後,了知生死輪迴的根本即在於我見與我執等無明煩惱,因造作諸染污業行,致使在三界中虛受生死無量苦果。亦了知因緣所生之蘊處界諸法「無常、苦、空、無我」,當蘊處界法完全滅盡之後,方是無餘涅槃解脫境界。如《中阿含經》卷二第六經:【云何無餘涅槃?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行如是者,無上息迹,慧之所見,而已得證;我說彼比丘不至東方,不至西方、南方、北方、四維、上下,便於現法中息迹滅度。】

下段經文更清楚說明:蘊處界法皆是因緣而生的有為法,本質上就是會生、住、異、滅。但更為甚深難見的是「「非因緣所生」」的無為法,因為祂是本來就在的常恆法,所以不像有為法一般,有生、住、異、滅之體性;這就是:當比丘們經過如實觀察修行後,斷除了身口意諸行的寂滅涅槃。當所有造成苦集的因都滅除之後,相應而生的苦就滅了;所有世間的相續法皆滅盡之後,就稱為苦的邊際。當已證至有餘涅槃之後,於滅除微苦所依的五蘊身後,即是清涼、息沒的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的無餘涅槃境界了。

《雜阿含經》卷一二第二九三經:【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逕路,滅於相續;相續滅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謂有餘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再舉一段經文,能更清楚了知,若要證得無餘涅槃,是要先滅盡五陰的,當然包括意識在內的所有識陰都是可滅、當滅的。《雜阿含經》卷3(59 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觀此五受陰,是生滅法,所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云何色集?云何色滅?云何受、想、行、識集?云何受、想、行、識滅?愛喜集是色集,愛喜滅是色滅,觸集是受、想、行集,觸滅是受、想、行滅,名色集是識集,名色滅是識滅。比丘!如是色集、色滅,是為色集、色滅;如是受、想、行、識集,受、想、行、識滅,是為受、想、行、識集,受、想、行、識滅。」】

龍樹菩薩亦於《大智度論》卷六一同作是說:【如無餘涅槃,不生不滅、不入不出、不垢不淨、非有非無、非常非無常,常寂滅相,心識觀滅,語言道斷。】

由上述諸行無常、苦、諸法無我及涅槃寂靜法印之正理以及所舉經論,學人應可很清楚瞭解,無餘涅槃雖要滅除一切因緣所生之有為法,但絕非是斷滅境界,而是清涼、真實、常恆的寂滅境界;並且其體性是不生不滅、不入不出、不垢不淨、非有非無、非常非無常,是常寂滅相、心識觀滅、語言道斷的。如《法華經》中所說,佛陀於初轉法輪中,為度有情眾生離開斷常二見,故先施設二乘涅槃,讓有情能有個涅槃化城作為依止;當有人能自知自作證成阿羅漢時,發現解脫確實可得,並因之發起大心,世尊再為這些人開示大乘法,令許多阿羅漢們迴心大乘而成為菩薩。也因為世尊的巧妙施設,更可以讓因緣成熟的菩薩能於蘊處界法中,證悟不與蘊處界法相在的大乘涅槃——如來藏,因為大乘及二乘總共四種涅槃,同是依於如來藏而有;若沒有正覺同修會中諸同修們所證的第八識如來藏恆存不滅,滅盡意識心等十八界法以後的無餘涅槃,就必然成為斷滅空;由於有如來藏常住不滅,所以佛陀說無餘涅槃中是常住不變。

第二目 藏傳佛教外道所說涅槃是 佛陀所訶責之外道五現涅槃

若是無法斷除意識我見之外道,則必定會落於外道欲界至外道四禪等五現涅槃之意識境界中,而錯認自身已證涅槃境界,因造大妄語惡業而被佛陀所訶責,如《長阿含經》卷一四第二一經梵動經第二中所說:
【第一見:我於現在五欲自恣。﹝案: 藏傳佛教所有法王、活佛、仁波切所說的「樂空不二、輪涅不二」,正是這一種:我於現在五欲自恣而錯認為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這是欲界中最粗淺的外道現法涅槃邪見。﹞
第二見:去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
第三見:滅有覺觀,內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
第四見:除念、捨喜、住樂,護念一心,自知身樂,入第三禪。
第五見:樂滅、苦滅、先除憂喜,不苦不樂,護念清淨,入第四禪。】

而且無論藏傳佛教外道如何相互吹捧說其修證如何高妙,皆僅能落於外道五現涅槃之第一見──於五欲自恣中,永遠不能進入第二見外道初禪境界。因其包括觀想、脈氣、明點、灌頂、無上瑜伽等等索隱行怪之修法,完全不離欲界男女欲之極粗重境界,是絕對無法發起初禪的,初禪是因離欲而證得的,不是由貪欲中可以證得的。再次舉出多識所言,證明多識仁波切是常見外道:

【小乘佛教諸論師認為,證無餘涅槃,如油盡燈滅,意識和根身同時斷滅;但大乘諸論師認為,「無餘」是煩惱障及業力異熟身了斷無餘,但淨識不滅,否則,涅槃之樂的感受就不存在了。如果這個理論能夠成立,又有一個純意識的事例了。】(《破論》頁一九九)

【既然涅槃後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不是覺知心又是什麼呢?阿賴耶識既然無「覺知」,為何名為「識」呢?阿賴耶既稱為「心」、稱為「識」,就是有覺知的,若無覺知為何稱「心」、稱「識」?如果有「心識」而無覺知,和木石佛像有何區別?說什麼「佛說涅槃寂靜」,難道「寂靜」就是無意識嗎?有心就不能寂靜嗎?若有心不能「寂靜」的話,那有心的眾生永遠寂靜不了,只好對廟中泥佛石菩薩講寂靜。】(《破論》頁二八八~二八九)

【我們寧願做有意識靈感的人類,也不願意做無意識靈感的石佛、泥菩薩。】(《破論》頁二九一)

多識這幾段話,可知多識正是堅執意識我見不肯放捨之凡夫外道,背離「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法印之真義,別說是大乘甚深微妙法,就連二乘解脫道都尚無法入門。所以,當多識評論 平實導師關於涅槃之正理時,自然是錯得離譜了。其原因就是因為藏傳佛教喇嘛教所宗六識論乃錯謬之故,也因為藏傳佛教的根本法義就是雙身法的樂空雙運、樂空不二,而這種雙身法的淫樂享受境界正是依意識而有故;意識若滅了,或者承認意識是生滅的,那麼雙身法的樂空雙運、樂空不二理論就全然瓦解了,密宗也隨之而不能存在了!因此多識仁波切才會這麼愚癡地執著「意識為真」的邪見不捨。多識完全不知道第八識阿賴耶識沒有意識的體性,但是祂卻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等無量無邊的無漏體性,乃是與意識完全不同的體性,由於執著六識論的多識仁波切根本不知道這個道理,更無法實證及觀察之,才會錯誤地以為「離見聞覺知」的第八識同於石頭木頭一般。

阿賴耶識一向不執我且無間斷,雖有無量無數功能德用,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但卻從不了別六塵境界,故說之為「恆而非審」;意識一向只能了別六塵境界,又是有間斷法,於無心睡眠位、無心悶絕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及無餘依涅槃界位等六種情況,六識心是不現前的,故說之為「審而非恆」。

如《維摩詰所說經》卷一:【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成唯識論》卷二:【阿賴耶識因緣力故,自體生時,內變為種及有根身,外變為器,即以所變為自所緣,行相仗之而得起故。此中了者,謂異熟識(阿賴耶識亦名異熟識。異熟識名函蓋凡夫地、阿羅漢及辟支佛地,兼及妙覺地以下所有菩薩位。)於自所緣有了別用。】所以第八阿賴耶識,當然有了別功能,祂能了別眾生之心行,亦能了別有情的根身、種子以及器世間,這些深妙法義內涵當然都不是否定第八識存在的多識仁波切所能了知的。阿賴耶識從來只是如鏡現像般的顯現六塵境界,讓意識等識陰得以了別,但其自身卻從來不曾於六塵境界上作諸了別,所以稱作「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第三目 我見未斷之外道必定錯會四種涅槃的真實義

多識於書中自舉玄奘菩薩《成唯識論》卷一0所說的四種涅槃,說大小乘之涅槃完全不同,更是只能證明藏傳佛教外道諸師不懂此四種涅槃之真實內涵,將其與外道五現見涅槃混為一談,多識說:

涅槃義別略有四種: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
二、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除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眾苦永滅,故名涅槃
三、無餘涅槃,謂即真如除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除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破論》頁三五一~三五二)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說:一切眾生皆平等具有無量微妙功德、本性清淨但含藏染污種子的如來藏,是大乘佛菩提道七住位以上菩薩自內所證,此點已於本書第二章第一節第四目及第三章中詳細解說過了;而二乘的有餘依涅槃是依已出離煩惱障之阿羅漢,其如來藏中所含藏之煩惱障已經永寂而不起現行,但尚有煩惱障種子隨眠及五陰身微苦所依而施設;無餘依涅槃則是依阿羅漢五蘊身滅後不再出生蘊處界法,已斷分段生死,完全出離生死苦,僅餘如來藏自住之境界;無住處涅槃則是不但斷除煩惱障之現行與習氣種子隨眠,並已出離所知障究竟,悲智圓滿,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盡未來際利樂有情之佛地境界。

多識既舉《成唯識論》此段論文,﹝案: 多識仁波切舉《成唯識論》卷一0 卻未依原文如實摘錄,擅改論中之內文及用字。﹞18當知一切有情皆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如來藏,但此具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如來藏,卻不是對六塵境界了了分明的意識心,得要證悟此本來自性清淨的如來藏,才能真的懂得二乘兩種涅槃之內涵。而二乘阿羅漢即使能滅盡煩惱障之現行,證得有餘依及無餘依涅槃,但對自身本有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卻仍不知位於何處。要待聽聞大乘法後,願發菩提心迴小向大,於初住位至六住位外門廣修六度萬行後,方有機會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發起般若慧中道智與涅槃智,這是多識完全不知的法義。多識又說:

【「涅槃」一詞的含義有小乘和大乘的區別。小乘的「涅槃」—指破除三界煩惱障之後的思想寂靜狀態。「涅槃」意為「寂滅」,「寂」指思想寂靜,「滅」指煩惱息滅,煩惱雖然息滅了,但心識不會斷滅——這是佛教不同於外道斷滅論的特點。

大乘的「涅槃」—指虛妄分別的斷滅。此虛妄分別心不是自然地消亡,而是覺知心中所生智慧進行簡擇破除使其息滅,故成「擇滅無為」。無智慧簡擇,虛妄分別怎麼息滅呢?蕭平實一方面主張成佛後「阿賴耶識永存」,這就墮入了阿賴耶外道的常邊;又說涅槃後無覺知心,複(編案:應為「復」)墮于斷邊。」】(《破論》頁二八九~二九0)

多識雖舉《成唯識論》的四種涅槃,不過他顯然對其內涵並無正確認識,因為多識誤會得很嚴重。二乘有學、無學在尚未迴小向大、修學大乘法證得此「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前,因信受佛語故,知蘊處界滅盡後的無餘涅槃中仍有涅槃本際存在,亦能自行觀照蘊處界諸法的無常、苦、空、無我,故於斷除我見、證得二乘初果後,能繼續修斷欲愛、色愛及有愛住地等煩惱,漸次邁向二果乃至四果,證得有餘依及無餘依涅槃。至於所謂「心識不會斷滅」者,並非指生滅的意識心,而是指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如來藏——涅槃之本際,如此方能說「這是佛教不同於外道斷滅論的特點」。然而,多識所說的卻是涅槃之中尚有意識覺知心不會斷滅,正是佛陀所訶責的外道常見論,所以多識是與常見外道合流,所說都是常見外道法。

多識不識三乘菩提:二乘阿羅漢於迴小向大後,於初住至六住位修外門六度萬行積集福德資糧;或大乘菩薩於六住位修學四加行,證得能取、所取空時,依已證悟善知識指導之正知見而參究,終能證悟自身本有之如來藏。悟後真實轉依如來藏,並於相見道位四諦十六心,現觀第八識如來藏之真實性與如如性及不生不滅等八不中道性,且與祂所出生之蘊處界諸法同時同處和合運作;蘊處界法雖虛妄無實,但皆由第八識所生,依第八識亦可說蘊處界具不生不滅、非有非無等中道性,不墮斷常二見,得入般若中道觀。

隨後並深觀第八識永遠如是常恆運作,因緣果報由其異熟性而顯現,故知必定要如實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由是不需執此真相識而能遠離法執;由於第八識從不自執有我,是無自性性,故能由三自性而入三無性。因能於蘊處界運作中,同時觀見第八識之運作,並轉依其真如性,故不但不會落入對蘊處界之執著,反而因有般若中道智慧,能漸除對我、我所之執著習氣,故不須如二乘人為遠離蘊處界之執著而入無餘涅槃,但亦終能實證有餘涅槃,更向無住處涅槃邁進。

如是微妙甚深之大乘法更絕非是不懂二乘涅槃多識仁波切藏傳佛教外道之所能知,未證悟本來自性清淨之如來藏卻又否定如來藏者,必定落於能取意識及所取六塵境上難以放捨,這從藏傳佛教諸多荒誕之理論及索隱行怪之修行法門即可了知,故也只有貪著欲界粗重境界之眾生才會與藏傳佛教邪法相應。

二乘聲聞之修證,於了知意識等識陰虛妄、斷除意識等五陰我見後,即利用識陰來依聖教如實觀察,於斷盡貪瞋癡等煩惱、五下分結、五上分結後,終能證得阿羅漢果: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這正是不再出生意識等蘊處界我法,也可說是利用意識為工具來達成「自殺」的目的,因為蘊處界法本來「無我」,僅有如來藏獨存的無餘涅槃才是常恆、究竟、真實、清涼的緣故。

在佛菩提道的修證中,固然也要用意識心,然而卻是以與六塵相應的意識心作為工具,用來求證從來不與六塵境相應的第八識如來藏,由實證而能觀察到所證之第八識如來藏之不生不滅性、本來自在性、清淨無我無自性性、不與六塵境相應之寂靜涅槃性、從不作主性等等無量功能體性,而使妄心意識發起般若實相智慧,意識覺知心即可因此住於第一義諦法相之中行菩薩道,而非以因緣所生、虛妄無常、無法去至未來世之意識心為修證之本體。所以,在三賢十地的修行中,隨順因緣自度度他,漸次發起世界如幻觀、蘊處界猶如陽焰觀、菩薩道如夢觀,及地上菩薩的猶如鏡像、光影、谷響、如水中月、變化所成、非有似有等等現觀智慧;更於第三阿僧祇劫實證無量三昧及功德,最終能成就佛道。此非假「藏傳佛教」之名的外道喇嘛教等法王、活佛、仁波切……等所能知,多識當然亦是不知的,才會公然否定第八識正法

第四目 喇嘛教之「佛」無第八識心體存在?

多識仁波切又言:

【雖然唯識論持阿賴耶識之說,但「八地舍名,十地舍體」,即七地破除我執後,阿賴耶的名稱已不存在,從八地到十地未成佛稱「異熟識」,成佛時八識轉智,異熟識的識體也已不存在了,佛地豈能有「永存」的阿賴耶識?如果說佛地的“圓鏡智”是阿賴耶轉成的,因此認為“阿賴耶識”是“常住”識的話,那麼,佛地的妙觀察智由第六意識轉成,為什麼說佛地沒有第六意識呢?如果佛地沒有第六意識的話,佛地也同樣不能有阿賴耶識。唯識家也從不承認成佛後有阿賴耶識。如果說諸佛的圓鏡智是阿賴耶轉化的,因此認為圓鏡智就是阿賴耶識的話,由礦石煉成的金銀為什麼不當作礦石而當作金銀呢?把八地前的阿賴耶識、成佛前的異熟識和佛的智慧當作一體,而說阿賴耶永不息滅,猶如把狗轉生為人時,把此人仍然當作「狗」一樣荒唐可笑。

大乘佛教無論中觀家或唯識家,都一致認為成佛不是意識的斷滅,而是意識轉為淨識——即佛的遍知智體。如果成佛後沒有覺知意識,就和泥佛、石佛沒有差別,如何肩負利樂眾生的重任而「盡為來際」﹝編案:應該為「盡未來際」知錯別字﹞呢?動物尚有覺知心,如果佛沒有覺知心,那麼佛連動物都不如了,修成「無知白癡佛」還有什麼好處?除了蕭平實之類的無知﹝編案:網路版用詞是「白痴」﹞,誰也不會把佛當作沒有覺知心的泥石偶像。們寧願做有意識靈感的人類,也不願意做無意識靈感的石佛、泥菩薩。】(《破論》頁二九0~二九一)

多識之語,即可知他確實只是一個斷章取義,無法會通佛法之人,我們來對照玄奘菩薩《成唯識論》中的正理,即可知多識的錯謬。《成唯識論》卷三:

【阿羅漢斷此識中煩惱麁重究竟盡故,不復執藏阿賴耶識為自內我,由斯永失阿賴耶名,說之為捨,非捨一切第八識體,勿阿羅漢無識持種,爾時便入無餘涅槃。然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謂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或名所知依,能與染淨所知諸法為依止故。或名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故,此等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賴耶,攝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見愛等執藏以為自內我故;此名唯在異生有學,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藏義故。或名異熟識,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此名唯在異生、二乘、諸菩薩位;非如來地猶有異熟無記法故。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菩薩二乘及異生位持有漏種可受熏習,未得善淨第八識故。如契經說:

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

阿賴耶名過失重故,最初捨故,此中偏說。異熟識體菩薩將得菩提時捨,聲聞獨覺入無餘依涅槃時捨;無垢識體無有捨時,利樂有情無盡時故。心等通故,隨義應說。然第八識總有二位:一、有漏位,無記性攝,唯與觸等五法相應,但緣前說執受、處境;二、無漏位,唯善性攝,與二十一心所相應,謂遍行、別境各五、善十一,與一切心恒相應故,常樂證智所觀境故,於所觀境恒印持故,於曾受境恒明記故,世尊無有不定心故,於一切法常決擇故,極淨信等常相應故,無染污故,無散動故,此亦唯與捨受相應,任運恒時平等轉故,以一切法為所緣境,鏡智遍緣一切法故。

由 玄奘菩薩之開示,即知阿賴耶識依其功能體性而有種種名稱,一切位皆可稱為心、阿陀那、種子識;依修證位階不同,則有阿賴耶、異熟識、無垢識等名。異生凡夫及有學聲聞、菩薩,因阿賴耶心體中有我見或我愛等煩惱種,而執阿賴耶為我,故稱阿賴耶識。只是尚未證悟的凡夫及二乘人,茫然不知己身之阿賴耶識何在,更有愚癡如多識等一類藏傳佛教學人,矢口否認自己有阿賴耶識常住,猶如一群每天運用自己腦袋卻否認自己有腦袋的人。另外,尚未成佛之一切眾生皆尚有種子變易流注,故彼之阿賴耶識依其異熟性而亦皆可稱為異熟識。

已斷分段生死之阿羅漢及解脫道無學位之菩薩,已無執藏分段生死煩惱之雜染法,不復執藏阿賴耶為我故,但仍有第八識體持種,而非是斷滅,僅捨去了阿賴耶之名,唯改稱為異熟識。聲聞、獨覺於入無餘涅槃時,不再出生蘊處界法,不於三界現身意,僅餘第八識心體獨存;從已不再出生之蘊處界法來說,可說是妄心我已永遠捨離了異熟識體性,即使佛陀也無法找著此無形無色入無餘涅槃之異熟識,但並非說此異熟識心體就此散壞,註解過《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多識仁波切,應知此識性如金剛,永不壞滅故。而最後身菩薩成佛之時,最後一分無明去除,已無識種變易,永離異熟性,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識體純然白淨無垢,改稱為無垢識,但仍是原來之第八識心體。

玄奘菩薩說:「無垢識體無有捨時,利樂有情無盡時故」,照多識之意:「八地舍名,十地舍體……成佛時八識轉智,異熟識的識體也已不存在了,佛地豈能有「永存」的阿賴耶識?」則莫非是捨了異熟識心體,又另外出生了一個「無垢識心體」?若多識此說為真,則完全不符合佛所說的不生不滅之體性,而使因地的阿賴耶識、異熟識以及佛地的無垢識都成了有生有滅之虛妄法了!如此全屬有生有滅的法,諸佛又怎麼能稱為常、樂、我、淨呢?且成佛之後轉識成智,第八識轉生大圓鏡智,第七識轉生平等性智、第六識轉生妙觀察智、前五識轉生成所作智,四智圓明,智依識有,仍是八識具足,何曾稍缺一識?只是說,在尚未成佛之前,你我應依第八識體之般若智慧而修行罷了;而事實上,除了多識自己,又有誰說過佛地沒有第六意識呢?可見無智少識的多識仁波切只能依文解義,根本不懂佛法之真實義。而且若照多識主張之六識論,依其修法而果真成佛了(僅是譬喻,事實上絕無可能成佛),則其所成之佛定非四智圓明,因無有第七識、第八識所成就之平等性智與大圓鏡智。且事實上前六識由第八識所出生,若無第八識,則哪來的前六識?如此八識全無,所以藏傳佛教外道「」也必將是一智也無!

多識又說:「唯識家也從不承認成佛後有阿賴耶識」等等言說,又再次證明多識只能依文解義,不解真實義。正是因為眾生率多執言取義,無有般若智以貫通佛法,故多識看到阿含就說只有六識,渾然不知阿含已隱喻第七、第八識於其中,不知諸經典中無量名稱皆是指稱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反說「二乘涅槃完全不同於大乘涅槃」、「唯識說有,般若說空」、「勝義諦是一切法空」等等諸多謬理邪說,盡將完整一貫的佛法切割得支離破碎。平實導師為接引有心佛子入門,於諸書中多處說「第八識有多名」﹝編案:請詳閱平實導師著,《邪見與佛法》﹞,並如同 玄奘菩薩「阿賴耶名,過失重故,最初捨故,此中偏說」,故常以「阿賴耶識」一名指稱自七地以下菩薩及諸凡夫眾生,七地滿心時唯捨阿賴耶名而不捨識體,成佛時唯捨異熟識名而不捨識體,改名無垢識。故上至諸佛如來,至於一切凡夫異生,普皆平等具有之第八識心體,玄奘菩薩於《成唯識論》中如是細說,俾使讀者能夠熏習正法,始從入門便得容易貫通三乘佛法之根本大義,而能不重蹈多識藏傳佛教外道法中用功數十年,卻仍認為三轉法輪所說佛法各各不同,且至今尚完全無法入門之窘境。再者,《密嚴經》又說:【阿賴耶識亦復如是,是諸如來清淨種性;於凡夫位恆被雜染,菩薩證已,斷諸習氣,乃至成佛常所寶持。】這個成佛之後「常所寶持」的第八識無垢識心體,仍然是原來因地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只改其名、不改其體。而佛地第八識名為無垢識,亦名為心、佛地真如、阿陀那識、種子識,雖有多名,卻都不是意識,仍是因地阿賴耶識心體,此非少識而持六識論的多識仁波切所知。

世尊於《大悲經》卷四中如是說:【阿難!我當入於無餘涅槃。如是涅槃,寂靜清涼、無塵離垢、一切苦息、捨於窟宅,無生、無老、無病、無死,無憂、無悲、無苦、無惱、無不稱意、無諸悔恨、無怨憎會、無愛別離。如恒河沙等諸佛世尊,及與一切聲聞、緣覺,皆悉已去、今去、當去。阿難!汝今當觀我猶愛彼無餘涅槃,有諸愚癡凡夫之人,而不愛彼勝妙寂靜安樂涅槃,亦復不能一念發心隨順解脫;是人若能一念發心,以是因緣即為種子,當得涅槃。】

但是多識卻說:「我們寧願做有意識靈感的人類,也不願意做無意識靈感的石佛、泥菩薩」等於明確的表明:「若無餘涅槃是要讓我滅掉意識自我,那我情願永遠於三塗六道輪轉!佛陀猶愛無餘涅槃,我可不愛這種解脫的!」正是表明多識自己及所屬之藏傳佛教外道,皆是絕對不肯放捨意識我見的愚癡凡夫,都是貪著意識境界的異生人,也是 佛於經中所說「諸愚癡凡夫之人」,由此證明藏傳佛教喇嘛多識等人所說之法,當然也是常見外道法。由是可知藏密喇嘛教自稱中觀應成派是「佛法中最高深的一派」,僅只是嘴上說承認「四法印」而已,實際上卻是完全背離二乘解脫道的三法印、四法印,更是完全不承認大乘佛菩提道之「實相印」的外道。


18 茲舉《成唯識論》此段論文內容如下:【涅槃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如何善逝有有餘依?雖無實依而現似有,或苦依盡說無餘依,非苦依在說有餘依,是故世尊可言具四。】《大正藏》冊三一,《成唯識論》卷一○,頁五五,中七~二三。

19http://www.gelu.org/bbs/viewthread.php?tid=8131 2011/3/17 下載破魔金刚箭雨论.zip (204.83 KB),本段內文:【修成「无知白痴佛」还有什么好处?除了萧平实之类的白痴,谁也不会把佛当作没有觉知心的泥石偶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