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佛法0426-3.jpg  

   

有一天從新店搭乘捷運去上課,因為是起站,人還不是很多,零零落落地分布在車廂座位上。捷運行進了約兩站的時候,突然見到一位年輕人站起來,拿起手中的雨傘手把,就往坐在旁邊的婦人頭上打。

車廂未坐滿,每個人都看得很清楚,也都被這個舉動嚇了一跳,正想前去制止,並且關心一下怎麼回事?已見一位男士走了過去。只見男士和那位婦人對談了一下,聽不清楚對談內容,然後男士就走開了。

心想或許這件事就此結束。

沒想到隔了一兩站,年輕人又起身拿雨傘手把打婦人的頭,剛進車廂的男士不知已發生過的事又前去制止,同樣又走開了。

這樣繼續重複了三四次,再也沒人去制止,也沒有人願意站在他們的面前。大家都已了然怎麼一回事了。

一個精神失常的兒子,一個飽受身心痛苦煎熬的媽媽,就是這樣讓人不忍卻又無奈的故事!

 

看到這狀況,就知道這是因緣果報的問題。凡是有這個果,必定有產生這個果的因和緣存在。

曾經有人和末學談過因果問題,他說:「佛教說的因緣果報很無情,別人已經很可憐了,還要說這是前世的業障!」

末學回答:「先不談事實即是如此,假如您是有不可愛果報的人,您覺得說自己就是倒楣,無因無緣就該如此,您比較能接受呢?還是知道原來前世曾造作惡業,今生才有此報,您比較能接受?如是後者,會不會讓您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因為這表示您還有機會改變今生甚至後世命運,您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的。如果是前者,您做什麼都無用,無法改變今生,來世也只好憑運氣了。您覺得哪一種說法更慈悲?」

他無語。

 

想起在佛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卷第三十一》裡所記載的大路與小路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角小路就是周利槃特迦,他非常愚笨,連簡單的四句偈都記不住,而他的哥哥大路卻是聰明過人。原因為何?

原來大路和小路的父親是婆羅門,他娶妻之後,每次妻子懷孕生產之後,孩子都無法存活下來。婆羅門為此事很煩惱。鄰家老母說下次要生產時告訴她,她有方法保住孩子。後來妻子又懷孕了,臨生產時,鄰家老母趕來幫忙,對婆羅門說,要婢女抱著剛生的嬰兒放到路邊,然後有出家眾或婆羅門經過時,婢女對他們要恭敬禮拜,並說代替這個孩子對他們恭敬禮拜。因此從孩子身邊經過的出家眾或婆羅門都會祝願這個孩子,「無病長壽天神擁護,父母所願悉令圓滿」。所以這孩子就存活下來,因放在路邊之故取名叫作大路。

後來婆羅門的妻子又懷孕了,生產時鄰家老母趕來幫忙,依然要婢女抱至大路旁對出家人或婆羅們禮拜。但是這位婢女稟性懶惰,就隨便放在小路邊,經過的出家人或婆羅們很少,雖然孩子也存活下來,但是受到的祝福很少,因此小路就稟性愚鈍,而被稱為愚路。

同一父母所生,為什麼愚路會遇到懶惰的婢女而受不到較多的祝福?因而導致這麼的愚鈍?

原來在過去人壽二萬歲時,有迦葉波佛出現世間,愚路也是聲聞衆之一,但他稟性慳法,不願教人,乃至四句偈也不願為人說,命終之後往生天界,壽命終了又往生人間,出生在一販豬的人家裡,長大後豬為業。後來遇水患,漂流到河岸邊,被一獨覺所救,有五百獨覺依林而住,他便服務獨覺們同時也跟著修習禪定而修成無想定,命終生到無想天,從無想天命終再受生。

佛說由於愚路往昔慳吝於法、不肯教人,又多屠殺畜生故,再加上生在無想天中,成天住於一念不生的境界,因而智慧無法增長,由於這些業緣,所以此生至愚至鈍,終究不善於處理家業,而落難難以度日。

後來雖遇到其兄,跟兄長出家,但是笨到連簡單的一個偈語都記不住,而被兄長訶責難過哽咽,佛知悉後,以慈心親自教導小路,佛教他念「我拂塵、我除垢」,然後為了幫助他消除往世的業障,教導他並說服所有的比丘們同意讓他來拂拭鞋履,他認真的為比丘們淨除鞋垢,並在擦鞋時非常精進的唸持「我拂塵、我除垢」,終究了解此句偈的真意,而終於緣熟證得阿羅漢果。

從 佛所說這個愚路的故事,就很清楚知道,任何一個人今生的果報,都不是那麼單純的一個原因,都牽涉到累世的因果。

雖然我們無法像 佛一樣了知所有的因緣果報,但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總是基本的原則,也是確保我們未來生不會落入三惡道,也不會有不可愛的異熟果報。

可能有人會產生疑問:那麼到底是誰在記錄我們的所有身口意的業行?

既不是上帝,也不是閻羅王,更不是如外道所說記錄在虛空中,而是每個人身口意業行的種子記錄在每個人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

如來藏會執藏所有善業、惡業及無記業的種子,緣熟時種子就會起現行,讓三界六道的眾生各有不同的可愛或不可愛的異熟果報,這就是執藏在各自的「如來藏藏」裡的「種子起現行」而各自受報的道理。而如來藏到底在哪裡?

第八識如來藏和我們的五蘊身同時同處,也就是 佛在阿含經中所說「名色因、名色習、名色本、名色緣」的此識。名色就是我們的五蘊身,色就是我們的色身、稱為色蘊;名就是受、想、行、識四蘊。沒有如來藏就沒有五蘊身,但是沒有五蘊身,如來藏便無作用。

 

關於如來藏的存在,平實導師在《真實如來藏》一書中這麼說道:

「此如來藏本體永無生滅,而其內涵之異熟及等流種子不停地生滅變易。此心不對六塵起見聞覺知作用,而能了知一切有情心之所欲所惡,隨緣而應,故亦非無作用。而其習氣不因知覺心習氣之增減而變易,永遠是不分別境界之無記性,故能持種往至明日及來世。以此證知一切有情非僅見聞覺知心等,實別有憶持一切業種之如來藏,能來往三界六道,有情因其有所持業種不同而各各受報,故人人生而不同,故三界六道有情各皆生而有異,由此證有如來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