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想定.jpg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2/2663-a12_035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 第35集
觀一切妄念無相
由正禮老師開示

  

可是佛法中的無想,是沒有覺知心的,這個人偏偏又要主張,所謂的無想其實是有覺知存在的,所以他也這樣說,他說:「佛教正法的『無想定』則稱為『淨無想道』,是以『無我』正見為基礎,以離一切相,而不念一切想,如此方可以證得真正的無想定,乃至達到真正的無想──涅槃。」(網名悲智者所著《悲智破斥邪師蕭平實邪見魔說專集》頁20-21)這段文字雖然很短,可是錯誤非常多,因為他對於無想跟所謂的無想定,乃至所謂的淨無想道,其實他產生非常多迷惑的地方,為什麼呢?因為所謂的淨無想道,這是《中阿含經》在 佛陀的施設裡面,祂施設解脫道要能夠速出三界,也就要從欲界生到色界,然後生到無色界,然後脫離三界入無餘涅槃去,所以這一條是一個清淨的無想的解脫之道。可是他這裡所說的,在這個淨無想道裡面,他所說的無想定,他指的是非想非非想天的那個禪定,所以 佛陀也說,這個也稱為無想定,可是這個無想定跟所謂的四禪的無想天的無想定,這不一樣。所以這個人就主張說,我們 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所說的無想定是滅除六識的這種狀態;他提出反對,他主張無想定是有覺知的,然後對於 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說四禪天裡面所謂的無想天,他是沒有六識的這件事情,提出很嚴重的質問。可是這個就是悲智這個人,對於所謂的無想定這三個字,產生了很嚴重的文字障。因為在阿含部裡面,所謂的無想定,其實它有好幾個意思,基本上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就是指,無色界定裡面的非想非非想天的禪定,它可以稱為無想定;第二個,它也可能是所謂的四禪無想天裡面六識都斷滅的無想定;另外一個,也可能是三三昧裡面的空、無相、無願裡面的無想三昧,這個無想三昧,這個三昧其實也稱為定,所以有時它也翻成無想定。所以說無想定這三個字,在阿含部裡面,其實它有這三種意涵,而不是說提到無想定,就專指哪一個意涵。可是對於有很嚴重的文字障者,他就會認為說,所有的無想定就是同一個意思,然後否定阿含部裡面有提到四禪裡面無想天,滅除六識的這種無想定。

 

那我們首先來看看,所謂的無想定,指的是無色界裡面的非想非非想天的那個禪定。其實在經典裡面稱為無想定,一種比較簡略的一個稱呼,我們可以來看看所謂的淨無想道裡面所說,在這個淨無想道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在《中阿含經》裡面,它有提到這個淨無想道裡面,有一段經文說:【復問曰:「賢聖!若死及入滅盡定者,有何差別?」法樂比丘尼答曰:「死者,壽命滅訖,溫暖已去,諸根敗壞。比丘入滅盡定者,壽不滅訖,暖亦不去,諸根不敗壞。若死及入滅盡定者,是謂差別。」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復問曰:「賢聖!若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者,有何差別?」法樂比丘尼答曰:「比丘入滅盡定者,想及知滅;入無想定者,想知不滅。若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者,是謂差別。」】(《中阿含經》卷58)也就是說,其實這裡就有談到,在所謂的入無想定跟入滅盡定的差別性,有提到說,如果入滅盡定,它是想知滅的,也就是六識滅,而且連意根的受想心所都滅了;可是如果說是入所謂的無想定,它所指的是四空定裡面的無想定的話,其實指的是非想非非想定,這個時候他的想知不滅,因為他的六識還不滅,他是住於定境法塵裡面,所以他當然想知不滅。而且我們可以從剛剛那段經文裡面,一開始它比對的是什麼呢?比對死者他的壽命滅了,所以說溫暖也滅去了,諸根敗壞;如果說是滅盡定呢,他的暖不去,壽命也沒有中斷,所以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知道,滅盡定跟死亡其實是最接近的。

 

接下來再繼續比對,比對滅盡定跟無想定,就是非想非非想天的禪定,為什麼?因為非想非非想天的這個無想定呢,其實也跟死亡接近,可是它跟滅盡定來比,它就沒那麼接近了,因為它還有覺知心存在,還有六識心的存在,可是滅盡定呢?它是六識滅了,所以想知滅了,而且連意根的五遍行中的受想心所都滅了,這個的差別在哪裡?為什麼要這樣子去作對比?其實就在說明,進入滅盡定的聲聞—就是俱解脫的阿羅漢—事實上他對生死都不罣礙了,所以他入了滅盡定之後,他想知都滅,也就是六識心滅了,乃至連受想心所都滅了,這時候他息脈俱斷,而且如果有人想要殺害他,拿個刀子刺到他的身體的話,他都不會回應。因為如果俱解脫阿羅漢入滅盡定,如果沒有到達他所預想的出定的那個境界,譬如說天亮或是雞啼,如果不是這樣子的預設的條件的話,其他條件他都不出定的,即使捨去生命,有人拿刀刺進他的身體,讓他喪身捨命,他照樣不覺知,因為那個時候,意根祂不在乎這個,因為受想都滅,只有他所設定的那個條件出現的時候,他才會出定。所以對於入滅盡定的俱解脫阿羅漢,他是入滅盡定的時候,是準備隨時捨棄生命的。可是入無想定,入所謂的非想非非想天的這個無想定就不是這樣子,因為他還有想知不滅,因為事實上他只是進入定境,距離寂滅的捨壽要入無餘涅槃的境界,他還差得很遠,因為他的想知不滅,雖然他也息脈俱斷,他也好像猶如死人,可是他事實上還想知存在的;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如果有人碰觸他的身體,或是用個東西去刺他,他就馬上會出定的,為什麼?因為代表說他還執著他的生命,所以顯然他對於自我的執著性,還是非常強烈的,所以說有人去碰觸他的身體,乃至用個小東西刺他,其實他就立即領受到,然後他就要出定了,所以他是沒有辦法捨離自我來進入無餘涅槃的,因為他對於色身還非常執著,所以他的想知不滅。所以所謂的無想定,指的是非想非非想天的禪定,從這個就可以來對比出來。

 

而且不只是這樣子,在《阿含經》還有類似的經文。譬如還有一段經文說:【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因幾緣生無所有定耶?」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有三因三緣生無所有定。云何為三?若比丘度一切色想至得無所有處成就遊,是謂有三因三緣生無所有定。」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因幾緣生無想定?」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有二因二緣生無想定。云何為二?一者不念一切想,二者念無想界,是謂二因二緣生無想定。」】(《中阿含經》卷58)這個說的是《中阿含經》裡面提到用無所有處(事實上前面還有更長的經文,它就是從初禪、二禪、三禪,類似這樣的對比的方式,然後提到無所有處定是幾因幾緣?)那接下來就談到,有幾因幾緣可以進入所謂的無想定?我們看經文裡面就有說到,有二因二緣可以入無想定。所謂的不念一切想,還有念無想界,所以在非想非非想天的這個禪定力,其實就是在無所有處定之後,所以根據這個次第,我們可以知道,其實所謂這裡所說的無想定,所說的其實指的就是非想非非想天裡面的禪定力,所以也稱為無想定。而且我們可以從這個對比的方式,可以知道這裡所說的無想定,其實就是講無色界定裡面的非想非非想定。所以無想定的這個名稱,在阿含部裡面,確實有時候指的是非想非非想天裡面的禪定力,所以在非想非非想天裡面的禪定力,當然是想知不滅,而且這也是所謂的淨無想道。因為這個淨無想道,它並不是真正的涅槃,他沒有辦法從非想非非想定裡面就可以入無餘涅槃,因為他對於自我的執著還非常嚴重。

 

如果說這個人他沒有值遇善知識幫助他斷除我見的話,他縱然在無想定裡面,在四空定裡面的無想定裡面安住不中夭,能夠存在八萬大劫,即使這樣子,等他在他的天壽結束回到人間的時候,他還要墮落的。所以說這個無想定─非想非非想天裡面的無想定—它是有為的,而且它有所思惟,所以它並不是真正可以獲得解脫,所以它只是一個淨無想道,而不是能夠究竟解脫。所以 佛陀在《中阿含經》裡面也說,這樣子證得的無想定,還不能確保他獲得聖果。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知道,這裡所說的無想定,只是非非想天裡面的禪定力,所指的並不是真正獲得解脫的一種禪定、一種智慧定力。

 

好!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跟各位介紹到這邊,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