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3生活中的佛法-結婚好修行.jpg  

    

一時興起問外子:「年輕時為什麼想結婚?」

外子想了一想,說:

「1.滿足生理需求。2.傳宗接代。3.融入家庭。」

 我也分享了當時我結婚的理由:

「想找個人寵我、愛我、了解我、讓我撒嬌,當我的靠山,兩個人甜蜜過一生。」

男女雙方對婚姻的期待落差真大!

我遇到的這個男人會想到他對家族的責任,而我這個女人只想到自己,所以結婚前我們就講好要自己住,當外子的二哥面臨可能離婚、失明的危險時,我挑明跟他說:「我不想接管二哥的兩個女兒、也不想照顧二哥,以免影響兩人生活。」這些需求,外子都滿足我,也像照顧女兒一般的疼我、關心我,給我很大的安全感。但是現在學了如來正法,佛陀教誨弟子們──「無一善法不做,無一眾生不攝受」,所以想到當初的自己,心量實在有夠狹窄,沒有適時的多少伸出一點援手,幫助親人多少給予他們一些溫暖。

在婚姻中,我是個受施者。外子賺的錢是我們的錢,我賺的錢是我的錢,家中開銷都是他挑起來的;當我因工作而受挫時,他會鼓勵我、不斷的在事件中放大我的優點,安定我的情緒;他會陪我下廚,拉著我運動,帶著我台灣走透透;我住院時,他無微不至的照顧我,輕聲安慰我。外子是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實踐者,但此時的他毫無佛法知見,可見這個男人已多生薰習四攝法成習慣了。

外子對我幾乎沒有什麼要求,就是不斷的付出,但我知道他是個孝子,明白他的心願,我拼死拼活的生了個女孩,也盡量孝順公婆回報他對我的好,後來的婚姻生活就一直是這樣的良性互動,互相為對方著想,從沒吵過架,觀念不合時,有一方會自動忍讓。所以在婚姻中,一定要有一方個性比較成熟、心量比較大,能包容另一個幼小的心靈,只要雙方是願意成長的,最後必有圓滿互動的希望。否則夫妻雙方互不相讓,不願成長,鎮日吵架鬥嘴上演全武行,最後相敬如冰怨懟以終,又有何益?下輩子再來又是仇人。

學佛釋疑(二)正源老師開示:學佛人如何面對婚姻?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9/120

提到夫妻間相處之道,陳老師援引《佛說善生子經》說明身為丈夫及身為妻子的人,應該要做到的事。那是古印度當時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下的家庭教育;雖然現今社會形態已有所轉變,但是夫妻相互誠信、尊重及互相扶助的精神,是有助於家庭和諧、社會安定,還是應該被強調的。

但是,兩個人今世成為夫妻,固然有著過去生特殊的情緣;但是佛教認為:夫妻之間不應以貪欲愛樂為重,而應該彼此在道業上互相勸勉,將一世的情緣轉為無量世的道緣。經典中就有不少這樣的事例。

同時,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說在婚姻生活中,以慈心故隨順利益身邊的親眷、再成就自己,以此來攝受眾生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縱使在夫妻之間,也是以同樣的態度來面對,即盡量隨順圓滿對方為優先考量。

婚姻是鍛鍊人格與攝受眾生的絕佳場域,因為要跟另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過著一場場的貼身肉搏戰,除此還有他背後的一大堆親人,再來又是小孩接著出生,我不再專屬於我,很多時候,我必須成為大家的,這中間有多少忍辱的課程要修習,艱辛哪!但是走過來以後,如同辛棄疾的詞:「而今識透愁滋味,欲道天涼好個秋!」我們心量變大了,也和許許多多有情結下深緣,成為我們所攝受的佛土,如此一世又一世,修除會障礙解脫,障礙發起禪定,障礙成就出世間善法等等的心性惡法,以清淨的身口意行,來與眾生結下善緣攝受佛土,佛道增上才會快。

婚姻就是個道場,在無法再帶上面具的婚姻生活之中,面對種種逆增上緣,磨鍊自己終究以「本心、真我」為依歸,而不「認賊為子」、去錯誤地認取「意識一念不生、如如不動」的假本心(假我)當作「真我」──這正是時下一般普羅大眾被錯教的修行模式,這種被誤導的修行,縱然難能可貴的在表相上看來是修行的很好,但是實際理地上,落入「認假為真」的堅固「我見」之中,仍是無法有解脫功德。總之,在婚姻生活中種種境界現前時,一再的以「本自清淨」的「本心」來自我檢驗,將會發現結婚好修行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