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1佛像3.jpg  

 

小時候常聽阿嬤說一些閻羅王及地獄之事,對於地獄受苦之情形,在小小心靈中,留下了一層陰影,揮之不去。當時農村很落後,到了晚上整個大地漆黑一片;加上我家後面有一叢竹林,風一吹起,就發出沙沙之聲,影子婆娑搖曳,有如阿飄來人間遊蕩,故到了傍晚太陽下山之後,我就不敢到戶外去。無奈當時農村煮飯燒開水的燃料就是稻草,把稻草結成一小團一小團;等小孩子放學回家,幫忙拿到廚房灶前,堆積起來備用;當時雖然很害怕,但還是需要幫忙,否則就會挨罵。

 

天生膽小的我,記得在國小二年級時,有一次上課因尿急,跑出去廁所方便;當我要尿尿時,看到糞坑裡面有一個大大黑黑而兩眼又像貓眼睛的眾生直瞪著我,差點嚇破膽!從此以後,就是我的黑暗人生開始,尿急不敢上廁所。幸好當時國小教室不足,一、二年級輪流上課,只要儘量少喝茶水,就能免去尿尿。因有前述之經歷,在孩提時代,很喜歡做白日夢,想一些奇奇怪怪之事,甚至很羨慕鄉間神明能濟世救人;五十年代農村生活艱苦,村莊中若有人生大病,一定會請村中共同信仰的神明到家中治病並祈福;說也神奇,不久病就好了。故我對民間一些信仰並不排斥,只要不迷信,皆可以接受;甚至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跟神明一樣濟世救人,那該多好啊!從小心地就很善良,因家中小康,常常背著父母,把家中的白米拿去濟助一個老婆婆,遇到乞丐也會布施;也許這些緣故,為日後邁向正覺的遠因。

 

記得曾在初中時代看過觀世音傳、釋迦傳的電影片,受到佛世尊及觀音菩薩能捨棄王子、公主身分及世間榮華富貴,追求出世間法,最後成佛、成菩薩而利益眾生的行誼,留下深刻印象,且經常在腦海中迴盪著:我只是滄海中一個小小人物,云何不能效法!故有時也會興起出家念頭,突破世俗的一些觀念,遁入空門。有時路過夜總會(墳場),也會有無限的感傷!

 

《七真傳》裡有一首詩形容人出生到老的過程,寫得很貼切: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東升西墮為誰功。

田也空,地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朝走西,暮走東,人生猶如採花蜂,

採得百花成蜜後,到頭辛苦一埸空。

 

難道這就是每個眾生的一生寫照嗎?難道沒有一條超生脫死之路可以走嗎?這些疑惑,直到高職畢業,大學聯考落榜後,由於個性倔強,不想靠人際關係謀取一份工作,就去洋裁店學一技之長,認識了一些同儕,其中就有一貫道的信徒,說起一貫道的殊勝:「得三寶,地府抽丁,天堂掛號,可以超生了死,永脫六道輪迴。」將來可以升天堂,在世可以逢凶化吉,晚上走暗路也有仙佛保佑,不怕魔鬼,啊!這不是我要尋找的路嗎?當時真的很興奮,真有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感覺,就跟那個朋友去求道,成了一貫道的信徒,並且也很虔誠。不久家母得了重病入院就治,我就去一貫道佛堂求仙佛慈悲,希望母親身體早日康復,只要母親能康復,我一定會好好在道場修行,度化眾生;由此緣故,這三、四十年來始終在一貫道場修行,不敢隨便接近其他宗教;始終認為一貫道的法義最殊勝,看到其他佛教徒,認為他們好可憐哦!還在紅陽道場修行,佛已入滅了,沒有正法了(在此至心求佛慈悲,接受我的懺悔,因以前無知,沒有正知見,故謗佛為過去佛),不知天時已轉到白陽期,由 彌勒祖師掌天盤。道中有出了一本書,名為:《皇母訓子十誡》說凡所有有情都是由她出生,宇宙也是她所創造。那時的我,猶如井底之蛙,只看到一個小天空,不知海闊天空,自以為是,非常的傲慢,認為萬教未來都要匯歸一貫道教門來修行,且有仙佛的奇蹟顯化,更加深信不疑。

 

公元二○○四年七月,因要全心投入一貫道國外開荒道場,提早從公家機關退休。在此關鍵時刻,大概是累世修行正法種子的現起,因緣成熟了,由台北朋友介紹我閱讀 平實導師的著作:《禪—悟前與悟後》、《心經密意》、《真實如來藏》、《起信論講記》……等書。當時很震撼,猶如井底之蛙的我,有如躍出井底,看到一片藍天大海,任我遨遊,接觸到真正的正法。原來一貫道只是人天善法,非究竟之法,世尊入滅以後,還會有乘願再來的菩薩出世,來接續 佛的慧命;了知只要持五戒、修十善,將來往生後,也能生天,況且真正的修行是要「開悟明心」、「眼見佛性」,方能進入內門修學六度波羅蜜。

以前在一貫道時,很讚歎其他講師,能講《金剛經》、《六祖壇經》(如今知道他們只是依文解義而已),然而自己每次讀《六祖壇經》時,都停留在〈第一品 行由品〉,對於六祖見五祖時的對答文句如:

「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對於這些對答,拍案叫絕。又神秀寫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三更喚秀入堂,與之開示: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猶未入門,五祖說: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 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還有六祖悟時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及五祖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對這些文句就是莫名其妙的喜歡,但個中的真實義卻不能了知。

 

直到接觸到 平實導師的佛法著作後,才知道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法法皆同,都在說如來藏法;而且修行要有一定的次第,漸次往上提升,故對 平實導師所弘揚的如來藏法,非常信受,視為珍寶。又於偶然機緣,接到高雄講堂於公元二○○六年十月二十二日落成安座及 平實導師至高雄講堂弘法宣講「第七意識與第八意識?」的文宣傳單,就與幾位師姊相約,專程遠從西螺趕到高雄,參加講堂安座大典,下午聽 平實導師弘法。真是太榮幸了,能恭逢其盛,這是我平生第一次踏入

佛教正覺同修會講堂。

 

在安座過程中,肅穆莊嚴,經法師誦經安座完後,唱誦懺悔文: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當時我悲從中來,痛哭流涕懺悔,問自己:往昔造何業?

云何 世尊在世弘法時,我無緣遇生;又生死輪迴二千多年後的今天,已是末法時期,我才遇到乘願再來的地上菩薩,在世弘揚 世尊正法度眾生,我還要錯失這個良機嗎?尤其,在下午恭聽 平實導師講「第七意識與第八意識?」時,對正法更加有信心,當下,就心得決定,要進入正覺上課;就與兩位師姊報名參加二年半共修課程,(後來陸續增加二位師姊),來到了高雄講堂上課,成了張老師的學生。

 

在 平實導師每週二的宣講「金剛經宗通」及張老師慈悲攝受之下,道業更精進;正法的威德力,實在太不可思議,竟能讓我毅然決定離開三、四十年修行的一貫道,轉換修行跑道,決定安住在正覺修行,且對正法百分百信受。活了一大把年紀,才了知修學正法的首要目標就是親證如來藏,才算是真正修行人(悟後起修),否則都是在外門修行。 

 

 在張老師的教導攝受之下,道苗漸漸成長,無論世出世間法,皆比在一貫道修行時進步很多;在善知識引領下,學會無相憶佛功夫,此法非常適合忙碌的現代人,無論在做家事或在走路、搭公車,隨時可憶佛,制心一處淨念相繼,不浪費時間。在觀行五蘊十八界中,了知五蘊、六識心的虛妄性,了知意根的處處作主性,了知如來藏的體性知見,作為未來參禪破參明心的準備。平日對 平實導師著作愛不釋手,每天喝 平實導師的法乳(閱讀平實導師著作),少欲知足,安於寂靜,不覺得寂寞,天天法樂無窮。

 

而在性障方面:在張老師的調教下,使我的人生變彩色,無論是世出世間法皆獲益良多。尤其張老師的一些至理名言:「一觸即止,煩惱不生」、「生命中所有境界都是考題。慎思!慎思!」使我原本剛強的個性轉化為調柔;遇到逆境也會返觀自己,不怨天不尤人。相信因果,接受境界,就能解脫自在。

(以前在一貫道時,沒有正知見,遇到逆境,只會怨天尤人:是別人負我,非我負人。現在了知所有的一切皆是自己往昔所造之業,如來藏只是遇緣如實執行因果律)。很慶幸自己成為正覺的學人,正覺同修會好比是一座金礦,只要對正法信受,天天有法樂可以享受;而且只要你願意付出,隨時都可以累積福德資糧,人在家中坐,就可以布施(參加編譯義工:校對佛經),且與佛菩薩天天見面,更有時候心中有些疑惑,佛也會藉你校對經文中的內容,幫你解惑。而藉著校對經文,讓我了知佛 世尊累世修行點點滴滴,遇到有因緣的阿公阿婆就為他們說佛的小故事,請他們要唸「阿彌陀佛」將來可以往生西方淨土。

 

在此呼喚一貫道的道親們!放下你們的情執吧!一貫道只是修人天善法而已,非究竟之法。在佛教修行,只要守五戒、修十善一樣可以生天界;如果得「三寶」就是開悟,為何大家看不懂佛經,不能了知佛 世尊的真實義?請慎思之!慎思之!不要害怕違背師意,回到佛 世尊的懷抱吧!邁向佛教正覺,佛教正覺大門永遠歡迎您們。

 

最後,要感謝 平實導師出世弘法、感謝正覺所有親教師、感謝所有義工菩薩們:辛苦了!因有您們的護持正法,才有今天的我及無數的眾生受到法雨滋潤。如果此文能被錄登,將以此文作為法布施供養佛,以報佛恩,並將此功德迴向 平實導師長命百歲,正法久住,利益眾生。願我盡未來際能生生世世為 平實導師座下好弟子,與正覺的菩薩一起荷擔如來家業,續佛慧命,一世一世邁向成佛之道。(編案:作者林師姊後來已經證悟明心了。)

  

《 正覺電子報 第 84 期 第 106 ~111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