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的十無益格言

  

林則徐(公元1785年~1850年),清末政治家,福建侯官人,嘉慶進士,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奉者。

 

林則徐雖然身居要職,公務很忙,但還是堅持每日早晚功課。

 

他將《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心經》、《往生咒》等佛經寫在四寸見方的小本子上,便於在旅途中堅持早晚課誦,從這點可見他精進修持之一斑。

 

他不但自己精進修持,並將佛陀慈悲利人的精神,落實於愛國愛民的具體行動。

 

早年曾修治黃河、白茆、瀏河等水利,使一方眾生免除水患、乾旱之災。

 

曾力排種種干擾和壓力,嚴禁鴉片,成績卓著,使許多百姓擺脫迷毒之害;鴉片戰爭爆發又嚴密設防,使英軍在澳無法得逞,力使中土人民免於侵略者的奴役蹂躪。

 

為了國家的強盛,民族的興旺,曾派人翻譯外文書報,編成《四洲誌》,借此學習、借鑒外國人的一技之長。

 

可見工作、事業和修持佛法並不矛盾,兩者完全可以相輔相成,融為一體。

 

鴉片戰爭前夕,林則徐針對世風日下的時弊,於一八三九年九月巡視澳門後,在前山寫了“十無益”格言:

 

存心不善,風水無益。

 

父母不孝,奉視無益。

 

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行止不端,讀書無益。

 

作事乖張,聰明無益。

 

心高氣傲,博學無益。

 

為富不仁,積聚無益。

 

巧取人財,佈施無益。

 

不惜元氣,服藥無益。

 

淫逸驕奢,仕途無益。

 

這“十無益”格言對現代人仍然有深刻的教育和鞭策意義。

 

 

報長 笑遊人間的話:

 

看這篇故事讓 笑遊人間聯想到 金庸大師所著的「天龍八部」,在少林寺藏經閣中,掃地僧說,每一種武功都要有相對應的佛法才能夠練。

 

因為在練武之時會同時累積戾氣,若不以慈悲佛法調和化解,則戾氣深入臟腑自傷其身,其中的道理就和 林則徐的十無益有異曲同工之處呢。

 

一位人不管多有才華,若沒有相對應的品德,其才華愈高,對社會所造成危害的風險就愈高,唯有相對應的品德,才能自我約束做出有助於社會的貢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