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果報.jpg       


約在二十年前,看到大部分人對佛教那種「有所求」以及「不知所以」的盲目隨從與迷信,使得原本對事情就喜歡理性思考的我,在這樣的疑惑思慮作意下,所以造成我對於他人所傳授的有所懷疑的佛法並無法接受,只是認為他們所要傳達的是一種人人可以自由選擇的信仰觀念而已,但是並不是我內心深處所想要解決有關生命問題的探討範圍,然而對於其中的一項法界的因果觀念個人則是非常的信受。

 記得當初經友人介紹認識佛法時,接觸的第一部佛經是「慈悲三昧水懺」,從經文的描述中,瞭解 佛菩薩對於眾生的心行無所不知,以及對於現象界之宇宙萬象的全然了知,信服於 佛菩薩有如此的深妙智慧;當時覺得 佛菩薩對於眾生的貪、嗔、癡等種種心行,以及眾生没有能力察覺到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因緣果報所顯發之潛在心行, 佛菩薩以佛眼觀眾生都瞭若指掌,讓眾生所有細膩、微小的心行都無所遁形, 佛陀真可謂是無所不知的偉大「心理學家」,那是現今再精細的科學儀器所無法比擬的。當時就已經確信佛法絕對是超乎人類科學與哲學的範疇,對於向來喜歡哲學的我,更是相信在佛法的領域內可以解決哲學家們所無法解決的人生問題,所以打從內心裡強烈地生起了喜歡學佛的心念。

自從有了接觸佛法的因緣之後,就一心一意想親近佛寺學佛,開始少與朋友往來;有一次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得知一位好朋友生了重病,於是與另一位朋友一同去探病。在朋友家裡聊天時,話題談到了有關因果的問題,以下是當時的一些對話內容。

病友說:「我不相信因果。」

我問道:「為什麼您看來是如此的排斥因果呢?」

病友說:「因為看到好人未必有好報,而且常看到壞人也未必有壞報,那些壞人還不是常常在世時,都比好人過的好,而且有些好人常被淩虐到死,頂多快到死前,才被發現是冤枉的,而在往生前一直沒有平反的機會,經過没有多久,也就死掉了,您看好人都没有好報……所以我就是不相信因果。」我接著說:『我以前也跟您有過同樣的想法,所以也常覺得好人難做,但是現在知道,「不是不報,是時間未到」,最近看到佛書說,報應的時機有三種,就是「現報」、「生報」、「後報」。』

於是我將自己在「慈悲三昧水懺」中所讀到的因果報應並非全都是立即現報的時間觀念,對朋友做了說明。我略作解釋道:「現世作惡業,現在世就受報的,叫做『現報』;此生作善作惡,在來生受報,稱為『生報』;過去無量生中所作善惡,於此生中受報,或在未來無量生中受報,叫做『後報』。」。

 「假設現今看到一個行惡之人,但是現在看他仍受到好的享樂,此是他過去世行善,可愛的善業果到今世受報時機成熟了,這個從過去世相續到今世的我就得到好報,所以現在世可以享有此快樂的果報;而不是他於現在世所作的惡業,反而得到好報。反之,倘若看到行善的人,現在縈受著痛苦,這就是過去世所造的惡業,不可愛的惡業種於今世受報時機成熟了,所以由過去世相續到今世的我,非得承受過去生所造的惡業果報;由於現在善根力量的福報薄弱,没有能力排遣掉所造的惡業,所以得到此苦報,哪裡是現在世行善業反而招感到惡報呢!」

當時看到朋友似乎仍是不信因果,就再將佛經中 佛菩薩的慈誨再向她說:

 「現見世間,為善之人,人所讚歎,人所尊重,故知未來,必招樂果。過去既有如此惡業,所以諸 佛菩薩,教令親近善友,共行懺悔,見善知識,於得道中,則為全利,是故今日至誠,皈依於佛。」

 由於向她說了這段 佛菩薩的言說,因此也就誠心誠意地邀請這位自己曾當過她伴娘的朋友,能夠一起來參加禮懺法會。

 她卻對我說:「從小到大就是很害怕去那些地方,因為每次看到那些信教的地方,搞得烏七八黑,神秘兮兮的,看來陰陽怪氣很是恐怖,因為很不相應,也就没辦法去參加那樣的法會。」

朋友所提到的神秘兮兮、陰陽怪氣的處所應該是一些神廟之類的場所,類似自己以前所碰到供奉鬼神之類的地方;一般民間信仰多是分不清楚 佛、神、鬼的位階,經常中間供奉著黑臉的鬼神偶像,而把 佛菩薩安置在鬼、神的旁邊,那是一般人不知 佛是三界至尊的緣故,而會有那樣的擺設,確實是不尊重 佛陀也不莊嚴;而且有些放置場所燈光暗淡,也容易讓人陷入莫名的驚恐,所以朋友才會感到不舒服,這是可以理解的;相信在無量劫的輪迴裡,我們也都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歷與做法,而我們也是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於十信位上不斷的修集福德,才能夠得以入於住位中熏習 正確的佛法知見,才知道 佛陀在此世間之至高無上的偉大修行與為眾生開、示、悟、入教化眾生的因緣啊!對於已然於佛法正知見中修學的我們,相較於一般人仍舊還在佛、道不分的狀況中,可以瞭解出他們的因緣何在,而不只是如朋友那樣的排斥與不認同,是應該讓眾生因緣成熟後,依其善緣而儘量幫助這些有緣的人,少走一些修學佛法的冤枉路,令其能加入正法的行列,一起在佛菩提道上努力,作為指引茫茫眾生的一盞明燈。

至於業果的問題,說實在的,眾生都將「業」想得太玄了,我們不妨以「意念」來做觀察,當我們作意「想」去作一件不淨之事時,不斷的作意「朝思暮想」著「所思」之事,日積月累之後,所思慮的這件事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一種不淨業力,這種意業的心行,若再付諸於外而表現在身、口上,就俱足了身、口、意行的業種;但並非造業之後,立即就有果報,譬如說計劃很久的偷竊案,終於付諸行動偷到了錢,這就是造下了身、口、意行俱足的業,如果當場被人發現捉到,種下業種的果報不久就成熟,這就是現世報;如果没有被人發現,就不會立刻被制裁而受報,但是偷的身、口、意業行在完成後就成為業種,也就是成為業報的功能差別(種就是功能差別);所謂有「業種的功能」就是有「業種的作用」的意思,等到過一些時日當有人發現偷竊的事情後,去作深入調查、研究追蹤…等等的緣,若這些緣成熟了而破案,偷竊者就會受到被關的制裁而謂之受報,就是領受果報了,也就是業種的功能産生了應得的作用,這就是所造作業行與業果的受報不是同時。往世所造的身、口、意善惡業已經過去,但是造作所留下的痕跡簡單的說是為「業種」,也叫做「勢」,就是「勢力」,這個曾造作的勢力會繼續存在,這個勢力在物理學上的名稱就叫作慣性,所以說慣性勢力的繼續存在,這就是「業種」。有了「業種」就是有受報的功能,也就是說在今世、現世、未來世勢必在其他種種緣熟時,該五陰是要受報的,以達成「業種功能」的「作用」。相信有智慧的佛子們也不難以世間法的一些理論來加以旁徵博引,所謂「一理通,萬理徹。」

總之,如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來觀待事情,菩薩在起心動念的第一剎那,總是應該想著要如何創造自己被眾生善用的價值,就自然會有「善行」的處事態度,在營造初始的「善因」為「做好事的種子」之後,自然會因種下「善因」而隨之有的「善緣」,然後會帶來「善果」,因為「善因、善緣、善果」就是功能的慣性作用,依此而行,而信守,日日住於這樣的因緣果報中,就無所謂「不信因果」的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