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當具足八法  

關於「菩薩」這個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涵呢?

所謂「菩薩」,它是從梵語「菩提薩埵」來的;「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簡稱「菩薩」,翻譯成中文就是「覺有情」──「覺悟有情的眾生」,就是說「菩薩」是能夠覺悟有情眾生的人,而「覺悟」包括「自覺」與「覺他」兩種層面,意為自己已經覺悟(自覺),還幫助眾生覺悟(覺他),就是說「菩薩」是能「自覺覺他」的人。

佛門中有「三乘菩提」──聲聞菩提(小乘)、緣覺菩提(中乘)、佛菩提(大乘),而聲聞、緣覺的心態是畏懼生死輪迴苦、只求自己解脫出三界入無餘涅槃,然而菩薩從大悲中生,因為悲憫眾生,常在三界中現身形,來度化眾生,不是他沒有能力入無餘涅槃,而是因為菩薩的目標,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一切眾生,所以菩薩經常在三界中生死流轉,陪伴眾生來獲得解脫的功德以及實證實相的智慧,這樣的自利利他才能成就佛果。

因爲菩薩的種性尊貴,志願效法過去諸佛,努力的精進成就佛道;這樣三大無量數劫的自利利他,行普賢行利益衆生,因此最後能夠成就最究竟的佛道。

學佛就是終究要成佛,所以要常常在 佛前,發起救護眾生的這種菩薩大願,而行菩薩道如何能世世無有遮障快速前進,俾能自他兼利乃至廣利人天,末學想到趣法次法是非常重要的大事;又因自己從小體弱多病心量狹礙無明深重,所以感觸更深。今有幸有緣得蒙 佛菩薩眷顧值遇大乘妙法,實難報達佛恩、法身慧命父母深恩於萬一,總思如何與佛子們共勉共護正法。世尊忒煞慈悲,在《優婆塞戒經》為佛弟子們開示了極其重要的法義,經由 平實導師的宣演之後,讀之猶如醍醐灌頂,自當歡喜信受依教奉行,願與菩薩們共同勉勵。

以下取材自《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三輯,平實導師著,頁208-頁222。

《優婆塞戒經》卷2〈自他莊嚴品〉第十一

【善生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幾法,能自他利?」「善男子!具足八法,能自他利。何等為八?一者壽命長遠、二者具上妙色、三者身具大力、四者具好種姓、五者多饒財寶、六者具男子身、七者言語辯了、八者無大眾畏。」善生言:「世尊!何因緣故菩薩得壽命長?乃至大眾不生怖畏?」】

平實導師開示:如果能自利而不能利他,想要成就佛道就會很困難、很緩慢;如果自利也能利他,就會很迅速;因為在利他之中也能自利,自己的進步一定會非常迅速,所以應該要追求自利、利他兼俱。佛開示說:應該具足八法才能自利也能利他。這樣子成佛就很快了。有哪八個法呢?

第一、壽命長遠。菩薩如果壽命長遠,就可以為眾生做更多事。如果壽命很短就不容易利他,那麼自己修集福德、成就功德的利益也就跟著小了,所以說菩薩壽命應該要長遠。

第二、要具備上妙色。上妙色有兩個意思,第一是身體健康,就算年老了,自己也可以照料生活起居,所以至少要健康。第二種上妙色的意思是長得英俊、漂亮,眾人見了都歡喜。菩薩摩訶薩想要能自他兼利,能有上妙色是最好的,不必勞煩眾生每天早晚來奉侍你,而且眾生見了你也會心生歡喜;有上妙色就容易自他兼利。

第三、要身具大力。身具大力有兩個層面:第一是身體健康、勇武有力。第二種大力就是威德力,威德有兩方面:第一個方面是你的福德夠廣大,因此產生了威德。第二個大威德是因為有道德,若是在出世間法中則是因為有大智慧,大家可以隨從你而獲得無上妙法,因為有這種智慧所以產生了威德力。如果有錢又有智慧,那就是最好了,這也是身具大力,能自利、他利。

第四、要有好種姓,若不是國中的太子,至少也該是耕讀世家、三寶弟子。如果想要成佛,最少得要受生為太子;最後身菩薩降生時,要有好種姓,意思是不可出生時就讓人家看輕了。如果不是耕讀世家,至少得要是普通而無過失的人家,這叫作好種姓,讓人有較好的觀感,才容易度眾、自他兼利。

第五、自身要多饒財寶。若是多饒財寶的大戶長者出家,眾人都會尊敬他。在家菩薩憑著自己應有的世間果報而多饒財寶,靠自己的積蓄來生活而不需要別人供養,這樣出來弘揚佛法,甚至於有能力拿錢出來護持正法,這樣就能自利、他利。

第六、要具男子身。男子身講的是行事風格有丈夫氣概,不小家子器,不扭扭捏捏的,這就是男子身。所以男子身是依心性而定位,不是在身量上面定位的。

第七、要言語辯了。對某一個法、某一觀念,能很清晰而有次第的由淺到深、由狹到廣,為人詳細說明;有這種口才就是言語辯了的人。

第八種是「無大眾畏」。無大眾畏要有兩個條件才算數:第一要有福德,第二要能於法無礙,就無大眾畏。就是說,除了有前面這七種來支持你,使你處於大眾之中而無畏懼,還得要能隨時上台就說法,於大眾中得無所畏。但這牽涉到前面七個條件以外,還牽涉到法無礙、義無礙、詞無礙,以及大福德,也就是往世累劫修行以來所累積的福德夠不夠廣大?你如果有累劫修來的福德,每一世又都勤儉的過日子,從來不浪費,福德就越積越多。每一世都不斷加修福德而不受福報,這是成佛所需的福德。所以修福以後不要往生天上去享福,也不要想未來世可得到多少回報;到了來世時,只要賺取生活所需的錢財就行了,剩下的大福德都留到未來世不斷積聚成長,越來越增長而具足成佛所須有的大福德,從來都不過分的享受,使你的福德越來越大,以這樣的大福德之身,你到了諸天天主面前也無所畏懼啊!因為你隨時都可以取代他,所以得無所畏。

處眾無畏的第二個條件是於法無礙。不論三乘菩提的法義,你都能為他們開示,甚至二乘菩提的妙義中,有許多他們所不知道的細微奧妙之處,你也能為他們宣說;這樣一來,你就有了法上的大威德,就可以處於大眾而無所畏。這八個條件越具足越圓滿,利他的層面就越深入、越廣泛,所以菩薩摩訶薩要盡量具足這八點。如果不具足這八點,又想當大菩薩,那就得想辦法努力去修啊!要努力的一分一分修集起來。可是這八點要如何修集成功呢?善生童子就為我們請問: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無量世中慈心不殺,以是因緣獲得長壽。無量世中常施衣燈,以是因緣獲得上色。無量世中常壞憍慢,以是因緣生上種姓。無量世中常施飲食,以是因緣身力具足。無量世中常樂說法,以是因緣多饒財寶。無量世中呵責女身,以是因緣得男子身。無量世中至心持戒,以是因緣言語辯了。無量世中供養三寶,以是因緣無大眾畏。」】(CBETA, T24, no. 1488, p. 1044, b10-25)

佛開示說。想要得壽命長遠,每一世都要修集慈心。慈就是愛護眾生,給予眾生快樂;悲則是拔除眾生的痛苦;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意思是說要常常幫助眾生離開痛苦,還要讓眾生獲得快樂,就是慈悲。眾生都是愛惜生命的,若能永遠慈心不殺,因為有慈心,由此因緣就可以獲得長壽之身,因為這是無畏施。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慈心不殺而施與眾生無畏,若能生生世世都不殺害眾生,就可以世世獲得長壽身了。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勸導眾生都不殺生。若能施與眾生無畏,果報就是長壽。

過去無量世常常布施衣服給眾生,布施照明的燈給眾生,就可以獲得上妙色。為什麼無量世常施衣燈就可以得到上色而長得很莊嚴?因為莊嚴了眾生,就會在來世莊嚴了自己。又為人家照明,當然不會眼睛污濁,所以就有上妙色了,這就是財施兼無畏施所得的果報。若在無量世中常常敗壞自己的憍慢心,因此心中常常誠懇而無慢心,以這樣的因緣就可以出生在上品種姓之家,這也是我們大家都應該做的事。如果能夠常壞憍慢,下輩子如果照樣生在中國,至少可以岀生在耕讀為生的家庭中,不會辱沒將來出來弘法的菩薩摩訶薩種姓,這就是壞憍慢的因果。若是在無量世中常常布施飲食給眾生,由於這個因緣,世世的色身就能勇武有力,因為你布施飲食給眾生以後,眾生有了力氣,你的果報就是未來世身體有力氣、很健康。

如果在無量世中常樂說法,由此緣故就可以多饒財寶。這是因為法布施的功德無上、福德無上。常樂說法的果報就是世世資財不虞匱乏,多饒財寶。就像 平實導師無量世以來常樂說法的緣故,所以此世說法無礙、不必接受任何人的供養,還常常拿錢出來護持正法。

接著說菩薩從無量世以來總是訶責女身,這是因為有出世間智;諸佛都說要成佛者應當轉為男身,然後成佛。所以教導我們無量世以來要訶責女身,訶責女身的果報就得到男子身。因為你訶責女身的緣故,就不會起顛倒想而愛慕未來世的父親,來世就不會成為女身。但是有時為了度眾生,菩薩就發願示現女人相。因為女眾出來弘法,眾生會覺得真像媽媽,比較容易接受。這就是 觀世音菩薩示現為女人相的原因。所以 觀世音菩薩最常示現的是白衣觀音,有時則是示現老母觀音。既然知道這個道理,訶責女身之後就不會再起顛倒想去入胎了,當然出生時就不會再成女人了,所以因為訶責女身的因緣而得到男子身。

因為在無量世中至心持戒,所以世世言語辯了,善於說話,不會辭不達意,能用很多方便善巧,把所要宣說的法講出來,讓眾生聽了就能懂,這就是言語辯了。為什麼至心持戒的因緣就能言語辯了?是因為說誠實語的緣故。如果至心持戒,當然不會妄語騙人,當然來世的果報就是說話讓人很容易信受而聽懂。這因果是很如實而一一連貫的,所以想要言語辯了的人,應該至心持戒而不誑語騙人。

最後的「於大眾無畏」,主要是依靠福德廣大而來的。福德廣大是從供養三寶而來的,供養諸佛、供養妙法、供養菩薩僧,是修集廣大福德的最佳方法。為什麼供養三寶的福德這麼大?因為是無上福田。佛是無上福田,妙法也是無上福田,菩薩僧也是無上福田;世間最高的大福田你都種了,來世當然福德廣大。因為三寶是功德田,也是報恩田,是世間最好的福田,怎能沒有最好的果報呢?我們又怎能不種呢?所以護持正法而成就了自己的無上福田,來世的福德一定很廣大,因此就能在大眾中得無所畏。

看了以上 平實導師的開示,末學終於知道為什麼正覺同修會的親教師們,各個福慧兼備、智勇雙全,卻又心性調柔易於親近,而且四威儀中透露出無比端嚴的風範令人敬佩。原來菩薩們無量世來早己奉行菩薩「具足八法,能自他利。」───六度萬行、四攝法、四無量心,又積極護持正法,故今日獲得極其上妙的異熟果報。在在令人敬佩並深心隨喜讚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