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覽塵斯憶」談「生活中的佛法」  

『覽塵斯憶』,這個好美的名字,是「楞嚴經卷四」佛陀向阿難開示所用的詞語:「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為妄;……」經文之意是,因勞累而入眠,不自知其睡──「失憶」,醒後「觀覽色塵」,而回想起睡覺這件事──「斯憶」,這是什麼意思呢?

平實導師在《楞嚴經講記》第四輯143頁提到,大意是這樣:「我們每一個人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曾經遇到一位幾十年不見的同窗,一見面早已經把他的名字忘掉了,怎麼想也想不起來,所以也只能把這件事情放下了;但是有一天,能夠思惟分別的意識覺知心(第六意識)並沒有在想這個人的名字,當時可能在做某一件事,或呆呆、靜靜、放鬆的在休息,然而突然間卻再度想起這個人的名字;或者另外一種類似的情形,譬如二、三十年來不見的老同學,早就把他忘記了也不曾想起他,這就是「失憶」;但是後來偶然在某一場合中見到了,當一看到老同學的面貌色塵時,又再隨即記起來老同學的名字,這就是「覽塵斯憶」。」

 

常在想:「為什麼過去曾經而被『念心所』忘掉的事,突然又出現了答案?」或許大家都曾有這種經驗,就是先前意識已忘的人名、事情等,後來又被記起,這表示中間有促使記憶回復的原因囉!這種現象普遍存在生活中,只是很少人會去追蹤它的原因,當然就不知它真正的答案。

然而,自從在正法道場學了大乘佛法「正知見」之後,一些從前不懂的生活現象,都可從 佛陀的智慧中得知,就如以上所提的事情,可從 佛陀所示「每個人有八個識」說起,唯識很有名的一個偈說:『八個兄弟一個胎,一個伶俐一個呆;五個門前作買賣,一個家裡把帳開。』

簡單的說,一切人都是八識同時同處共同運作,第七識(意根、末那識)極為伶俐,時時、處處思量一切法,時時決斷而處處作主,故名伶俐;第八識則是對於六塵境界極為遲鈍,乃至已非遲鈍可以形容,實是對於六塵境界根本不曾起心動念加以了別,故名為呆。前五識便於各人的面門上,不斷地面對五塵境,作種種攝取與簡單的了別,第六意識依於前五識的了別及所衍生的法塵作細部的深入觀察、分析、思惟,如是意識作種種詳細的觀察分析思惟歸納等事,故說「五個門前作買賣」「一個家裡把帳開」;觀察分析後,方由最伶俐的意根作取捨。

http://425go.blogspot.tw/2011/01/34.html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9/55

「意根」是一般人所說的潛意識我,這個潛意識我很伶俐而善於攀緣一切無量無邊的諸法,所攀緣極廣大且深遠的,無所不緣;而「第六意識」只能專注攀緣於某一個法的局部與細部,無法像「第七識──意根」一樣同時攀緣一切諸法,所以當一般人所以為的「第六意識」忘掉了某一位曾經認識的人,而伶俐的「第七識-意根」還會把它從久存的記憶中挖出來,除非年老或意外使頭腦五勝義根衰敗而影響記憶力;這樣說來,確有一個潛意識我(第七識-意根、末那識)的存在,由於「意根」時時刻刻攀緣一切法,才讓我們可以「覽塵斯憶」──將「意識」曾經而忘掉的事情,在面對「色塵」境界時,再度被「意根」從「相應的記憶種子中」取出,由於「意根」無所不緣,本身沒有記憶的功能,是由「意識覺知心」根據流出的「記憶種子」來分別各種的記憶而作了別,這不是第六意識故意去想出來的;而是第七識「意根」的作用而産生這個狀況。

由上所舉生活中的例證可知,六識論的架構是無法在生活的種種現象運作;凡夫所知侷限在六識範圍內;從小到大,被這樣的想法教導,總是在眼見色、耳聽聲、鼻聞香、舌嚐味、身觸觸、意知法內,誤以見、聞、覺、知的六識為常為真為我而競相追逐;但是由上例證可以驗證,這樣的淺知是不可能掌握潛意識我的第七識,更遑論真實的第八識,因此,必然須回到佛陀開示的「八識心」才能對一切現象作正確的詮釋與了解──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八個心識」的和合運作;所以說當您看到某些名師所寫的書,只承認「六識論」,而否定第七、第八識,是不符合 佛所開示的八識論正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學習與思考並重,不思則以非為是,不學則事無徵驗。」世間法的學習尚且如此,何況實證的世出世間法,所以請您考慮是否要繼續閱讀否定八識論的書籍?

 

提到八識論,其中的第八識就是人人本俱的成佛之性──如來藏,只是眾生有所不知:

《大般涅槃經》卷8〈12 如來性品〉:

「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CBETA, T12, no. 375, p. 648, b6-9)

 

「如來藏」是真實存在的,正是 世尊出興於世要學佛人悟入的「我」的本來真面目──「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也是禪宗祖師參破頭要把衪找出來的「真心」──「如來藏」。

 

對於否定第七、第八識,只承認有「六識」的學佛人,為了善護您的法身慧命,我們不得不說出上述法義錯誤的事實,讓您知所進退,我們是懷著善意,指出法義的正、邪,並無意也沒有任何的人身攻擊,只是希望佛弟子們學習佛法,不要走到歧路,種下錯誤知見的種子,那是很令人痛心的,請您務必選擇正確的法義才是長遠之計。

 

最後請問您:

「『您懂得您身上的佛法有多少?』

真正深入佛法的人,了解真實佛法對生命的價值,寧可被眾生辱罵自己吃虧,但愛惜無上道故,縱喪身捨命也要護持 佛陀正法,也要攝受眾生讓眾生了解自己身上的佛法,才不會一再的落入 世尊所說的『心外求法』──『自外於法界的實相心而求真理,於自心之外而求真理,所以叫作『外道』,跟『佛在經典中指斥外道的立足點是一樣的』,如此落入外道見中,則永生永世難以出離解脫!』」

 

網友回應:
這篇我仔仔細細看了好久好久, 也思惟了好久好久, 這些都是我以前渴求但得不到的法, 以前聽到這四句: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那時一直發呆, 一直在想, 心頭的塔是哪一個? 哪一個心頭才有塔? 苦思不得其解, 現在回過頭去看X雲法師解釋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靈山塔,都有真如自性,因此「好向靈山塔下修」,必須自己向內心好好修行。" 我就快要吐血, 以前就是看到這種似是而非的答案被搞得心中起了很多煩惱, 向內心好好修是個怎麼修法? 收斂自己的脾氣然後說好話做好事就是這四句偈的意思嗎? 這樣就能成佛嗎? 心中隱隱覺得不是, 但是諸方大師如此說, 我又有何能力可以分辨呢? 末法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而這種常態讓真正的佛法滅失了, 這才是佛法會滅的主因, 以前一直不明白為何說末法末法, 佛法怎麼會滅? 現在終於懂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