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持戒」方能成佛  

《梵網經》云:

『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

『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更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6〈8 賢首菩薩品〉中提到:

「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CBETA, T09, no. 278, p. 433, b13)

 

由此可見,「具足持淨戒」之於學佛成佛的重要性。

 

關於學佛持 佛制定的「戒法」,是一種安全可靠的保護傘,以下這個譬喻,真是恰當!

 

《妙法蓮華經》卷2〈3 譬喻品〉: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CBETA, T09, no. 262, p. 14, c22-24)

三界不安,猶如火宅,尤其垢染的娑婆世界就像「火燒厝」般,不知如何出離,諸位想想,假使您在兩側斷崖的道路上開車,是不是腳底發涼戒慎恐懼?如果在兩側斷崖的道路旁,各加一面很高的圍牆又有彈性。即使的車子不小心撞到它,既不會掉下懸崖,且可彈回原來的路面,豈不安哉!而菩薩戒就是佛道上的防護牆!

學佛之人不小心犯了錯,只要誠心懺悔除掉戒罪,就可回到原來的路面繼續前行。這樣,在佛菩提道上才能快速前行!所以,學佛一定要持戒!

道路兩邊的斷崖,如同三界的種種誘惑和煩惱,會斷送我們的法身慧命;也就是因為貪慎癡慢疑等煩惱現形,讓眾生犯錯而下墮三惡道,要再回到人間,不知多少時劫?譬如有人誹謗三寶,下墮地獄道,果報受盡以後,從地獄往生到餓鬼道;餓鬼道受盡以後,又往生到畜生道;畜生道的果報受盡,才回到人間的邊地;再過一段時間,生到有佛法的地方;但是因為往昔的習氣再次現形,又誹謗三寶,又下墮地獄,就這樣週而復始的輪迴,而不得出離。

在《華嚴經》說:【入佛法海,信為根本,度生死河,戒為船筏。】佛法大海,以信為根本,如果沒有信心,進不了這佛海;但是要度過生死河,是以戒為船筏,才能到彼岸。

有些人認為只要不受戒,如果不小心犯了戒或造了惡事,或許就沒有罪,也可能就沒有報應,這是不對的!因為不受戒的人,不小心犯戒或造了惡事,雖然沒有「戒罪」,但仍然有「性罪」,因為還有「因果律」存在啊,不管有沒有「受戒」,一定有「因果律」的!就像說:一位沒有駕照,不清楚交通法規的人,並不會因為他不懂交通規矩闖了紅燈或跑上快速車道,被車子撞到就不會受傷的,這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呢,只要造了惡事,就一定有不好的果報,不會因為他沒有受戒,就不會有惡報或比較輕報。因緣果報的輕重,是依造業的輕重而定,並不是依有沒有受戒而定。受戒的人造了惡事,只是多一條戒罪而已;而且有受戒的人還有另外一個優點:也就是可以因為瞭解戒的相關戒相及精神,而避免不必要的惡報。

就是因為有人在生命中的學習,對於「持戒」這件事不了解而自誤誤人,而且身為人類,總是自大的以人為自我中心導致難逃生死流轉,所以 佛陀才會出自悲心、平等心為眾生來制戒,這也就是「戒」形成的原因;其實僧團剛建立的時候, 佛陀是根本沒有制戒的,眾人問 佛陀:「應制何戒?」 佛陀就回答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七佛的通偈。後來為什麼會制定這些「戒相」呢?在《毘尼心》卷1裡面也有記載:「如來成道十二年中,為諸利根略制戒律。十二年後終至涅槃,為諸鈍根多行毀犯,隨缺補過廣制戒律。譬如納衣有孔方補。佛臨涅槃時,以此律藏付囑優婆離。」;是因為有些鈍根的人,即使做錯了事情,如果不跟他們明講,他仍不知道這些事情到底能不能做?當他們犯到了某些罪或過失的時候,能夠依止 保護眾生的「戒法」而馬上隨著缺失來補過,是為了避免鈍根者落入因果,也是為了讓他們不要再犯類似的過失,才去廣制這些戒律;利根的人,他只要知道這個事情是惡的,他就不做;是善的,他就會去做。

 

而制戒的原理, 佛陀在《優婆塞戒經》卷7裡面有提到:

「何因緣故得名為戒?

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得名制。

又復戒者名曰迮隘;雖有惡法,性不能容,故名迫迮。

又復戒者名曰清涼;遮煩惱熱不令得入,是故名涼。

又復戒者名上;能上天上,至無上道,是故名上。

又復戒者名學;學調伏心智慧諸根,是故名學。」

「戒者名制」,何故「戒」名為「制」,就是說,一些不善的法要現行,我們就用這個「戒」壓制、不讓它出來;也就是說它能制止一切不善的法。

戒又名為「迮隘」,受持了「戒」法,若有一個惡法,要往這邊過來,我們就把它壓迫到一個有限的空間鎖住,不得有所踰越,就不會害人害己。

這個戒又名「清涼」,「戒」怎麼會清涼呢?它為什麼稱為清涼呢?因為當我們有煩惱時,不管是貪、瞋方面的,必然有股力量逼迫促使我們去想把它完成,所以感覺到很熱惱;而持戒的力量能令這些惱人的煩惱熱不令得入,也就是說因為「戒」的受持,不讓這些煩惱熱進來或生起;當我們浸淫在「戒」裡頭,全身都沒有什麼煩惱時,我們會發現自己越來越清涼。

戒又名為「上」,上就是說這個戒呢,如果守得好又修得好的話,我們不但不會往下沉淪,至少可以守住難得的「人身」,或者還可以往生天上,甚至於迴向生生世世得以學佛,一直到無上道。無上道就是已經成佛,沒有比祂還上面了,已經是最高了,所以這個戒又稱為上。

這個戒又名為「學」,為什麼叫作學呢?因為學佛就是要「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我們依止這個「戒」,可以讓我們去學習如何調和我們的心、增長我們的智慧以及調和我們的諸根,以智慧與眾生廣結善緣,因為「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所以它又叫作學。

從上述可知這個「戒」,它可以稱為「制」、又可稱為「迮隘」、「清涼」、「上」、又稱為「學」。很明顯地,戒也同時具有這些名稱的功能,這幾項的功德。

既然受持的「戒」可以讓我們得到「無上」、「清涼」,往究竟「解脫」的路上邁進,當然這一定是持守「心地戒」,讓我們的心地徹底地解脫而清涼,所以學佛所要持的戒,當然是指「菩薩戒」──「攝心為戒」了。而「菩薩戒」有異於「聲聞戒」,聲聞戒只要身、口不犯,意業(內心)有犯也不算犯戒;而「菩薩戒」則是在意業的起心動念上觸犯了,就算犯戒了。

有的人,正視「戒」的嚴峻性,所以沒有信心不敢隨意去受戒,就怕自己把持不住而犯了「戒」,但是 經文中佛陀說:「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因為菩薩有受「菩薩戒」不小心而犯了戒,佛陀說這種人是「菩薩」;總比「不受菩薩戒」,又「不犯菩薩戒的人」來得好,因為 佛陀說這種人是「外道」,所以 佛陀在經文中才說「有而犯者,勝無不犯。」

譬如「菩薩戒」中其中有一條「不殺戒」,我們即使是不小心殺了一隻動物,但是對其他宇宙中的所有眾生,都守著不殺的戒,這已經同時表示對宇宙中所有的眾生,布施了無畏施,這功德是很大的。即使是不小心殺了一隻小動物;例如開車時,剛好一隻小動物跑出來,不小心讓我們撞到了,但是我們不是有心殺牠的啊!這是「通懺悔」的,所謂「通懺悔」就是:我們是可以懺悔,把這個戒罪懺掉的。當我們在 佛前懺悔幾次以後,我們會越來越不好意思。漸漸地,那條戒罪,我們就不會再去犯了,然後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戒行越來越清淨。

在修行的部分,「菩薩戒」總攝為「三聚淨戒」。什麼叫「三聚淨戒」呢?「三聚淨戒」就是修一切善法戒、攝一切律儀以及饒益一切有情戒。也就是說他要修一切善法,而且要攝一切律儀,所以會遵守佛的戒律,因而不會造作諸惡;另外還要饒益一切有情,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所以他是從自利利他,一直到成佛;所以,為什麼學佛一定要受菩薩戒的道理,也是在這裡!實際上,要修到二地菩薩才會做到真正的「持戒」,我們受完菩薩戒,在學戒的時候,只要掌握一個重點,就是十重戒不能去犯,其他的輕垢罪就不用擔心了,即使偶爾不小心犯一下,也是可以通懺悔的,因為所有輕垢罪都是通懺悔;然而在實務上,在二地菩薩之前,我們會犯下一些輕垢罪,是稀鬆平常的事,不必為了害怕犯戒,而不敢受菩薩戒,而失去了受菩薩戒自他雙利的功德。

我們為什麼要受菩薩戒呢?為什麼要持這個戒呢?因為我們要成佛嘛!就必須聽從 佛陀的教示:「以戒為師」,所以就要受菩薩戒,因為不受菩薩戒者不能成佛。所以菩薩戒又稱為千佛大戒,因為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都會有千佛,因受菩薩戒而成佛。所以前後三際一切佛,皆須持此戒,也就是說不管過去世、現在世或未來世的一切諸佛,在因地的時候均須受菩薩戒,而且持菩薩戒一直到成佛;很明顯的,這是因為菩薩戒能夠莊嚴菩提的緣故。

 

結論就是說,我們在三界裡面的生活,誘惑是很多的,煩惱也是很多的。這些誘惑跟煩惱的果報,就如同前面所說兩側的斷崖,會斷送我們的生命,甚至於法身慧命。所以 佛很慈悲地為我們制定這個菩薩戒,也教導我們學佛人要去持戒。這樣就如同在兩側的斷崖的道路旁邊,各加高了一面很高很高的圍牆,而且這個圍牆又具有彈性。這樣就可以安全又快速地邁向成佛之道!

 

 

(以上取材自正覺教團法界弘法〈學佛釋疑〉三,第28輯、29輯,正銘老師開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