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我的執著  

有位朋友談到一件料想不到的事。

 

這一位朋友,有一次與鄰居閒聊,該鄰居是帶自個兒親戚的兩位小孩,聊天中,朋友問鄰居說:

「您帶過老大,現在又帶老二,您覺得那個比較好帶?」

鄰居回答道:

「老大比較好帶!」

就這麼一句話,朋友每次見到這位才約3歲的「老二小孩」,發現這位小孩總是顯現出不悅的表情。

朋友之後使勁各種方法想跟老二小孩示好:譬如向他問好,說他好帥、好聰明、……,雖然努力地經過好長一段時間一再的想討好這位小孩,但是小孩的厭憎心已經根深抵固,朋友想盡各種辦法都無法改善他與小孩間的關係。

例如,有一次,朋友試著要接近該小孩時,小孩手上拿著玩具就直直揮,表示不願意讓朋友靠近他;…朋友仍然不死心,就持續不斷地,一有機會就在鄰居媬姆面前找盡各種理由直誇讚該小孩來取悅於他以便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就這樣花了將近3年的時間,終於有一次才讓小孩開始打開心房而最後打破了僵局。

以上只是說出兩位小孩誰好不好帶的比較事實,因此就惹惱了被比下去的稚兒,就這麼一句說出事實的話,從此凍結了朋友與小孩的正常關係,朋友花費了將近3年的時間才化解了他與小孩的緊張關係。

為什麼會如此呢? 實因為「眾生我」對於自我的執著!

 

在佛門中,常會聽到「有情眾生」這個字詞,為什麼眾生被稱為「有情」,所謂的「有情」, 佛陀的教誡是說每位有情都平等的具足「八個心識」,也就是說只要有「八個心識的有情」,就是「眾生」,而眾生總是會受「第六意識心」分別事物而産生的情愫影響的關係,所以是「有情」;又因為第六意識心是能知能覺的見聞覺知心,在見聞覺知的當下,無比真實的「受與想」隨之而至,所以一般人往往將能知能覺的第六意識見聞覺知心誤認為自己,不知這個「見聞覺知心」只是被「處處作主的第七識意根」運用的心而已,反而將「處處作主、恒審思量」的「意根」自己忽略了,這個「不斷的在自我執取的」就是一般人所不知「第七識意根」,這個「意根」在唯識學上稱為「末那識」,衪的體性是「遍計執性」──遍計一切法、攀緣一切法,從無始以來就「處處作主思量」、不斷地在執取一切法,一直保持這種體性,不曾改變,衪才是操縱一切的眾生的自己;所以處處作主執取一切法的「意根」衪是「攀緣一切法」的「我執識」;就因為「意根」攀緣一切法的緣因,「意根處處作主思量」透過「意識」造作種種的善、惡業、非善非惡業,所以就會有「能夠分別的第六意識心」在「意根」「處處作主」的「作意下」去「分別了知一切事情」,然後交由「意根」去作最後決定,其實我們的「意根」是分別慧極劣的,衪只知法塵的重大改變,是從來不思惟及領受六塵中的苦樂,衪是無記性;是因為只要有分別的意識存在,就會有「情」的産生,「情」就是會有喜歡、討厭的這種覺受與思緒,而有情把如此的面對塵境時所産生的的「愛厭喜怒等情緒」當作真實法,有情的「意根」受「意識我」如此認妄為真的熏習教導與影響,才使得「意根我」成為有覆性而成為「我執識」。所以都要怪「見聞覺知的意識」,老以為意識就是自己,然後潛移默化中去影響著「作主決定的意根」,慧劣的「第七識意根」就被「第六意識」牽著鼻子走,所以不能怪被「第六意識」所錯熏而成為「意根我執識」的你自己。

(以上係參閱 平實導師著作

《甘露法雨 頁100》 《楞嚴經講記七 頁72、256》)

 

由於「第六意識心」對於「意根」的影響是非同小可的,當「第六意識心」一接收到訊息時,一般情況是「第七識意根」馬上被熏習到而産生執著,故而我們講話時就盡量不要說出一般眾生不喜歡聽的話,以免讓眾生心生不悅而演變成今生或來生的難以相處;進而有人若編造一些不是事實的話來中傷別人,雙方的「執持種子的識」「如來藏」已經記下整個事情的經過,那麼將來有一天有一世若相遇時,必然被傷害到的一方是「一見您就莫名的討厭」,所以在人與人的相處中,善護口業是無比的重要。

 

關於善護口業,佛經中有以下的警語記載: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3〈5 論議品〉:

『佛告阿難:

「人生世間,禍從口生,當護於口,甚於猛火。猛火熾然能燒一世,惡口熾然燒無數世;猛火熾然燒世間財,惡口熾然燒七聖財。

是故阿難!一切眾生禍從口出。口舌者,鑿身之斧,滅身之禍。」』(CBETA, T03, no. 156, p. 141, a17-22)

 

又在《雜寶藏經》卷6說:

「佛說有七種施,不損財物,獲大果報。

一名眼施,常以好眼,視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不以惡眼,名為眼施。捨身受身,得清淨眼;未來成佛,得天眼佛眼,是名第一果報。

二和顏悅色施,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不顰蹙惡色,捨身受身,得端正色;未來成佛,得真金色,是名第二果報。

三名言辭施,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出柔軟語,非麤惡言。捨身受身,得言語辯了;所可言說,為人信受;未來成佛,得四辯才,是名第三果報。……」(CBETA, T04, no. 203, p. 479, a14-23)

為了不讓有心或無心的一句話,破壞我們與眾生的善緣,所以務須謹記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在《瑜伽師地論》卷46〈18菩薩功德品〉所說的教示:

「愛語攝事,於諸攝事最為殊勝。」(CBETA, T30, no. 1579, p. 547, b4-5)

 

為什麼 佛菩薩要我們對眾生「愛語攝事」,實因「意根我」是遍緣一切法而執著難捨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