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0731.jpg   

 

《法句譬喻經》卷3〈23 安寧品〉:

「昔佛在舍衛國精舍,時有四比丘坐於樹下,共相問言:「一切世間何者最苦?」

一人言:「天下之苦無過婬欲。」

一人言:「世間之苦無過瞋恚。」

一人言:「世間之苦無過飢渴。」

一人言:「天下之苦莫過驚怖。」共諍苦義云云不止。

佛知其言往到其所,問諸比丘:「屬論何事?」即起作禮具白所論。

佛言:「比丘!汝等所論不究苦義,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飢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於身。

夫身者眾苦之本,患禍之元,勞心極慮憂畏萬端,三界蠕動更相殘賊,吾我縛著生死不息,皆由於身。

欲離世苦,當求寂滅,攝心守正怕然無想,可得泥洹,此為最樂。」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熱無過婬,  毒無過怒,  苦無過身,

 樂無過滅。  無樂小樂,  小辯小慧,

 觀求大者,  乃獲大安。  我為世尊,

 長解無憂,  正度三有(=界),  獨降眾魔。」

佛說偈已告諸比丘:「往昔久遠無數世,時有五通比丘名精進力,在山中樹下閑寂求道。時有四禽依附左右常得安隱:一者鴿,二者烏,三者毒蛇,四者鹿。是四禽者,晝行求食暮則來還。四禽一夜自相問言:『世間之苦何者為重?』

烏言:『飢渴最苦,飢渴之時身羸目冥神識不寧,投身羅[*]網不顧鋒刃,我等喪身莫不由之,以此言之飢渴為苦。』

鴿言:『婬欲最苦,色欲熾盛無所顧念,危身滅命莫不由之。』

毒蛇言:『瞋恚最苦,毒意一起不避(=顧)親踈,亦能殺人復能自殺。』

鹿言:『驚怖最苦,我遊林野心恒怵惕,畏懼獵師及諸豺狼,髣髴有聲奔投坑岸,母子相捐肝膽悼悸,以此言之驚怖為苦。』

比丘聞之即告之曰:『汝等所論是其末耳,不究苦本。天下之苦無過有身,身為苦器憂畏無量,吾以是故捨俗學道,滅意斷想不貪四大,欲斷苦原志存泥洹。泥洹道者寂滅無形,憂患永畢爾乃大安。』四禽聞之心即開解。」

佛告比丘:「爾時五通比丘,則吾身是;時四禽者今,汝四人是也。前世已聞苦本之義,如何今日方復云爾?」

比丘聞之慚愧自責,即於佛前得羅漢道。」(CBETA, T04, no. 211, p. 595, a13-b22)

 

 

雖然有身最苦,但是 佛陀最終仍是要我們善用身體這個道器,來修行,來行菩薩道,來利樂眾生。

敬請參閱

http://penitent321.pixnet.net/blog/post/220021337

✪正覺法相辭典~入涅槃、不必入涅槃已在涅槃中、不入無餘涅槃

三. http://www.enlighten.org.tw/dictionary/3/86
不入無餘涅槃
  要常常在佛像前發願,盡未來際不入無餘涅槃,要以實證如來藏「金剛三昧」來利樂所有怨家債主,那麼一切怨家債主就會等待未來生在人間被你所度,心中就會認為你宿世所累積的債務已經償還完畢了,因為他們藉著與你的往世業債而與 佛陀結緣了,當然 佛陀也願意度他們,所以便皆大歡喜了。佛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挹世間,永脫諸漏;」這樣的聲聞人再過不久以後就能出離三界生死。而發起大願的菩薩也將會證悟佛菩提,悟前當然也會長時間住在世間來利益眾生,正式開始菩薩六度萬行了,這就是「長挹世間」;當然也會永遠脫離種種有漏法,不會再因為有漏法而造作任何惡業,這就是「永脫諸漏」。

(節錄自平實導師著《楞嚴經講記》第十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5月初版首刷,頁18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