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8/9
 
菩薩正行第9集
由 正元老師開示:


部分重點摘錄:

 

。如果能夠在一切時中,常常都為一切眾生而來修集善業、善法的話,那麼這個人就不會退轉菩薩性。


。菩薩性何時才算是具足呢?
   其實明心時,還不算具足;見性了,也還不算具足;
   還得要到十行位滿心以後,圓滿了菩薩性種性,這時候才算具足了菩薩性。
   至於菩薩性真實的不退,就得要等到初地的入地心,對於般若完全通達以後,才會作到的。


。初發心的菩薩是要具足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叫
作修行大乘法的菩薩呢?──
要有以下經中所說六個條件:
1.大智慧 2.欲知一切法真實 3.大莊嚴
4.心堅固 5.多度眾生 6 不惜身命 
 
《優婆塞戒經》卷1〈1 集會品〉:
「求大智慧故名菩薩,欲知一切法真實故,大莊嚴故,心堅固故,多度眾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薩修行大乘。」(CBETA, T24, no. 1488, p. 1035, a28-b1) 
假如一個人的心中想要求證一切法真實,這個人
一定是一位菩薩;如果他只想要知道一切法空,
心中認定一切法緣起性空,那就不能叫作是一切
法真實,而是一切法都空掉了,這哪能叫作真實
呢?
如果不求證一切法真實,這不能稱為大莊嚴。


 
。菩薩的退轉與不退轉:
《優婆塞戒經》卷1〈1 集會品〉:
「眾生勤修無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為
下。
若善修進則名不退,若不修進名之為退。
一切時中常為一切無邊眾生修集善,故名不退
轉;若不如是,是名退轉。」
(CBETA, T24, no. 1488, p. 1034, c25-29)
 
《優婆塞戒經》卷1〈1 集會品〉:
「菩薩有二種:一者退轉,二者不退;
已修三十二相業者,名不退轉;
未能修,是名為退。
復有二種:一者出家,二者在家。
出家菩薩奉持八重具足清淨,是名不退;
在家菩薩奉持六重具足清淨,亦名不退。」
(CBETA, T24, no. 1488, p. 1035, b1-6)


。《優婆塞戒經》卷1〈1 集會品〉:
「善男子!外道斷欲所得福德,勝於欲界一切眾
生所有福德。須陀洹人勝於一切外道異見,斯陀
含人勝於一切須陀洹果,阿那含人勝於一切斯陀
含果,阿羅漢人勝於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勝
於一切阿羅漢果;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
辟支佛果。」
「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
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
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在家之人,發菩
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膩吒諸天,皆大驚喜
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CBETA, T24, no. 1488, p. 1035, b6-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