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祺—
所謂「菩提」依《大寶積經》卷27 解釋為:「覺無我、無有眾生、無命、無人,丈夫體性是名菩提」,就字面上解釋,是覺悟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也沒有眾生存在,也沒有生命,也沒有人,這個稱之為丈夫體性,這就叫「菩提」。
實際上「菩提」真實的意思是「覺」,覺的本體稱為「如來藏」,又稱「阿賴耶識」,這「如來藏」、「真如」、「菩提」、「涅槃」或「阿賴耶識」,祂沒有形象、色彩、味道,猶如虛空,卻非虛空;雖然畢竟空,卻非如虛空一無所有,這才是真實的有;雙具空有,於真空中能生妙有、染有,所以是圓成實性。
祂從來沒有變異,自無量無數生之前,到無量無數生之後,始終都是這個「菩提」。我們發心要成就這個境界,要證入這個境界,就稱之為「發菩提心」。
《楞嚴經》中 佛又說: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諸
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
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
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
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
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
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經文中告訴我們「修行的人不能成就無上的佛道,而變成聲聞緣覺、天魔或魔子魔民,皆由不知二種根本──妄本與真本。
妄本,是依意識心境界所脩;依意識心境界脩行,是煮沙欲成佳餚。
真本則是依菩提心來脩行,即是深入了知『阿賴耶識』、『如來藏』的內涵。」
發菩提心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對一般人而言,皈依三寶,在佛前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發菩提心。
第二個層次的發菩提心是:真正的發成佛的心,而成佛是從明心見性開始,所以發求悟的心,就是發菩提心。第三個層次:是願明心見性,並開始去修行、去體究念佛直到明了真心,見了佛性,這才是真發菩提心。生命根源的實相就是「菩提」,「覺」就是「菩提」,所以《大寶積經》又說:「如實覺知如是諸法,是名菩提。」我們從以上解釋中就知道,「發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要求見生命的實相,也就是要親證「般若實相智慧」、「如來藏」、「涅槃」、「阿賴耶識」。若忘失菩提心,相對的就是不知道生命的實相,或以色身、意識心為真我,甚至否定「如來藏」及「阿賴耶識」,認為「如來藏」及「阿賴耶識」是 世尊方便善巧所建立[1],或以學術研究推斷「如來藏」僅是「後期大乘」(經)的主流,是經「初期大乘」的演化而來[2]。
印順法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所推崇的「人菩薩」,是「不求急證」,亦「不修禪定,不得解脫」,同時強調「不證涅槃」、「留惑潤生」、「不斷煩惱」。相反地,「要三大阿僧祇劫,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在生死中打滾,利益眾生」。同時印順法師將佛法侷限在人間,既不能求證涅槃(生命之實相)又不能求證解脫,亦不修證禪定,那於四弘誓願中惟能發「眾生無邊誓願度」一願了。為了「眾生無邊誓願度」一願,「人間佛教」中積極修行十善業的「人菩薩行」,已明顯變成「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根」的行為了。可是積極努力行善的人,捨報後將感應到人天福樂果報,如果沒有正確佛法知見與發菩提心,他將會往生欲界六天,成為他化自在天主(天魔)統轄下的子民。
如此「人間佛教」中積極修行十善業的「人菩薩行」,明顯變成「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根」的魔業了。
傳道法師在一篇名為〈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的演講中,曾對印順法師的「佛在人間」、人菩薩」、「凡夫菩薩」或「十善菩薩」,做了補償說明:「人間菩薩便是由凡夫發菩提心,從十善菩薩學起,雖具煩惱身,但具正信正見,悲心殷切,護持佛法,濟度眾生。在這裏,所謂『人菩』或『凡夫菩薩』、『十善菩薩』,與行十善業道而獲得升天果報的眾生不同」。傳道法師區別二者之間的差異:「這裏所說的凡夫菩薩,是以慈悲利他的菩提願為目標,大悲心為動機,空無我慧為方便,去積集福慧資糧,故與發增上心,追求人天果報的世間善行有別。」
雖然傳道法師為印順法師的「人菩薩」、「凡夫菩薩」或「十善菩薩」特別作了註解,以與行十善業道而獲得升天果報的眾生不同。但是以作學術研究作為一生志業的印順法師,終其一生對菩提」、「菩提心」與「發菩提心」,因為其學術立場認為「如來藏」是後期大乘佛教的思想,是具印度神教梵我思想下的產物。印順法師及其追隨者雖然口口聲聲說要發菩提心(或慈悲利他的菩提願),但因為錯誤的認知而否定了勝義菩提心如來藏,事實上卻是忘失菩提心。
慈濟功德會證嚴法師在她為數甚多的出版品當中,並沒有明白表示她是「人間佛教」的追隨者。但她說:「學佛者切莫以為脫離人間才有佛法,其實離開人間就無佛法可聞可修。無始以來一切的佛菩薩都是在人間成就道業。」[3]
由此可看出慈濟功德會已根據印順法師「人間佛教」的理論,而明顯的實踐了。
同時證嚴法師於《慈濟語彙》勉勵慈濟人:「發願生生世世要追隨佛陀教法,力行利濟眾生的菩薩道,以慈悲濟世的情懷往返人間;誓願要將娑婆世界變成人間淨土,對任何眾生都抱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情,這就是真正的『智慧波羅密』」。[4]明顯的將六波羅密中的智慧(般若)波羅密誤解為淨化人間淨土與所行的布施行為與慈悲心了。雖然她發的是善心,但卻明顯忘失菩提心了。
近年來慈濟功德會在國內九二一地震、國外南亞海嘯,甚至最近美國紐奧良颶風災難,均可看到慈濟人非常發心的投入救災活動。這種慈悲心、布施的精神非常值得尊敬與讚歎。然而每次想到 佛於《華嚴經》所告誡「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便會為這些慈濟人擔心,一生努力行善,如果沒有佛法正確知見,會不會因為此生累積的福德,得到往生他化自在天當他化自在天主(天魔)魔子魔民的果報,或者來世大富大貴而造惡業的果報?俗語說「富貴學佛難」,甚至有權有勢的人家,如果沒有正確佛法知見攝受,是很容易造作惡業而墮落三惡道的。這種果報應該不是大部分慈濟人所樂見的。
另外 佛於《菩薩優婆塞戒經》卷5說
「善男子!智有三種,一者能捨外物、二者捨內外物、
三者施內外已兼化眾生。云何教化?見貧窮者先當語
言:『汝能歸依於三寶不?受齋戒不?』若言能者,先
授三歸及以齋戒,後則施物。若言不能,復應語言:『若
不能者,汝能隨我說一切法無常、無我、涅槃寂滅不?』
若言能者,復當教之,教已便施。若言我今能說二事,
唯不能說諸法無我,復應語言:『汝若不能說諸法無我,
能說諸法是無性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若能如是
先教後施,名大施主。善男子!若能如是教化眾生及諸
怨親無所選擇,名大施主。」
從經文中 佛明顯的告訴我們,對於貧窮眾生應該方便教化他們,然後再行布施,如此,才能名為大施主。能夠教化眾生,使能三皈及持戒,乃至理解、言說「一切法無常、無我、涅槃寂滅」或「諸法無性」,如此,才能使沉溺的眾生因為種下佛法種子,於未來世因緣成熟時,得以修行佛道,得到真正解脫。否則,得到了救濟,暫時的脫離物質或精神上的困苦,但終將因福德的不足及欠缺佛法正確知見,而不斷的在貧窮與困苦中生死輪迴。因此,如法的布施應該要兼行教化的功能,如此才能真正解脫眾生苦難。
本文並不是要否定眾多慈濟人的布施福德,而是要提醒慈濟人:佛法不只是善法,應該要發正確的菩提心,應該追求正確的解脫與生命的實相。應該發願去尋得一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實相智慧心;如是安住實相心而行布施,其結果就像《金剛經》所說:「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否則,發善心行布施,結果卻是往生他化自在天當魔子魔民,或者不能教導眾生證取解脫,不能教導眾生證得法界的實相,永遠陪同眾生在人間無止盡的頭出頭沒,與眾生一起不停的輪迴生死,大家都不能解脫,也不能證得法界實相而生起智慧,這豈是慈濟人的本願?
附註
[1] 印順法師《以佛法研究佛法》,頁 339。
[2] 印順法師《如來藏之研究》,頁 8。
[3] 釋證嚴《慈濟叮嚀語》(二),臺北:慈濟文化出版社,1987,
頁 33。
[4] 《慈濟語彙》〈觀念篇〉(二)
參考書籍
《念佛三昧修學次第》,正智出版社,作者:平實居士。
《正覺電子報 第29期 第84~89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