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是喇嘛教,是邪教,非佛教。
三、密宗之兩重秘密
兩重祕密者,謂法性秘密與緣起祕密;法性秘密謂明空雙運之解脫道——明體空性自解脫之大手印;緣起祕密謂藉男女合修雙身法之淫觸為緣、而觀樂空不二,藉以證得解脫,即是貪欲為道之法也。如陳健民上師云:
原夫密宗有兩重秘密:第一為法性秘密,第二為緣起秘密。法性秘密雖極微細,卻極平易;當其未悟,並無可覓之處;及其已了,並無奇特之跡;其流弊最輕微,然極難救。緣起秘密雖極粗直,亦最危險;當其契合(正當二根交合時),固有特殊效能;若被誤會,亦有墮落危險。……前者屬大手印,後者屬事業手印。前者亦稱解脫道,後者亦稱方便道,或直稱貪道,以與解脫二字相反。此二道各具其秘密性,……。法性秘密者,法之本性離言絕照,不可思議,非人為之。密宗大手印教授中,曾苦口婆心設法說明,然其明體終不可如說顯現。至若禪宗尤為真實,不用文字言語、教外別傳,其秘密性更為顯然,非到實悟實證,無法直接了解。……譬如打地和尚,何嘗不願說出?然充滿口中皆是法性,只有打地以示其法;其後有人私藏其杖而問之,亦唯張口而已。彼固屬初步接觸充實之法性,尚在初關之中,無法從法性活出;要在能於法性現起妙用之第三步證量,方可隨說皆是。……今打地之不能說出。正如蘇東坡所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端緣身在此山中。」余因蘇東坡詩而為打地和尚解嘲曰:「空靈塞滿到諸峰,充實無由分異同,難說匡廬真面目,端緣口氣在其中。」(34-8、9)
然而打地和尚之打地密旨,陳上師猶未知之,如是所說只是彼之臆想爾。陳上師又云:
即是文佛本人亦無法比擬之。漢藏諸古德多以虛空比擬之(藏師如是比擬,漢地悟者絕非如是比擬)。然如懸想一虛空在上,而以為是法性,試問下方地面不屬法性耶?中央作此懸想者非法性耶?……本人自徹見後,實際上了知:非唯上方如無雲晴空,下方乃至四方、連行者本人,當時亦並無身體。外內上下左右、無表無裏,一個無邊圓球。此中並無能見之行者,亦無所見之法性。能所既無,真理自顯,非人為之。所以秘密者,法性本身秘密,亦非有人可以保此秘密而不顯露。當其法性自然顯露,亦全不費力。故所云秘密者,特對未曾閱歷之人而言;曾閱歷者,亦覺平平常常也。……此法性秘密正如一個水晶透明圓球,人人從東邊可以看透到西邊,人人也可以從西邊看到柬邊。既不能單指東邊是水晶球,也不能單指西邊是水晶球。若道把法性當作水晶球,全體舉起,誰能為之?如有此人,試問此人可以身在法性之外耶?此人本身也屬法性。又有誰人將此人連同法性一併舉起耶?然而密宗顯教皆說全體起用,如何起用此全體耶?非過來人實無法能瞭解、能說明、能實現,此所以稱不可思議之秘密也。……法性滲透各種平常及奇特中,因此無法向任何邊側身進去。上師既不能用言語傳授,弟子亦不能運用心靈領會。……然而密宗大圓滿、大手印,在無可如何處,仍然設立善巧,導引到四灌(雙身法之樂空不二),必有一日成熟。禪宗則仗子孫證量直指之作風,亦得特殊之根機,然終無法破此法性之秘密;唯有讓過來人自己以其證量現前了悟。當其了悟,也是平常,終無公開其法性秘密之奇方。(34-10-13)
此即密宗一切古今祖師之所悟也——或謂一念不生時,「明性—了知」與「空無之性」不二;或如陳上師之以觀想上下四方猶如圓球、空無邊際,無諸遮障之空,以為如此即是法性,而謂之為密宗之第一重祕密;其實仍是意識妄想境界。禪宗之所悟法性秘密者,乃謂一切有情每日受用之第八識——阿賴耶識。此識可以實證及運用之,未觀想之時及正觀想之時,皆是分明存在,非是觀想時方現前可見,非是不觀想時便看不見,非以密宗之如是觀想而成;是故陳上師所言之法性,並非佛法中所說之真實法性,只是妄想者所想之法性爾。然此觀想所成之境,仍未離法性,由法性阿賴耶識出生故,而陳上師不知本心阿賴耶識何在,故有如是臆想言說。密宗之緣起秘密,即是密宗所說「佛果位智德經驗之緣起祕密」,即是男女合修之雙身修法;密宗因有此法,故自稱為「果地之修行法」,故自稱能令人即身成佛,而名為「果地修行妙乘」,因此而貶抑顯宗為「因地修行法」—證量淺薄、不能即身成佛。
敬請參閱
1. 廬山蓮宗寶鑑》卷10:「辯明趙州茶
昔趙州和尚。見僧問曰。汝曾到此不。僧云。曾到。州云。喫茶去。又問僧云。曾到此不。僧云。不曾到。州云。喫茶去。院主問曾到。且從不曾到如何也喫茶去。州乃喚院主。主應諾。州云。喫茶去。叢林因此有趙州茶話公案。今愚人不明祖師大意。妄自造作將口內津唾。灌漱三十六次嚥之。謂之喫趙州茶。或有臨終妄指教人。用硃砂末茶點一盞喫了。便能死去。是會趙州機關。更可怜憫者。有等魔子以小便作趙州茶。何愚惑哉。非妖怪而何耶。真正修心者。但依本分念佛期生淨邦。切不可妄將祖師公案杜撰穿鑿。是謗大般若之罪人也。不見道乍可粉身千萬劫。莫將佛法亂傳揚。」
(CBETA, T47, no. 1973, p. 349, c24-p. 350, a9)
2.http://www.enlighten.org.tw/dictionary/2/2
空性之實證
大乘法卻不是只有講二乘法的蘊處界的空相,除了二乘所講的「空相」以外,也講「空性」。空性就是我們大家都有的真如正理的本體:我個人有這個理體,你身上也有你的真如本性,這個叫做「空性」。大乘佛法的困難,就在於這個空性的觸證非常困難,這個空性真如的觸證,也就是禪宗講的明心—開悟。所以空性則有自性故─有迥異於蘊處界之自性故,是出三界之無漏自性故,是無餘涅槃之自性故,依所生蘊處界而顯現三界中之出三界自性故。但是誤會佛法的人所說的虛空之性─空性─為什麼說是頑虛呢?是因為全無一絲一毫的功能與作用,只是一無所有──空無;至於如來藏雖然也叫作空性,卻不是如同頑虛一般全無所有,而是有作用的,正是一直都有這個無形無色的心在不斷地運作著;因為不是一無所有,所以如來藏空性不是頑虛、頑空。而能見之性卻必須依靠自己與所見物之間都無阻隔,才能看得見,所以得要有頑虛的空無之性才能看得見所見之物。所以《唯識述記》云:「二我既空,依此空門所顯真如為其自性。梵云瞬若,此說為空。云『瞬若多』,此名空性。如名空性,不名為空;故依空門而顯此性,即圓成實是空所顯。」以空性非形非色,能生諸法,不同於空,故不言空,言於空性。是故空性非是虛空,不可錯執。而且《述記》亦云:【真如是空之性,非即是空,空為所由如方顯故,如體空者,何所妨也﹖真如離有及離無相:若言於空,雖離有相,非離空相;故此「空」言非真如體,故致「性」言,深為有用。真如離空,名「有性」;真如離有,名「空性」。病多起有,但說空門;若空病生,亦立有性。】是故空性非謂空無或虛空也。
(節錄自平實導師著,《楞伽經詳解》第六輯、《楞嚴經講記》第三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及《大乘無我觀》、《平實書箋》,佛教正覺同修會)
3.http://www.enlighten.org.tw/dictionary/2/3
空性之內涵
4.http://www.enlighten.org.tw/dictionary/2/4
空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