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貼  我不貪天福,我在修集佛菩提的資糧7。佛典故事 第39集.jpg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3/2714-a13_039

第39集

菩薩布施無畏懼

正國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節目,今天我們要以《六度集經》卷1中「菩薩布施無畏懼」的故事,來與諸位探討其中相關的法義;經由這個故事,可以讓我們瞭解菩薩救護眾生的慈悲心以及菩薩的大願力,對於所有行菩薩道的佛子來說,都是最好的學習對象。

在《六度集經》裡面開示說:釋迦世尊在因地行菩薩道時,勇猛精進修行,已通達法界實相真實理。菩薩觀察世間萬法都是生滅遷流無常的,一切榮華富貴以及壽命都難以久保,於是窮盡所有的資財用以布施濟眾。天帝釋看到菩薩這樣慷慨布施、慈心濟度眾生,如此功德勳業崇高偉大,威德厚重而震動十方法界;天帝釋害怕這位菩薩將會奪走自己的天主寶座,因此他幻化了一個地獄相,出現在菩薩的面前,並對菩薩說:「行布施濟度眾生的人,命終之後將墮入太山地獄,經歷火湯燒煮等萬般苦毒;這些都是布施後將遭受到的果報啊!這樣的情形,您還要繼續去作布施嗎?」菩薩回答說:「哪有因為布施的德行反而墮入太山地獄受苦這回事。」帝釋說:「您若不信的話,可以問問那些地獄的罪人。」菩薩就問他們說:「你們是因為什麼緣故而墮入地獄受苦呢?」罪人回答:「我從前在人間時,空盡家產來救濟貧窮,拯救拔濟眾生的苦厄,所以如今枉受重罪墮於太山地獄中。」菩薩又問他:「仁慈惠施的人遭獲這樣的殃報,那麼接受布施的人也下墮地獄了嗎?」天帝釋回答:「接受惠施的人,命終之後都昇天了。」菩薩回應他說:「我之所以要行布施救濟,就是為了利益無量的眾生。假使布施的果報真的如同您所說的那樣,那我也是心甘情願而符合我的願望啊!即使因為慈悲惠施眾生而遭受重罪,我仍然會堅定自己的信念繼續去作;因為不顧自己的安危而行慈悲救度、拔除眾生的苦難,本來就是菩薩最大、最高的志願。」帝釋就問:「您到底在崇尚什麼而有這麼宏大的志願、高潔的行為呢?」菩薩回答說:「我希望能夠成就佛道,濟拔眾生的苦難,令他們能證得不生不死的涅槃,獲得自在解脫之樂,永遠不再受輪迴生死的痛苦。」帝釋聽聞菩薩說出聖人的志向所趣之因,恭敬地往後退步而禮拜說:「實際上是沒有布施濟眾反而遠離福報,遭受災禍墮入太山地獄這回事。菩薩您慈悲布施的威德撼動了天地,因為害怕您會奪走我的天主寶座,所以故意示現了種種地獄相,用來迷惑您的心智。我實在是太愚昧了!這樣無知欺誑聖人,故意顛倒因果而說,過失乃是非常的重大。」帝釋誠懇地發露懺悔自己的過失之後,至誠禮敬而退。菩薩以無盡的利益眾生法門來救護眾生,令眾生離開生死大海到達究竟的涅槃彼岸,不會有窮盡疲厭和退卻的時候,並且志向堅定;菩薩往昔就是這樣來成就他的布施行。

這個故事一開始便顯示了菩薩盡財布施的精神,如同在《瑜伽師地論》卷39中的開示:【云何菩薩自性施?謂諸菩薩於自身財,無所顧惜,能施一切所應施物,無貪俱生思,及因此所發能施一切無罪施物,身語二業安住律儀、阿笈摩見、定有果見,隨所希求即以此物而行惠施,當知是名菩薩自性施。】大略的意思是說,菩薩因為已經具備菩薩性的關係,因此能隨順於眾生之所需而行布施,並且對於所布施之物心無貪著,因此能夠無所顧惜的布施;並且在布施的時候,身、語二業安住於佛陀施設的律儀、阿含解脫道的正見,與佛菩提因果正理的真實見中。

在這個故事裡面,提到菩薩因為智慧而睹世無常、榮命難保,盡財布施。也就是菩薩知道要以不堅固的財物來換取堅固的財物,也就是換取法財。所以有智慧的人觀察世間財物都不堅固,如果自己一生所要用的已經足夠了,剩餘的就用來換取未來世所要的堅固法財;因為這個堅固財能帶到未來世去,還會伴隨著不堅固的世間財在後世讓我們使用以及具足行道資糧。

在這個故事裡面,主要也凸顯了菩薩的大悲心與大願心,因此能夠不顧自己的安危而行慈悲救濟,拔除眾生的苦難;因為他已經設定了成就佛道、救護眾生的明確目標,並且不畏艱難地朝著這個目標前進。我們來看菩薩之所以能夠在菩薩道上精進修行,不畏艱難勇猛不退,最主要的是因為他有發了五種的心。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2中有開示:【復次,慈氏!當知即是菩薩摩訶薩修大乘行發五種心。此五心中,一者、於諸有情起大悲心;二者、為諸有情求一切智心無退轉——此二心者,於大乘法精進修行;三者、一切有情皆我親友;四者、一切有情於我有恩,未有毫釐用相酬報;五者、一切有情皆我眷屬,我曾於彼起不善業,種種呵罵非理責罰,深心慚愧何時償畢——此之三心令諸菩薩勇猛不退,乃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裡面開示說,因為菩薩有大悲心以及為了廣利眾生而求佛智心無退轉的關係,因此能夠在大乘法方面精進修行。

因為要能救護各種根器及層次的眾生,就必須要以無量的智慧安立眾生於各種善淨法中,因此就必須要求佛智,以便能夠配合大悲心來救護一切眾生;而在這當中,菩薩仍然要配合正知見深入了知。因為我們從無始劫以來,就輪轉於五趣之中,因此生生世世互為父母眷屬親友,一切眾生都曾經是我最親近的人,我當然必須要讓他們離開痛苦;而我們之所以能夠有智慧而行菩薩道,都是因為一切眾生的恩情;而他們的深恩,我尚未曾報答一分一毫,如今有無量的眾生,仍然處於無明煩惱痛苦之中,我怎能不救護他們。因為如果眾生不是為了利益我們而花費了許多的時間,或者為了利益我們而造作許多的惡業,也許他們在菩薩道方面早就能夠精進修學,而已經很有成就了;瞭解這點之後,我們就應該更積極地救護他們。

從另一方面來說,我也曾經對他們造作種種不善業,傷害他們;因此對一切眾生需要生起慚愧心,並且時時記住什麼時候可以償還對他們的虧欠。菩薩有上述種種深刻的瞭解之後,就能夠產生很強的推力,使得他在菩提道上能夠不畏艱難與種種逆境,而能勇猛不退。有了上面的瞭解,我們就比較能夠體會,世尊在行菩薩道時所發的一個大悲願。在《悲華經》卷7中開示:【若有如一佛世界微塵數等十方世界所有眾生,成就惡業,必當受報,生於人中,聾盲、瘖瘂、無手、無脚、心亂失念、食噉不淨,我亦當代如是眾生,受於諸罪,如上所說。復次,若有眾生墮阿鼻地獄受諸苦惱,我當久久代是眾生受諸苦惱,如生死眾生所受陰、界、諸入,畜生、餓鬼……皆亦如是。】這個願就是世尊在行菩薩道時,發願要救護眾生、代眾生受種種痛苦。

因此,在這個故事裡面提到的,即使因為慈悲惠施眾生而遭受重罪,釋迦菩薩仍然會堅定自己的信念繼續去作;這與《悲華經》中所開示釋迦菩薩代眾生受諸苦惱的大願是完全吻合的。而菩薩於大悲中生,因此培養慈悲心也是菩薩道中很重要的一環。在《優婆塞戒經》卷1中開示:【「世尊!云何而得修於悲心?」「善男子!智者深見一切眾生沈沒生死苦惱大海,為欲拔濟,是故生悲。」】這裡面我們只引出一種修習悲心的方法。在這一品《優婆塞戒經》中,大慈大悲的釋迦世尊,為我們開示了三十六種觀眾生種種痛苦與無明而修習悲心之方法,諸位菩薩有空可以恭讀《優婆塞戒經》中世尊的開示;經由深入觀察眾生種種的惑、業、苦,可以讓我們瞭解眾生急切需要救護,因此可以讓菩薩迅速增長慈悲心。相同的,菩薩在修習悲無量心的時候,配合觀察眾生一百一十種苦的方法,也是一樣的道理。

經由上面的探討,大家應該能夠逐漸接受,在這個故事中釋迦菩薩大悲的行為,也可以體會為何帝釋天會深受感動。隨著菩薩道業的提升,他的慈悲、智慧與願力也會隨著快速增長;雖然不是每位菩薩都能夠馬上作到這樣的程度,但是經由道理上的瞭解,相信大家對於佛菩薩的大慈大悲與不思議境界,皆能深信不疑。在《瑜伽師地論》卷44中,聖彌勒菩薩為我們開示可以稱作大悲的原因有四種:【由四緣故,悲名大悲:一、緣甚深微細難了諸有情苦為境生故。二、於長時積習成故,謂諸菩薩經於無量百千大劫積習所成。三、於所緣猛利作意而發起故,謂諸菩薩由是作意悲所執持,為息有情眾苦因緣,尚能棄捨百千身命,況一身命及以資財,於一切種治罰大苦,為諸有情悉能堪忍。四、極清淨故,謂諸菩薩已到究竟菩薩清淨,若諸如來已到佛地如來清淨。】

第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前面講的要去觀眾生之苦。經由不斷地利益眾生之行與觀察,就會對於眾生的種種苦有甚深微細的了知;接下來,因為長時間去作,生生世世的去履踐,就會讓悲心越來越深廣,這就是出生大悲心的第二個原因。而在這個過程之中,菩薩一直都有救護眾生的猛利作意,能夠克服各種艱難與痛苦、難行能行,因此能夠讓眾生在實際上獲得真正的救度,使得菩薩的慈悲與智慧更加增上,具備無限的方便善巧,並且能夠累積無量無邊的福德與功德,這就是出生大悲心的第三個原因。而在利樂眾生的過程中,修行菩薩六度法門,使得煩惱障與所知障逐漸消除與清淨,成就種種智慧三昧,也成就不可思議的大悲心與攝受佛土之行。透過前述的說明之後,相信大家都可以接受這個都是我們要恭敬學習的目標。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在佛教裡面智慧與慈悲是並重的,故說悲智雙運。因為慈悲需要智慧來作支撐,才能有方便善巧及讓眾生得到真正的利益;但是我們在利樂眾生的過程中,必須要以慈悲來面對眾生。譬如在《大智度論》卷27中的開示:【復次,是大慈、大悲,一切眾生所愛樂;譬如美藥,人所樂服。智慧如服苦藥,人多不樂;人多樂故,稱慈悲為大。復次,智慧者,得道人乃能信受;大慈悲相,一切雜類皆能生信。如見像,若聞說,皆能信受,多所饒益故,名為大慈、大悲。復次,大智慧名捨相、遠離相;大慈大悲為憐愍利益相。是憐愍利益法,一切眾生所愛樂;以是故名為大。】也就是必須先以慈悲來接引眾生,因為這是大多數的眾生所能接受的。而多數的眾生,因為煩惱無明的關係,無法直接接受斷除煩惱等智慧法門;因此需要先以慈悲接引,接著才能慢慢引導他,修學智慧法門。這也是菩薩們在度眾時的方便善巧,而事實上,背後也是在運用您的智慧。

在這個故事裡面提到【天帝釋覩菩薩慈育群生布施濟眾,功勳巍巍,德動十方,懼奪己位。】(《六度集經》卷1)這主要是因為在欲界天,都以福德的大小來比高下。我們引一段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在《維摩詰經講記》第一輯中的開示,大家就可以很清楚這裡面的道理了:【欲界六天中的威德,主要以福德來衡量比較,福德最大的人就當天主。所以如果有人在人間廣修福德,但都不要人家回報,欲界六天的天主都會注意你,特別是福德修到很大的時候仍然都不要任何回報,他們就會害怕:這個人將來死了會把我的天主寶座給搶了。…所以菩薩在人間行菩薩道、修布施波羅蜜的時候,萬一有鬼神、天人找你,你記得要表明:「我不貪天福,我在修集佛菩提的資糧。」】(《維摩詰經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303)

最後,為加深諸位的印象,我們來看看「慈悲」這兩個字的造字意義:「慈」的上面是「茲」,在比較早的時候,原來是寫成「絲」,因此當初慈的造字意思,就是心柔軟如絲,當然這也是很適合用來形容菩薩的心性;而慈字也有滋生、增益之意,所謂推己及人而與人同樂。而「悲」字是由「非」與「心」組成,造字的意思是因為某種所緣的境界,與自己內心的意願相違,因此產生痛楚與哀傷;而悲字也可代表怵惕惻隱之心,可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譬如菩薩看到眾生遭受邪法誤導,內心就會感到哀傷不忍,生起悲心;因此一定會設法出來摧邪顯正,讓眾生能夠遠離邪法,回歸世尊正法,使眾生得到究竟的利益安樂。因為菩薩種種的利益眾生之行,就是要讓眾生遠離煩惱無明,而得到真正的解脫與智慧。

今天我們透過世尊往昔行菩薩道的事蹟,讓我們瞭解到佛菩薩無量無邊的慈悲智慧,同時也讓大家能夠大略瞭解如何讓自己的悲心逐漸生起及增廣的要點;而且透過上述五種發心的說明與修學,讓我們的菩薩道能夠精進不退。希望諸位菩薩都能夠瞭解及經由實際的利樂眾生之行,而得到功德受用;當然我們也要發起菩薩大願救護眾生,有了正確的目標,配合慈悲與智慧的力量,就可以勇猛精進而不退轉於菩薩道了。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