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善惡報應經》卷1:

  「長者白佛言:「世尊!有情短命,何業所獲?」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貼自網友

眼睛要長在心裡 觀察自己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貼自網友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諦非解脫」:所謂第一義諦,本是自心藏識及所生一切法所顯示之人無我、法無我之真實正理,唯心境界,非有第一義諦實法。所謂解脫,本是自心藏識所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境界;不論是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住處涅槃,皆是說此藏識境界,何曾有解脫可言。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或許有些人還能記得,自己成長的過程,曾被教導、制約成事事作比較;與手足、親友、同學、鄰居,熟人或完全陌生的對象有著種種競爭角逐,爭強鬥勝的熱血也自然而然茁壯成長。 

然而事實真相是:最終能爭得頭彩者總是寥寥少數幾個人;無可避免的,看到別人飛上青天,翱翔風光,欽羨之餘,能對勝利者的特殊才華、優越地位不産生負面情感者又有幾人呢?對於他人得到名利勝過自己,則心生不悅而産生的嫉恨心理,確實是人之常情,然而嫉妬心理若長期潛伏在心理作祟,將會對自己的生活産生很嚴重的負面後果。

先從最單純的心理角度分析,嫉妬讓我們不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由於一切著眼點都是以「自我中心」為考量;以「自我中心」的「感受與思想」為「真實的自我」,全心全意以這個視角投影,無法鬆懈的「愛這個自我」,處處「拿這個自我」跟「別人所展現出來的自我」作比較、打對臺。有所比較就是要贏過別人來滿足自我,表現自己優異,這樣才會有面子。不自覺中,為了能勝過別人,必定會下功夫,想盡辦法讓自己的身、口、意行與眾不同,一定要爭這口氣,全力以赴!長此以往戴著武裝面具的「不真實自我」、逞強、不示弱,當劇本的台詞已盡,遊客散盡之時,內心深處越來越孤寂、痛苦,自己被「嫉妬」之淵綑綁而越陷越深,何益之有?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