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370-a19_058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第059集
斷離欲漏、有漏、無明漏
由 正源老師開示
《維摩詰經》是《維摩詰所說經》的簡稱;因為內容有一大部分是記載金粟如來倒駕慈航,以等覺 維摩詰菩薩的身分來娑婆世界,協助 釋迦世尊教導佛弟子的開示;而經文最後〈囑累品〉中,釋迦世尊依維摩詰菩薩開示的意旨,說這部經也可稱為《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因為三乘佛法都是在教導眾生得解脫;釋迦世尊的意思就是說:維摩詰菩薩教導佛弟子的,正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而維摩詰菩薩是以什麼方法來為佛弟子們開示這個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經中記載維摩詰菩薩【以方便現身有疾,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并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維摩詰所說經》卷1)就是利用國王等人來探望、慰問他疾病的機會,為這些來探病的人說法;藉機就開示了這個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但是在《維摩詰經》前面的〈弟子品〉和〈菩薩品〉中,我們看到了舍利弗等十大弟子,甚至彌勒等幾位菩薩都向 世尊稟白,認為自己無法堪任前往看望、慰問維摩詰菩薩的疾病。直到了這一品〈文殊師利問疾品〉,才由大智 文殊師利菩薩,帶領了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及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隨從前往看望、慰問維摩詰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看望了維摩詰菩薩就問:【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維摩詰所說經》卷2)
維摩詰菩薩當然就說說疾病的根本在哪裡?他說:【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維摩詰所說經》卷2)意思就是說:「攀緣」就是眾生一切疾病的根本。攀緣什麼呢?攀緣於三界。說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不都是講眾生身外的器世間世界?這跟眾生身上的疾病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說眾生對三界的攀緣就是一切疾病的根本?
平實導師解釋說:【由於攀緣於人間的人身,所以就有病;如果不攀緣於人類這個色身而生欲界天中,就沒有這個病。為什麼會攀緣這個人身呢?是因為煩惱──貪愛欲界人間的煩惱,不想生在欲界天中,喜歡繼續當人;由這個煩惱而起了攀緣,就攀緣於人身。】也就是說,當眾生貪愛欲界人間的境界時,相對於眾生的六識覺知心,人間這個器世間無非就是外在的色、聲、香、味、觸「五塵境界」;而能了別五塵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都是「內識」,都是不能直接接觸外五塵的心;那當然就必須要有能接觸並攝取外五塵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也就是說,當眾生貪愛欲界人間的境界時,就必定會去取一個人類的色身,來作為他領納人間境界的工具。
以平實導師在講記中所舉──董永與七仙女的神話故事來說:七仙女中最小的織女本來生在欲界天,但是欲界天的欲觸比較細,男女間的貪愛也比較微細,而她因為欲貪粗重,不喜歡這種微細的男女欲愛;反之人類夫妻間相對粗重的欲愛,她看了就既羨慕又喜歡,於是愛上了董永,就想來人間嫁給他;這時得要下凡來人間,取得一個人類的色身,才能與董永生活在一起,受用與董永間的欲愛以及人間的五欲。說到欲界天男女的貪愛,是比較人間要來得輕微;我們都知道三界中的欲界之所以稱為「欲界」,就是因為這些有情眾生,都貪著於色、聲、香、味、觸,或者是財、色、名、食、睡的五欲;其中尤以對男女色的欲貪最為普遍、也最粗重。但是欲界中有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道眾生,其中餓鬼和地獄眾生,都是因為過去生造作了重大惡業而受報出生去受苦報的,根本無暇受用男女欲;而畜生與人類是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之下,基本上可以同樣來看待牠。那麼以欲界天的天人和人間的人類來比較──欲界天的天人,他們男女欲都比人間淡薄,就是說欲界六天和人間雖然都仍有男女欲,但貪著淫樂之心則有輕重、厚薄之分,以人間為最重,越往上升則越輕。
人間的淫欲樂觸,必須男女二根交合達於性高潮,才能暫時滿足人類的貪欲;欲界六天中四王天和忉利天的天人仍然有二根交合,到達性高潮時,淫根中有風氣流出,以此來滿足貪欲;第三的夜摩天,是以男女互抱來滿足貪欲,已經不需要男女二根交合了;到了第四天兜率陀天的天人,則只需要互相牽牽手就已完成性事,滿足他們的貪欲心;第五天化樂天,連身體接觸都不需要,只要男女互相看望、進而互相微笑,就可以滿足欲貪;最後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則只需要男女對看一眼,便滿足淫欲了。所以在欲界人間和欲界六天,越往上升男女互貪的貪求心越淡薄,而二根交合的淫欲樂觸只到第二天忉利天為止,第三天夜摩天起就已經沒有二根交合的淫觸樂受了;但是不管滿足男女貪欲的形式如何,只要仍攀緣於男女欲,就不離欲界輪迴生死。像攀緣於人間的境界取得人間的色身,就會有病菌的感染、流行感冒等等多種病苦;就算生到欲界天也還是有病,貪著欲界諸天的五欲以及五衰相現,這就是他們的病、他們的煩惱;同樣情形,攀緣色界、無色界,就有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等不同境界的煩惱病,色界天就是瞋與定境變異的煩惱,而無色界則是仍有無常行苦的煩惱。平實導師開示說:【大約來講,欲界的大病就是貪。而色界的大病就是瞋:只要你不恭敬天主,他就脾氣大發。可是生到無色界還是有個大病,不單是無常,同時也有愚癡,正是阿含道中說的有漏與無明漏。】
有漏與無明漏就是解脫道中說的上漏,再加上欲漏,合起來總稱為「諸漏」。這三種漏,可說就是眾生之所以攀緣於三界的原因,也可說是把眾生綁在三界生生世世-欲界、色界、無色界間-來來去去不得解脫的三條大繩。以維摩詰菩薩回答文殊師利菩薩說:「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那麼要除去攀緣三界的病本,就必須斷離欲漏、有漏、無明漏,所以聲聞解脫道中說:「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欲漏是修學解脫道第一個階段必須要斷除的,然後才是斷有漏,最後才是斷除無明漏。欲漏是什麼?就是對欲界法有所貪愛。欲界中的五塵以及對於男女欲的貪愛,就是欲界中的失漏法,使人們的解脫功德不斷漏失,這個欲界漏是修道位中要先斷離的第一個部分。可是,修道位之前先要斷我見,先要發起見地成為初果人──那是見道,不屬於修道。斷我見後接著才是修道;在見道位中努力修道,還沒有斷盡欲界漏之前就叫薄地,是薄貪瞋癡的意思。這是說,由於欲界愛而引生的貪瞋癡已經淡薄了,就稱為二果人。
但是在真正的解脫道中,二果人還不算是聖人,雖然有努力在修行,可是還沒有斷盡欲漏,他的心境還是留在欲界法中。說到斷除欲漏,並不是自己想要斷就能斷,也不是自己認為已斷就是真的斷,是否真的斷了,要以親證為憑;什麼是親證為憑?就是從心中確實斷除了。當心中確實斷了的時候,初禪就會自動現前;必須以此作為證明,以此作為驗證,就是要以欲愛的現行斷了,初禪發起了作為證明,要以初禪的不退作為驗證,才能叫作已離欲漏。所以聲聞道中真正聖人是指三果人,他們已經斷除欲界愛,也就是永遠離開了欲漏,於欲漏得解脫,於欲界愛得解脫,這樣才是真正證得離地──離欲界境界的三果人。因此平實導師說:沒有不證初禪的三果人。這是解脫道中的第一個修道位,所要斷離的就是欲漏,欲漏斷離了便成為三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