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貼 如來藏就已經解脫了,不必等到死後才得解脫。9.jpg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244-a19_027

第027集

迦葉問疾

 正超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電視弘法節目,這一季所講的主題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我們這一個系列主要是在演述《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的真實意涵。

今天在進入主題之前,先為大家說明的是,當中法義要旨是依據 平實導師著作的《維摩詰經講記》作為藍本,再加以進一步的論述當中法義,進行的過程會先把《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的相關經文來作分段解釋,並將其中法義的要旨來作說明。菩薩們如果有興趣想作進一步的深入探討與研究的話,無妨可以參考《維摩詰經講記》第二輯94頁到156頁中所說之勝妙內容,仔細地閱讀思惟,必定會獲益良多。

緊接下來這個單元,是換大迦葉尊者上場了!聲聞十大弟子中,前面已有兩位推辭了:第一位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第二位是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尊者,現在是第三位頭陀行第一的大迦葉尊者。這大迦葉尊者也不曉得般若密意,所以他也無法去向 維摩詰菩薩問病。佛就是故意要向聲聞中的十大弟子一個、一個地問,讓他們知道大乘法的不可思議,為的就是要讓他們發起大乘心,將來才會迴小向大而成為菩薩,後來果真有好多位迴入大乘而證悟了。

我們先來看經文:【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貧里而行乞,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捨豪富,從貧乞。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段經文可以顯示出來:如果是修二乘法的行者,他就沒有平等法可說,因為二乘法所觀行的內容,都是在十八界法中,可是十八界法中並沒有平等法可言,一定是一一界各不相同,所以依於十八界而有的貧富,一定會有差別的不同;世間不可能有兩個人的財富是完全相等的,所以依於十八界是沒有平等法可言。

可是最貧窮的人與最富有的人,他的真實法如來藏是完全平等而無差別,這才是真正的平等法。在這一小段的經文意旨,主要的內涵是在說明:「如果住在真實如來藏的平等法裡面來看待富人,他跟窮人一樣都是這個如來藏,你就應該平等地乞食,不應該跳過富人;你略過富人,顯然你就是用這個意識心來看,說這個富人太有錢了,不必給他種福田,所以你迦葉專門只給窮人種福田。」所以,維摩詰菩薩就是要提醒迦葉:你專門只給窮人種福田,就不是住在平等法了,但是迦葉尊者無法瞭解這個道理。

維摩詰居士又說:【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下大迦葉尊者更聽不懂了,因為迦葉尊者一定會想:「我們二乘人實行乞食就是為了要吃飯,所以要行乞食;因為我這個十八界色身如果沒有飲食就不能生存,所以我才要乞食啊!今天維摩詰居士居然跟我說:『是為了不食才要乞食。』如果為了不食,那我乞食來幹嘛呢?」所以他無法弄通 維摩詰居士所說的深意。但是一切真悟的出家菩薩確實都是這樣的,真的是「為不食故應行乞食」。

出家菩薩們受眾生供養,供養食物來了無妨就吃,這個是因為他要吃飯才能夠維持色身,然後才可以在人間繼續給人家種福田,與眾生結下法緣,才可以度眾生得解脫。可是吃飽了卻說:「我沒有吃。」不但說我沒有吃,而且還說:「我一生從來都沒有吃過飯。」假使您突然聽到這一句話,一定無法瞭解證悟的菩薩所要表示的真正意涵;這個真實意涵,是因為證悟的菩薩想要圓滿一切種智,也想要度眾生,讓眾生同樣圓滿一切種智,因為成佛一定要靠圓滿一切種智。可是一切種智是什麼呢?就是了知如來藏所含藏的一切種子的智慧。一切種子含藏在如來藏中,而如來藏卻從來不吃飯;出家菩薩就是為了究竟了知不吃的如來藏,所以他要維持色身而吃飯,才要去乞食啊!如果不吃,生命就不能存在,就無法實證一切種智,也無法教導眾生證一切種智,所以他真的是為了不食的緣故而行乞食。

如何又是:「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呢?」揣食也就是團食。我們人間的食物都算是團食,或者叫作段食,因為是一段一段的;菜拿出來,我們把它切成一段一段炒出來吃;飯煮出來裝到碗裡,也是一團一團的;就連喝水,也是一口一口地喝。所以,人間菩薩所吃的食物當然就是團食,出家菩薩出去托缽回來的食物也是團食;所以能吃的色身與所吃的團食都是和合相。出家菩薩乞得團食回來,目的卻是為了要壞掉和合相。也就是說,出家菩薩乞食回來是維持這個色身,目的卻是為了要悟入無和合相的如來藏境界,為了佛地的一切種智;可是一切種智是沒有和合相的,因為一切種智都是從如來藏而來;如來藏本身就是離和合相,所以取團食的目的,就是為了壞和合相。

維摩詰居士又說:「為不受故應受彼食。」在此請問各位菩薩:「您吃飯過程當中,您受了味道沒有?」各位菩薩一定會說:「有啊!明明有啊!六入分明,怎麼能說沒有感受到味道呢?」可是各位菩薩您知道嗎?在這個六入分明的當中,如來藏卻沒有受六入,這樣才叫作真正的受六入。所以,「所謂受食,即非受食,是名受食」,這樣才是真正懂得接受飲食的人。因為實相法確實如此不落兩邊,吃了飯又沒有吃飯,這才叫作吃飯,所以不落兩邊,這才是中道;般若諸經與《金剛經》所講的實相真義就是這個道理。

維摩詰居士又說:【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段經文中,什麼叫作空聚呢?也就是說,如果把你的六識抽離了色身,六識不在你身中,那就成為空聚落了。當進入聚落中乞食的時候,所看見的一切人都是行屍走肉,這才是真的「以空聚想而入於聚落」,因為所見的一切人,一個個都是行屍走肉。各位菩薩可以想想看:如果沒有了如來藏時,不就都是死人了嗎?所以如來藏自己不是人。若斷了我見又證得了如來藏,不再看五陰聚落中的六識心,所以看來看去都是如來藏,哪裡有五陰眾生的人我呢?以這樣來看,你所看到的所有五陰聚落,那都是空聚,這樣子入於聚落,結果「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就是因為乞食的人及施食的人,其實都沒有看見色聲香味觸法塵這些等等的外六塵,六識心所看見的其實都是如來藏裡面的內相分的內六塵境界,從來沒有真正地看見外六塵,所以所見的內六塵,也都是如來藏所變現的,那麼就等於六識心沒有看見外塵的境界。

所以「所食味不分別」,這是因為妄心正當在分別之中,同時還有一個不分別的真如心,不分別與分別的兩個心是同時同處的,這樣子才可以說懂得般若。真如心如來藏因為不受六塵的關係,所以才能如實地了知諸法如幻相。一切法都是如來藏藉因、藉緣所生,都是幻化的,諸法沒有一法是真實法。我見不斷的人都是不知道諸法如幻相,所以把覺知心自我抱得緊緊的,永遠都不肯否定祂,永遠都死不掉。這些人覺得覺知心的我、作主心的我,都是真實的存在,這就表示他們不知道諸法如幻相。可是當你找到如來藏以後,看見一切法都是如幻的,你可以很清楚地了知:諸法沒有自性,諸法也沒有他性。

諸法既然都是幻起幻滅的「本自不然,今則無滅」,可見諸法不是由自己出生的,而是由如來藏來出生的,是依於如來藏而有,顯然這就是如來藏的功能差別之一,所以諸法本自不然。既然歸屬於如來藏,如今又何嘗有滅呢?正因為生滅法可以依於如來藏而永遠存在,所以眾生才會有生死、才會有生滅。而如來藏從來沒有生死,也沒有生滅,當你轉依了祂,又何必滅掉自己的生死呢?菩薩就是因為有這個智慧,所以菩薩不急著入無餘涅槃,他可以生生世世繼續在生滅當中住於不生滅,以這樣所證的實相內涵來教導眾生、利樂有情。

經中 維摩詰菩薩又對迦葉說:【迦葉!若能不捨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維摩詰所說經》卷1)這段經文的內容,對大迦葉來講問題真的很大。因為不捨八邪,是說不能捨棄八種邪見,這八種邪見就是世間外道或者佛門中的凡夫修行人,常以修得四禪八定當作是證得解脫,從初禪至四禪加上四空定的境界,當作是證得解脫、涅槃的境界。但是阿羅漢卻是要滅掉這八種邪見,二乘人會認為:「從初禪到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都不是涅槃,都要把它滅掉,要滅掉自我才是涅槃。」所以他們捨壽前會取證滅盡定,認為外道把這八種境界誤認為涅槃,都是邪見。可是 維摩詰居士卻說:「能夠不捨棄這八種邪見,而同時進入八解脫中。」這對大迦葉來講就想不通了。

但是證悟的菩薩們,對菩薩們來講確實是如此,當你有一天證得了初禪,乃至有一天證到了四禪,你在第四禪等持位中現觀:「第四禪的境界中確實不是涅槃,也不是解脫,但是我無妨同時是解脫的;因為自己的如來藏從來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涅槃、就是解脫。」雖然十八界我、五陰我是在生死當中,自己的如來藏卻同時是涅槃的;無餘涅槃中的解脫境界,其實正是如來藏自身本住的境界,而陰界入正在生死之時,其實如來藏就已經解脫了,不必等到死後才得解脫。

所以,菩薩是從這八種境界中的如來藏來看待的,已經是不生不滅究竟解脫了,所以不須捨棄這八種邪見就能夠證得八解脫。同樣的道理,「以邪相,入正法」,是因為這八種境界都不是真的涅槃,都是邪見相,菩薩以邪見相卻同時可以進入正法當中安住。然後「以一食施一切」,這一食就是正法食,要以正法食來施給一切人,來供養諸佛及眾賢聖。因為你如果真的懂得這樣法食來布施給眾生,這樣的功德正好可以拿來供養諸佛、供養眾賢聖,這就叫作法供養。

所以,要「像這樣吃的人非有煩惱,非離煩惱」。因為如來藏從來不起煩惱;那為什麼又不離煩惱呢?因為這個飲食如果太好吃了,你就會想萬一明天又托缽不到這麼好的飲食,這樣子就是一種煩惱了。但如果今天飲食很粗略,真的不好吃,那也就是煩惱了。有煩惱時,如來藏卻又沒有煩惱,所以這樣吃的人非有煩惱,非離煩惱。

而「非入定意,非起定意。」也就是說,這樣吃的時候,既不離決定心,但是又沒有決定心,因為當你證得如來藏以後,正在受用人家所布施的飲食時,並不需要進入定中來吃;因為如來藏從來不入定,入定是意識心的事。而且你正在飲食的時候,如來藏也沒有一個決定性,祂不會確定自己正在飲食或者不在飲食,所以沒有生起決定之意。但是意識心卻會堅決地認定:吃飯的是我,如來藏沒有吃,這個決定性是絕對不會改變的。這樣子來吃飯,既不住於世間,也不住於涅槃。

所以,布施飲食給你的人,沒有大福,也沒有小福。這是因為不論大褔或小褔,都是妄心得,都是五陰得;然而五陰是生滅法,得了也是無常,也是會壞滅,誰能得褔呢?沒有人可以真實得。所以從實際理地來看褔德,如來藏從來不受;往世你布施作了很多功德,護持正法也很努力,所以這一世你具有家財萬貫,但是如來藏把你往世的褔德種子帶到這一世來,祂都沒有享受到,都是給你的五陰享受。那你說,祂能有什麼大褔德,有什麼小褔德呢?一點兒都沒有啊!所以真的是無大福、無小褔。

這樣子布施以後,布施的眾生並沒有得到利益,也沒有損害;因為他布施給你,他的如來藏不可能得到利益,也不會損害啊!所以真的「不為益,也不為損」。所以,維摩詰菩薩才說:「如果你大迦葉真的能夠作到這樣親證、確實理解,你就是真的進入佛道了,這才不是依聲聞法的人。」接著 維摩詰菩薩又對他說;「迦葉啊!你如果能夠這樣吃你的食物,才算是『不空食人之施』。」所以這樣來飲食,對布施者才是確實有利益,才是沒有白白吃掉人家布施的食物。

最後迦葉尊者向 佛稟白:【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即於一切菩薩深起敬心。復作是念:『斯有家名,辯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誰聞此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從是來,不復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詣彼問疾。】(《維摩詰所說經》卷1)維摩詰居士開示以後,大迦葉尊者聽不懂,所以他這樣向 世尊稟白:「世尊啊!我聽他講完這些話後,真的是從來沒有聽過的法,所以我那時就對一切菩薩,深心之中生起了恭敬心。然後我又想:『像維摩詰居士這樣的人,雖然有在家之名,可是他的辯才,他的智慧,竟然能夠如此,有什麼人聽到他這樣說法以後,能夠不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呢?』所以我從那一次聽到他說法以後,就不再勸人用聲聞跟辟支佛的法門來修行了!我的智慧距離他實在太遙遠了,所以說我真的不堪任去見維摩詰居士問疾,世尊,您還是請別人吧!」

從迦葉尊者向 世尊稟白的話當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瞭解到,大迦葉尊者以二乘極果大阿羅漢的身分,深刻地體驗到大乘菩薩 維摩詰居士的深利智慧是不可思議的,不是自己所能了知的;因此,不僅對修行大乘的菩薩們生起了非常至心的恭敬景仰之外,後來大迦葉尊者也迴心大乘,並且不以二乘法來度眾生了!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