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貼  一切有漏法,無量無邊因;一切無漏法,無量無邊因。.jpg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8/1963-a08_020

第20集

大悲為菩提生因

正源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前一集,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節目中,我們解說了生因與了因的內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就是生因與了因之間,有著時間先後次序的關係,或有著說法者與聞法者之間的相對待的關係。所以生因與了因顯示了一個事實就是:果還沒有出現。那一定是之前先有因,才會有後來的果出現;但是前面的因,一定有能造因與所造因,所造因的部分就是了因,能造因的部分就是生因。

佛道的修學過程中,有生因也有了因;同樣地,在世間法的善業以及世間法的惡業上面造作,也會有生因與了因;在清淨業上面修習,一定也會有生因與了因。而且《優婆塞戒經》中,佛陀開示:「一切有漏法,無量無邊因;一切無漏法,無量無邊因。」(《優婆塞戒經》卷1)就是會令眾生繼續受生於三界世間的善法、惡法乃至清淨法,這個是有漏法;而無漏法則是能令眾生出離三界生死的出世間法。不論有漏法或無漏法,都有無量無邊的因。從每一個結果來看,都有無量無邊的生因與了因;而每一個了因之前,又會有許許多多的生因;並不是單一的因所能成就的。而這些無量無邊的因,得要究竟佛地時才能完全了知,等覺菩薩都還有不知道的因果。因此經中,常常看見等覺菩薩問佛:這件事情是什麼因緣來成就的?為什麼會有這個因?就是在問生因與了因。

那麼善生菩薩要向 佛陀請問:「佛說的最初發菩提心的因,是生因還是了因?」那當然是很正常的,而且這對我們學佛人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在《大方便佛報恩經》卷2中,有佛語聖教這樣開示:「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其事非一:或因慈心,或因恚心;或因施心,或因慳心;或因歡喜,或因煩惱;或因恩愛別離,或因怨憎和合;或因親近善知識,或因惡友;或因見佛,或因聞法。是故當知,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各各不同。」(《大方便佛報恩經》卷2)所以一切眾生發菩提心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時,有時這個發心是生因、有時是了因。生因是說不以別人為因,純粹從自己的一個觀念、一個意志、一個想法而發起菩提心,這種發菩提心是屬於成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生因。如果是因為先有別人告訴他發菩提心的利益,像:發菩提心後有能獲得世俗法上福德的利益,乃至將來可以成就究竟佛道的利益;或者以前自己雖曾接觸過佛法,也想過學佛上的一些疑問,然而還是沒有發心,是這次聽人再說起佛法中種種利益,他聽了以後才來發菩提心;這二種發心,都已經是了因而不是生因。因為別人為他說明發菩提心的利益這件事,就已經是生因,他聽了以後,接受了才來發菩提心;前面的生因是別人說,他來發心,這是了前面的生因,所以是了因。所以發菩提心的人有種種不同,有生因來發菩提心,也有人是了因來發菩提心,也有是生因和了因具足而發菩提心的。就是自己思惟之後,有了發菩提心的意願,但尚未發起,別人又為他增加了一些道理,讓他有更多的理由來發起菩提心,那他這個發心就具足了生因和了因。

在《優婆塞戒經》中,釋迦牟尼佛又特別交代善生菩薩說:「汝今當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發心,是故悲心為生因也。」(《優婆塞戒經》卷1)就是說,發菩提心的生因是大悲心,因為由自己的原因而去發菩提心,不是由別人來對我們說了以後才發菩提心的。大部分是因為大悲心,就是想要解除自己的痛苦,也想要解除眾生的痛苦,所以他是自己發起的,這是生因;由於不是別人來教導以後才發起的,所以不屬於了因。因此,凡是因為大悲心來發菩提心的,都是屬於生因。而且如果是別人來為他說了以後,他再來發大悲心的話,那個悲心不會很大,因為是以了因才發起的;所以那種悲心不會大,往往一遇到挫折——像被人家一恐嚇就退失了,或者被人家一籠罩、被人家一打擊就退失了;這就不是大悲心,因為都是屬於了因而發心的。依大悲心而發心的人,他是寧可喪身捨命,也要把悲心貫徹到底的,這才是由生因而自己發起的,不是等人家來告訴您之後才發起的了因;如果是了因而發起救護眾生的悲心的話,當遇到別人打擊的時候就會退縮,沒有辦法把悲心貫徹到底。所以生因和了因之間是有差別的。

說到「發菩提心的生因是大悲心」,我們不妨進一步來探究探究,學佛人通常自稱佛弟子,並且以成就佛道——就是成佛為最終目標,因此在最初發心歸依時,都會發四宏誓願,要「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從最初發心,就立下了要救度無邊眾生、斷除無盡煩惱、修學無量法門,最後達到成就無上佛道,成就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佛的無上正等正覺的目標,所以發心就稱為發菩提心。

然而在尚無佛之世,也就是連最早的本初佛——威音王佛都還沒有成佛之前,當時的人都還不知有佛,當然也就不知有佛道可以成就,更不知有成就佛道的法門可以修學。這時候的人,像 威音王佛是如何發心的呢?所謂:修行之要最重發心,發心方有趣向,趣向方達道果。所以我們在 釋迦牟尼佛教導下的佛弟子,對我們來講,知道成佛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以上,歷經了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以及等覺、妙覺這五十二階位的修學。既然學佛是有階位次第的,那必定會有一個起始的時刻;縱使因為因緣不具,而不能參與三歸依發菩提心的儀式,以藉由有作戒來成就無作的三歸戒,也必定會有一個實質上從內心接受,而直接成就無作戒的最開始向道的時點。那麼由這裡就可以比量推知,威音王佛成佛之前,想要求證無上正真之道的修行人,包括 威音王佛在內,縱使尚不知有佛道可成,更對於成就佛道該修學的法門渾然不知,然而縱使還在完全摸索的階段當中,也必定都會有一個最初發心的起始點。這時既然尚不知有佛道可成,就不會是以「成就無上佛道」為發心的最終目標,那會是怎麼樣的發心呢?當然不會只是為了斷除自己無盡的煩惱痛苦而發心,因為這樣發心是狹小的,最多發心求聲聞菩提或緣覺菩提,不會想要求證佛的無上菩提;除非後來迴小向大,否則這種發心是永遠不可能成佛的。所以在尚無佛之世,最初發心想要求證無上正真之道,肯定是為了想要救度無量無邊眾生脫離種種的苦難而發心,這個發心很明顯就是出於大悲。

我們可以再來看看 釋迦牟尼佛的最初發心,不知道電視機前面的觀眾們是否還記得,我們在「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第13集節目中,曾經舉了《大方便佛報恩經》中,釋迦牟尼佛自己述說祂在因地時發菩提心的情況。就是祂在無量劫以前的過去生,因為造作罪業而墮到火車地獄中,受極重的苦報;看見同伴及其他所有火車地獄眾生,受著極重大痛苦的情形,自己也感受著大苦惱,心中就生起了想要幫助他們免除這種重大的痛苦,給予他們安樂的安隱心,然後就生起了慈悲心,自己就在心中發起了「救度一切眾生出離三惡道乃至三界生死苦,求證無上正真之道的菩提心。」進而就為在火車地獄乃至其他大地獄中受苦的罪人,向獄卒求情,然而卻遭獄卒嚴懲而喪命。但經典中 釋迦牟尼佛卻是強調說:「我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即脫火車地獄之罪。」是說 世尊當時就是因為發起了佛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心的緣故,所以才能立即脫免了火車地獄極重的罪報。可見 釋迦牟尼佛的最初發菩提心,完全是自己身歷其境,感受到地獄眾生所受的極重大苦痛,心生哀憫,而起了想要救拔他們脫離的大慈悲心。因為這大悲心不是由別人教導之後才發起的,純粹是自己觀察思惟而生起的,並且也不是以求證最終的佛菩提道——佛菩提果而來發起的;那麼以這樣的發心,當然不是了因而是生因。既然生因,那就如同我們在前一集當中曾經講過說:生因就好像種子一樣,有能生芽結果的作用,它不像了因,只能夠像燈一樣照著物品,讓結果更加顯著明了而已。

釋迦牟尼佛就由於大悲心這個生因,而發菩提心的緣故,所以經中說:「疾得成佛」,非常快速就成就究竟佛道。因為一切都是為了救度眾生,視眾生猶如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子女,不敢起瞋、也不忍起瞋。像《金剛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往昔無量劫前,曾於五百世中,依深般若而修習真正的忍辱行,所以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心中無瞋也無恨。因為祂在因地能夠這樣持戒修忍辱行,這樣當忍辱仙人而被節節支解的時候,都不起瞋恨,才能夠快速滿足三賢位的持戒行;只有像祂這樣一切為眾生而精進求道,才能夠超越別人而提前成佛,否則是沒有辦法超越時劫來成佛的。而且自己心中生起了這種一切都為救度眾生的大悲心,也一定不敢輕視眾生,對眾生不敢生憍慢心。

所以《法華經》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無量數劫前的前身——常不輕菩薩,當他遇到佛門四眾時就會禮拜,然後高聲的讚歎:「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妙法蓮華經》卷6)當時,若是增上慢的佛門四眾,遇到常不輕菩薩這樣頂禮讚歎的時候,他們會誹謗辱罵常不輕菩薩,乃至拿木棍來毆打,撿瓦石來丟擲常不輕菩薩;但是常不輕菩薩遭受這樣的屈辱,卻從來不起瞋,只是避開走遠,仍然高聲對他們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經中提到,當時誹謗打罵常不輕菩薩的佛門四眾,之後受報兩百億劫,都無法遇到佛、法、僧三寶;然後還有千劫的時間,在阿鼻地獄中受苦;終於到了無量劫後 釋迦牟尼佛時代,才來到佛座下聽聞《法華經》,還是被常不輕菩薩——就是後來的 釋迦牟尼佛所度了。

釋迦世尊就是以大悲為生因發菩提心,然後以大悲心修忍辱,才能夠疾得成佛。因為攝受眾生就是攝受佛土,快速地攝受眾生,就是快速地累積自己的佛國淨土。而要攝受眾生就必須慈悲眾生,與眾生結善法緣,不瞋恚、不慳吝、不憍慢,救度眾生永無止境。那就應該從根本上修悲心,而以悲心為生因來發起菩提心,懂得生因之後,再來使了因成就。

那《優婆塞戒經》中 釋迦世尊就應善生菩薩的請問,開示了三十幾種生起悲心的因緣。這大致上可以歸納為《華嚴經》世尊開示:菩薩生起大悲的十種因緣。在《華嚴經》卷53中,世尊說:「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十種觀眾生而起大悲。何等為十?所謂:觀察眾生無依無怙而起大悲;觀察眾生性不調順而起大悲;觀察眾生貧無善根而起大悲;觀察眾生長夜睡眠而起大悲;觀察眾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觀察眾生欲縛所縛而起大悲;觀察眾生沒生死海而起大悲;觀察眾生長嬰疾苦而起大悲;觀察眾生無善法欲而起大悲;觀察眾生失諸佛法而起大悲。是為十。菩薩恆以此心觀察眾生。」(《大方廣佛華嚴經》卷53)這十種菩薩生起大悲心的因緣:第一,是看到眾生的五陰身心,其實是虛幻不實不可依靠,但眾生卻執著不捨,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二,是看到眾生不知道修正自己造作善惡的業力和習性,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三,是看到眾生沒有深不可拔的堅固善心,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四,是看到眾生在漫漫的無明長夜中昏睡不知醒悟,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五,是看到眾生不斷地造作種種讓自己淪墮的不善法,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六,是看到眾生被財色名食睡,及色聲香味觸五欲境界所繫縛,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七,是看到眾生一直都沉沒在三界六道的生死大海之中不能出離,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八,是看到眾生長期罹患種種身心的疾病和痛苦,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九,是看到眾生沒有渴求真實善法的善法欲,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十,是看到眾生迷失了讓自己也能幫助眾生真正解脫的佛菩提道了義究竟正法,因而生起了大悲心。菩薩永遠都是以這十種悲心來觀察眾生、救度眾生永無窮盡。

在這一集節目中我們說明了:大悲心是佛菩提的生因。下一集開始將由白正偉老師繼續為大家解說。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