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貼 解脫是背捨什麼?110 .jpg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306-a19_042

由 正偉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我們正覺教團所錄製的「三乘菩提系列」節目,在這一系列節目的標題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我們要來講解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他所翻譯的《維摩詰所說經》,這個經當中的經文內容透過我們的節目來講解,可以讓大家更為深入地瞭解佛經當中很勝妙的智慧知見。在這個節目說明之前,我們建議各位菩薩在觀看我們的節目的同時,可以一併參考由平實導師所著作的一部論著,就是《維摩詰經講記》,各位菩薩一起配合這部論著,一起來瞭解這部經當中勝妙的法義,我們認為這樣可以同步來學習,會對於各位菩薩在佛法正知見的熏習以及吸收上面,會有更為深入的認識以及體會。

平實導師的《維摩詰經講記》這一套書,是由正智出版社所印行的,整套書總共是有六冊,勸請各位觀眾菩薩可以在各大書局或者是網路書局,來請購這一套書,來一起閱讀配合節目,這樣配合我們節目課程的進度來學習,我們認為這樣對於你,邁向實證佛法的內涵而建立完整的正知見,將會有非常大的幫助。好了,前提說完,我們前面的課程,我們已經說明了一大部分,我們今天將會繼續說明,維摩詰菩薩對於光嚴童子,他所開示的內容其他部分的法義內涵,我們看 維摩詰菩薩繼續對光嚴童子說:【喜是道場,悅樂法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喜」是四無量心當中的第三個,慈、悲、喜、捨的喜是第三個,而菩薩有喜,二乘人卻是無喜,因為二乘聖人他是灰身泯智的,他捨報以後是要把自己滅除,他的十八界統統滅除了,色身、覺知心統統已經不在了,但是菩薩並不是這樣作,菩薩自始至終都是法喜不斷,因為菩薩所證的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不斷思惑就已經證涅槃了;這個涅槃是不可思議,二乘聖人他是無法想像的,因為他們一定要把思惑斷盡了以後,才能夠入無餘涅槃,但是大乘菩薩的法卻是不一樣,一切的菩薩們證悟明心以後,打破了無始無明,進而他同時斷除見惑三縛結,但是他的思惑卻留著不斷,而這樣留惑潤生,留惑以潤未來生,菩薩這樣思惑不斷盡,卻已經可以取證涅槃,不必捨報就可以住於涅槃當中,所以這一個涅槃的解脫是二乘聖人他所無法想像的,所以才叫作不可思議的解脫。

上面說「喜是道場」,菩薩悅樂於眾法,這是從事相上來說,如果我們要從理上來說,真正的喜心還是如來藏,因為上面所說法上的喜,那是意識心相應的——這個喜卻是無常的,終究有中斷的時候,特別是在意生身發起之前,那一定每一世都會有中斷,既然意識一定會有中斷,意識所相應的喜就不是究竟的喜,所以究竟的喜還是第八識如來藏。我們又譬如說,六根、六塵以及六識也都是法,這些法都是由如來藏所持,並且不斷地流注出諸法的種子,讓菩薩可以一世又一世,以這個作為道器而修證佛道,如來藏無始劫以來都是悅樂這些法的;不但如此,祂對於惡道眾生來講,當他們以前在人間造惡業的時候,那些惡業種子也是法,如來藏照樣悅樂而收存著,不會因為是惡業種子祂就厭惡,所以對這些法種祂也是一樣的悅樂,乃至三界六道不斷輪迴的一切諸法,如來藏祂都悅樂而不斷地流注出來;造善業生於欲界天,修定業生於色界、無色界天,祂照樣流注出這些境界法的種子讓眾生受用,祂隨著眾生往世的業緣,而成就一切境界、一切境界中的諸法,祂不斷地配合流注著,從來不曾起過厭惡之心,這才是真正的喜心,所以說「喜是道場,悅樂於法故」。這是從理上來講,如果再回到事相上來講,菩薩悅樂於一切諸法,無所厭惡,這樣子來修行,以這個喜心不斷地精進求證一切諸法,了知一切諸法的種子的功能差別,這就是悅樂於法,有這個喜心當然祂就是道場,祂可以使菩薩成就究竟的佛道。

好!我們這個部分說完了,我們再繼續看 維摩詰菩薩繼續對光嚴童子的開示,維摩詰菩薩說:【 捨是道場,憎愛斷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捨」是有不同的定義,是因為層次的差別而有這些不同的定義,我們先從事相上面來說,例如捨心,在四無量心當中的第四個,慈、悲、喜、捨的捨,能捨一切,包括生命、內財、外財,全部都可以作布施,於四無量心的觀行當中,觀想捨盡一切都給予眾生,到了第四禪,四禪又叫作捨、念清淨定;他捨的念並不知道這個念是什麼意思,那個念是很微細的,那個念出現的時候,你會覺得心動一下,但到底是什麼內容不知道,心動了一下,接著氣脈就動了,然後心臟就跟著動了,呼吸隨後就出現了,又回到三禪當中,所以那個念是很微細的,這種念能捨才能安住在第四禪中,這就表示他的正念是很清淨的、是極微細而不動的,所以是念清淨。而這也是捨,捨了許多微細的煩惱,才能使意念清淨而不動心,這樣息、脈才能停住,合稱為捨、念清淨定;能捨這種念來修捨無量心才能修得成功,所以捨無量心要在第四禪中修,在進入第四禪的等持位中來作觀行,就很容易成就了。可是修證捨無量心的時候,一切憎、一切愛全部俱斷,於一切眾生無所貪愛、也無所憎惡;能夠這樣修才能漸次成就佛道,所以捨是道場,因為捨心成就的時候,一切憎、愛俱斷,但這也只是事相上來說。真正的捨心還是如來藏,這是從理上來說,不論你怎麼咒罵如來藏,他身中的如來藏照樣是捨無量心,斷諸憎、愛,對他絕對不會有一絲一毫的厭惡,這就是理上來說的捨,所以真正的捨心還是如來藏,祂才是真正的道場。

慈、悲、喜、捨我們講完了,接下來講後面 維摩詰菩薩的開示,維摩詰菩薩繼續對光嚴童子說:【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神通為什麼是道場呢?因為這六通具足,可以使人漸次邁向佛道,外道有五神通,二乘聖人有第六通,這個第六通是不同於外道的五通,這叫作漏盡通;很多人誤會漏盡通,其實佛法裡面提到的漏盡通,是說諸漏永盡,諸漏是什麼漏呢?就是「煩惱漏」,換句話說,修學佛法如果不能斷我見煩惱、我執煩惱,那二乘解脫的漏盡通,他就不可能成功的,他所修的佛法永遠都會次第漏失,不能成就解脫道。而在大乘法中除了這兩個部分之外,還要再加上一個法,就是無始無明的上煩惱也要斷除,斷除這些上煩惱,是證悟以後的七住菩薩,七住以上的菩薩才能夠做到這一個部分,入地的菩薩,在他入地以後還要再加上一樣,那就是要把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也要一併次第斷除,所以佛法中的漏盡有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講二乘法中的漏盡,只要斷除了見惑與思惑就夠了,這樣解脫的功德就不會再漏失了,而第二個部分是說,最後到了諸佛的漏盡,內容就是除了斷見惑、思惑以外,還要斷盡無始無明的上煩惱、以及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這樣才是諸佛的漏盡,如果再加上五神通就具足六通了,所以諸佛必定要成就六通的,如果沒有這六通就不算成佛,但是這六通卻不同於二乘無學的六通,所以二乘無學是無法跟諸佛的六通相提並論的。

既然要這六通具足才能算成佛,當然神通也是道場,這個部分是從事相的,事修部分的次第上來說,如果要從理上來說,神通是道場有兩個部分:第一個事相上的六通,是從如來藏種子流注出來才能獲得,如果不是如來藏有這些種子,那你連一通也都不能成就,因為五神通是有境界法,都是從如來藏當中所出生的;至於第六的漏盡通更是如來藏的境界,二乘聖人入了無餘涅槃以後不是斷滅,而是涅槃當中有一個本際,這個本際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所以成就漏盡通的時候也是要靠如來藏,沒有如來藏就不可能有漏盡通,所以從事上來說,六通真的是道場,而六種神通的根源也都還是歸源於如來藏,而這六通如果不成就,也不能成為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也不能成就究竟的佛道,因為究竟的佛道是函蓋三明六通大阿羅漢所證的六通。

如果要從另外一個層次來看六通的話,又是誰有六通呢?有的時候禪師會講:只要開悟了就有六通;而禪師所講的這個六通,大家可別誤會了,以為是六種神通,這是禪師在理上來說六通,一般來說禪師講的六通是什麼呢?禪師是說看見如來藏在六根上面互通,這是禪門的六通;而還有另外一種禪門的六通,是說理上的六通,這叫作見性,也就是眼見佛性。在你眼見佛性的時候,佛性遍通於六根,這又是另外一種六通,這個六通還是從如來藏顯示出來的,明心是看到如來藏的一種面目而已,可是見性,又可以看到如來藏的另一種面目,這也是六通,是遍於六根中通流的;並且這個六通,一樣不是在無餘涅槃當中看見,所以這個六通還真是奇妙,這個六通,不論事相上的六通或者理上的六通,沒有一個不是如來藏所生、所顯的,因此這個六通是道場,因為諸法都要根源於這個如來藏。

好!我們再繼續看 維摩詰菩薩其他的開示,維摩詰菩薩對光嚴童子說:【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解脫是背捨什麼?背捨兩個法:一個是煩惱障的現行、以及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第二個是無始無明上煩惱隨眠的背捨,背捨於這些法,所以諸佛成就佛地的四種涅槃──這也是解脫;而這樣的解脫才是真正的道場,因為能背捨一切煩惱法。可是如果我們要從理上來說呢?三乘法中種種的不同層次的背捨,沒有一個不是從如來藏來,如果沒有如來藏的話,那一一的背捨全部都不能成就,因此這個解脫是道場,依舊還是以如來藏為道場,因為修學佛道,無非就是轉依如來藏的背捨之性;如來藏於一切煩惱的現行都能夠背捨,證悟的菩薩轉依於祂的真如法性,這樣才能成就真正的背捨,能夠這樣背捨,所證的解脫當然是究竟的道場了,所以說「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

好!我們再繼續看 維摩詰菩薩其他的開示,維摩詰菩薩繼續對光嚴童子說:【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菩薩有菩薩的方便、二乘聖人有二乘聖人的方便。二乘聖人或者二乘四果的聖人,他有得到盡智,但是有些得了盡智、不得無生智,譬如就像周利槃特伽尊者一樣,這一種阿羅漢他有漏已盡,而他的無明漏未盡,所以在說法上面,他們是稍微有一點點愚癡的,無法為他人詳細地解說;這個原因在於他的無明漏還沒有斷盡,他的解脫知見是不圓滿的,當然無法為人說法,這表示他沒有得到無生智,他在二乘解脫道的十智當中只有得到九智,最後第十智是無生智,他並沒有得到具足,所以他無法為別人解說解脫之道,因此他在解脫道上面沒有方便善巧,不能為人宣說,只能自己實證。如果他是有方便的話,那就表示他具足了解脫知見,所以他能夠去教化眾生,這樣的方便就是二乘法中的道場,可是大乘法中方便函蓋的面更為廣泛,除了在法上面要修集方便善巧之外,他還要在解脫道上以及佛菩提道上面,全部也都要有方便善巧,所以地上菩薩都能夠為人方便說法,乃至幫人證悟的事相上面;他有種種的方便來利益眾生,這不是一般禪宗祖師能夠所擁有的方便善巧,大多數的禪宗真悟祖師沒有什麼方便善巧,所以很多的祖師,他一生當中也只有一個公案而已。但是地上菩薩,卻有種種無量無邊的方便善巧,能夠利樂有情;有這些的方便善巧,就能夠教化不同根器的無量種的眾生,所以「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這是在事相上來講。如果我們要從理上來說說看,如何是這個道理呢?菩薩有這些方便善巧來教化眾生,還是根源於他的如來藏,因為他證悟而轉依於如來藏,菩薩是這樣來教化眾生,如來藏卻是來教化菩薩;一切證悟的菩薩,他現前觀察而知道他所學的一切法,全部都是從如來藏而來,諸佛的一切種智,也還是從祂的第八無垢識的體性上面去學習而來的,所以諸佛都要以第八無垢識這個法作為他的老師,才能夠這樣三大無量數劫修集而成佛。因為一切種智是如來藏所流注出來的,諸佛就是在一切種智上面去具足修證,所以使他們能夠成就佛道,因此諸佛也是由如來藏教化而成佛的,祂能教化眾生乃至教化菩薩成就佛道,所以如來藏祂最有方便,祂有許多的方便是眾生所不會的、所不知的,眾生再怎麼學都不會,一直要到了成佛的時候才能夠具足地領會,而菩薩們則是因為證悟了如來藏而轉依如來藏,才能夠一世一世次第修行而成就佛道。

前面講的如來藏教化眾生成佛,而第二個部分講的是說:菩薩要轉依如來藏才能成佛;如來藏一直用祂的真如法性,在三大無量數劫當中,這樣不停地教化眾生來成就佛道。那就是如來藏祂的方便,單用一個真如法性來教化你,讓你轉依祂,轉依祂以後,再從另一方面用一切種子讓你去了知,而可以次第成就佛道,所以如來藏祂最有方便,一切的方便,全部都要歸結於第八識如來藏,因此說最方便的才是道場,才是真道場,如來藏能教化眾生的緣故,無論是什麼樣的眾生都可以教化。

好,我們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只能講到這裡,而這一部經文當中還有很多部分的開示,是還沒有辦法說明完成,其中內容是非常地精彩的法義內涵。我們在下一節課,將由另外一位老師來為大家說明這個大乘菩薩的不可思議解脫,希望大家繼續來收看我們的節目,而能夠瞭解這殊勝的法義。

祝大家道業成就,早成佛道。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