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貼 法王.jpg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180-a19_011

第011集

禮讚如來功德

 正齡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節目。

今天要看的這段經文内容,是從平實導師《維摩詰經講記》第一輯第165頁開始,由於經文很長,我們不唸,直接從内文看起。這段經文主要在敘述:有一個時候,釋迦如來在毘耶離城,弟子四眾及天人雲集;長者子寶積菩薩與五百位經常在一起論法的同學,也來到 佛陀所在處所,由於能見到應身佛是很難得的因緣,寶積與五百位長者子非常恭敬地頂禮佛足、瞻仰 世尊,以他們各人手中的七寶蓋來供養 佛陀,佛以祂的神力讓這501個寶蓋合成一個非常大的寶蓋,可以遮覆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位報身佛所化的世界,相當於一個銀河系那麼大;有緣值遇應身佛,除了瞻仰 佛陀、作種種供養外,同時也要記得讚歎如來的種種功德,今天要看的經文就是寶積菩薩讚歎釋迦如來的内容:從「今奉世尊此微蓋,於中現我三千界」開始,前面說寶積與五百位長者子,各以手中寶蓋供養如來,因此寶積也將這個情況以偈讚誦出來;在這同時,釋迦如來也顯示了諸佛的威神力,將他們供養的501個小傘蓋合成一個大寶蓋,可以遍覆一個娑婆世界,一個銀河系那麼大;在 佛所顯示的這個三千大千世界裡,可以看到諸天、龍、神等的宮殿,也有欲界天的音樂神及夜叉等等,這個世界裡所有的景物都因為 佛的十力而顯現出來,在場所有看到的人都讚歎 佛陀的威神之力,寶積因此就讚歎並稽首三界至尊。

在這裡要提出兩點提醒各位菩薩注意:第一點、由經文我們可以知道,釋迦佛陀所顯現的這個三個千的娑婆世界裡面,除了人類之外,還有天、龍等的有情──就是所謂的天龍八部,這些眾生也會常常來聽應身佛說法,也就是說,世間不是只有我們眼睛看得到的人類、以及畜生道有情,還有天人與阿修羅,甚至三惡道中另兩道有情──也就是餓鬼道與地獄道有情,都是屬於欲界世間的有情;而除了欲界外,還有色界及無色界,這樣才是完整的三界世間;如同在經典裡說的:【有三界。云何三?謂欲界、色界、無色界。】(《雜阿含經》卷17)所以說三界世間,並不是人為施設出來的名詞,是真實有這三個不同層次的世間境界存在,只是我們目前還沒有禪定證量,所以無法到達色界及無色界的境界,而我們也沒有天眼通,因此不知道餓鬼道與地獄道有情的境界相。

第二點、天人除了欲界六天的天眾外,色界與無色界眾生也屬於天的範圍,因此諸佛十號中,都有一個「天人師」的名號,諸佛世尊是三界中最尊勝的,無所不知而可以成為三界所有眾生的導師,所以稱為「天人師」;由於諸佛十號都有不同的功德,只要具有正知見的眾生,見到 佛陀都會油然生起崇仰的心而恭敬地瞻仰、禮拜,由衷地讚歎 佛的功德;因此寶積菩薩讚歎 佛是眾生所歸命的大聖、法王。因為 佛是四聖法道中最尊上的,所以說 佛是大聖;而法王的意思是說,佛於一切法得自在;所謂得自在是說:諸佛對三界世間一切法、一切境界相,如何形成的、如何存在、如何壞滅等等,都能完全了知,無一不知,所以稱為法王。

我們來看平實導師在《法華經講義》中如此說:【法王不是那麼容易當的,能夠王於三界,對三界一切諸法無所不知,才能稱為法王;三界一切境界,以十法界來看,上自諸佛、諸菩薩的境界,中及諸辟支佛、諸阿羅漢,下至於無色界、色界,與欲界天眾、人間境界,甚至三惡道的境界,都無所不知,才是三界至尊,才能稱為法王;因此法王的智慧力,不是我們所能揣測而知的,法王是要對三界世間的「四聖法道」以及「六凡業道」有情的境界都能具足了知,無一遺漏或不知,才可以稱為法王。】

我們應當知道,法王不是任何人就可以隨便被稱呼或是自封的,如果有人自稱法王,或被別人稱為法王,那麼就需要看看他有沒有這個實質,他的智慧夠不夠,是不是對於一切法都了知、都自在。寶積菩薩讚歎、稽首釋迦如來,為眾所歸止的大聖法王之外,還讚歎如來四個不共法,也就是 佛以一種音聲演說法義,眾生會覺得 佛是在為自己演說這個法義,還會因為眾生各自的根性,而有不同程度的理解與信受,以及加以履行所得到的利益與受用;當然 佛出世間說法,對於不同心性的眾生也會有不同的影響。聲聞心性的人,聽到五陰苦、空、無常、無我,如果能確實思惟其中的道理,並加以觀察而能夠確認不移,那麼這位聽法者,就可以獲得聲聞法的果證;但是如果有人,聽了五陰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後,不但沒有深入思惟其中的道理,更沒有依著去觀察這些法的涵義、也不實修,那麼就不可能證得二乘解脫道的功德與受用,而有一些人則會因為不知五陰生滅無常,執著「五陰」、「十二處」、「十八界」這些法是真實有的、是一直存在的法,對於 佛所說的解脫道法義,就會產生恐怖畏懼的心,這是因為他們不相信也不願意接受「五陰十八界等等法是生滅會變異的法」,又害怕如果將這些每天在運作能夠吃喝玩樂的法都滅掉了,就沒有一個自己存在了,因此而有怖畏心產生。

其實 佛在阿含時期講解解脫道法時,除了告訴大眾,五陰十八界這些法都虛妄不實之外,也隱覆密意地說了還有一個「本際法」是一直存在的;這個本際法與五陰十八界諸法,是同時存在,非我、不異我、不相在,這個「我」指的就是與五陰不即不離,同在一處受熏的「本際法」。只是一般眾生都不能如實瞭解 佛所說法的涵義,又信受了錯誤的教導,以致於對聽到解脫道法-說五陰十八界諸法是生滅無常、會變異,要解脫三界生死必須將這些法滅掉-就心生怖畏。針對這種情況,佛陀在《雜阿含經》卷2,教導弟子們要如何觀行,佛陀如是開示:我們應該去觀察所有的色法,不論是過去色、未來色或現在色,内色、外色、粗色、細色,好的色、醜陋的色,還有久遠前的色或近世的色;這些色法都不是真我、也不異於真我,與真我不相在;同時也像這樣,來觀察受、想、行、識四陰,都非真我、不異真我、與真我不相在。經文接著又說,還要觀察這「五受陰」非我、非我所有,而斷盡我所的貪著,多聞聖弟子能夠這樣如實觀察,接受如實觀察的結果之後,就可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知道自己不會再有未來世的出生。

因為「五陰」只是五種會遮蔽我們智慧的法的聚合,不是真實常住的法,因此不論如何好或殊勝的五陰,都不是真我;這五陰是會壞滅、不是恆存的,而也不異真我。因為五陰由真我出生,也要有真我共同和合運作,五陰才能有自性可以顯現出來;另外五陰與真我也不是混合在一起,沒有辦法分開、分辨的,所以說不相在。

這初轉法輪解脫道法義,是很明確地說明了眾生除了五陰諸法之外,還有一個真實存在的「我」與五陰同在,這個真我與五陰非一非異也不混濫;如果是聲聞種性的人,對於 佛說的解脫道法義,雖然不會有恐懼,但是對於 佛在二、三轉法輪所說的大乘法義,也會因為心趣寂滅,或者對於般若及方廣唯識深妙法,聽不懂而心有恐懼,眾生由於聽聞 佛說法,就有歡喜或恐畏,對法就會因根性不同,而有斷疑或厭離的情況顯現出來。

我們簡單說明如下:對於三轉法輪的法,不同根性的人聽了會有不同的結果顯現出來。聲聞種性者,聽聞解脫道出離三界生死之法,由於與心相契,能夠深入思惟、觀行,對五欲之法不再愛著、且能確定蘊處界諸法的生滅性與過患,而生起厭離之心,因此可以斷我見、薄貪瞋癡,進而斷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而有解脫道的智慧與解脫功德;菩薩種性的學人聽聞解脫道法,同樣也能厭離五欲,淡薄對蘊處界的貪愛執著,但由於心性的關係,不會像聲聞行者急於斷盡我執入涅槃,反倒是厭離聲聞心性、發起菩薩性。對於二、三轉法輪般若及唯識法義,聲聞種性者由於作意在出離三界,因此不樂聽聞、也聽不懂,無法成就念心所,所以沒有辦法憶念聽聞的法,而加以修習;菩薩行者因為發起菩薩性,願意無止盡地利樂眾生,並且努力修學而證悟實相法本際如來藏,為了想要更加瞭解實相法,因此樂於聽聞、熏習,精進修學般若慧學,以及唯識種智一切妙法無有厭倦,最後終能成就佛道。因此也驗證了一句話:善知識出興於世有利也有弊,利者是說能信受的人,可以因為善知識正確的開示,而獲得法益,道業可以快速增上;弊者是不願意信受的人,會因此而懷恐畏之心,而加以排斥、抵制,非但不能受益且會加以誹謗。

各位菩薩!您願意信受諸佛如來以及真正善知識的開示而受益嗎?那就要謹慎選擇善知識,不要被一時的表相所迷惑,三乘俱通的善知識才是我們應該跟隨的師父。

接著寶積菩薩又說明他向 佛稽首的原因:佛三大無數劫來精進修行,而獲得十力威德,佛對一切法、一切境界無所畏懼,以及 佛一直都住在不共法中。「十力」後面經文會說到,請繼續收看後面的節目。至於 佛有十八不共法,這十八不共法是不共凡夫,連解脫道聖者——人天應供的阿羅漢,不論是慧解脫、俱解脫,或者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都不共,甚至不共菩薩;佛地的境界不是等覺菩薩所能知,諸地菩薩也不知,二乘聖人與凡夫更是無所知。

寶積菩薩因為 佛的這些功德而稽首於世尊,佛還有哪些功德而讓寶積菩薩如此恭敬地稽首於世尊呢?因為世尊是一切世間眾生的大導師,只有 佛才有這種功德;另外只要眾生願意接受 佛的教導,都能因為 佛的開示教導,而斷除種種結使、種種繫縛而獲得解脫,當然 佛是究竟到解脫彼岸的。阿羅漢是人天應供,但是阿羅漢只斷我執的現行,並未斷除我執的習氣種子隨眠,也未破、未斷無始無明隨眠;雖然說阿羅漢入了涅槃了,但是涅槃中並沒有一位阿羅漢存在,只有阿羅漢的本際單獨存在著,而阿羅漢並不知道本際獨存的境界是什麼,因此方便說阿羅漢入涅槃,其實只是不再出生五陰十八界諸法,不再存在於三界中。反之 佛究竟到達彼岸,阿羅漢所未斷的一念無明煩惱隨眠的種子與無始無明,佛都究竟斷盡了,阿羅漢所不知不證的,佛也都親證而且具足了知,更重要的是,阿羅漢將自己的五陰十八界全部滅掉了,而說他入無餘涅槃,不再能對眾生及自己的道業有何利益,而 佛是不滅除五蘊諸法,就恆住無餘涅槃界,不必消失於三界中,又可以永無止盡地利益眾生。

最後接下來就是說,佛能夠度盡一切三界眾生的有情世間。每一個有情就是一個五陰世間,上至菩薩種性的人,中及聲聞種性者,下至三惡道有情,這些有情世間 佛都能度;相較之下,阿羅漢只能度聲聞種性以下的有情眾生,因此寶積菩薩稽首 釋迦如來。當然,如來永離生死,由於 如來已斷盡煩惱障及所知障,斷盡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因此 佛可以依十無盡願一直利樂眾生,不貪也不厭於三界中受生而利樂眾生;阿羅漢只斷煩惱障,不再有分段生死,但未斷所知障且未證本際法,又由於胎昧的關係,除了三明六通大阿羅漢之外,其他阿羅漢們怕來世再受生,會忘掉此世所證解脫果,加上悲心不夠,也不願意為眾生永留世間,因此只想自己能夠解脫三界生死,而害怕再來三界受生。對比來看,諸佛如來才是永離生死者。

同時 佛能夠知道一切眾生的來去相,如經中說,阿羅漢最多只能看到過去未來八萬大劫的事,佛就沒有這個限制,因此所有眾生的一切過去因緣,以及未來會如何,佛都可以知道。

另外 佛也善於了知一切法,因為對於 佛所具足了知的般若、唯識、一切種智,二乘聖者是不懂的,故說他們不懂、不善於諸法。同時 佛不執著世間任何法,雖有威神力可以延壽乃至一小劫,卻不會因此貪戀世間的生死,所以說 佛如清淨蓮花一般,不被三界世間所染。當然 佛善入空寂行,諸佛如來滅盡一切種子的變異性,因此不會貪著五塵境,而安住在五塵境中,更不會喜愛喧鬧吵雜的境界。最後是通達諸法相並且無所依,諸佛對一切法的相貌都已通達,無所不知而無所罣礙,諸佛所住智慧境界猶如虛空般地廣大,而且無所依,是究竟的自在解脫,因為 佛具一切種智,對如來藏無垢識的功能具足圓滿了知,因此說 佛是究竟自在解脫。

再說不論是因地的阿賴耶識,或佛地無垢識都無所依,無所依才是究竟法,否則就會像七轉識一樣,必須有所依才能出生、存在、運作,這樣就是有生滅變異的法,是虛妄不實的法。七轉識須依如來藏才能有功能、有作用,而且七轉識也無法入涅槃,無餘涅槃中沒有十八界任何一個法存在,只有如來藏獨存,不須依其他法就能夠單獨存在;但是諸佛因為四智圓明,因此佛地的七識心與無垢識,可以完全相應,這時候也是無所依的,寶積菩薩因為 佛有以上種種功德而稽首於 佛陀。寶積菩薩說完這首偈後,五百長者子都發起了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發起了菩薩性,想要瞭解應該如何修行才能證得佛果,才能於未來成就清淨佛國土,於是寶積菩薩就請 佛開示成就淨土的種種修行道理與方法。

有關淨土,我們都知道有四種淨土,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以及常寂光淨土,這四種淨土並不是分開四個地區,像一個國家中有什麼省、什麼省的,而是個人智慧所見與解脫不同,因此所能相應的境界相就不同,其實四個淨土是同在一起的。以極樂世界來說,除了常寂光淨土是阿彌陀佛所證、所住境界外,其他三個淨土,各有相應的眾生往生而安住;大概情況如下:實報莊嚴土具菩薩種性者才能往生,相當於上品三生的人所住境界──是彌陀世尊攝受有福、有慧的菩薩根性人;方便有餘土,這是二乘根性畏懼生死苦,但不會造作惡業的人所往生,是中品三根人所住;凡聖同居土,這是造作惡業但具大乘根性者所往生,如極樂世界的下品三生者,雖然造惡業,但在世時不會誹謗大乘方廣經典,也不會誹謗如來及勝義菩薩僧。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具足,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