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1109貼 生活中的佛法 布施和持戒是一切福德的基礎.jpg

      常有言:「學佛就要修福修慧。」這句話說得真好。因為如果不「福慧具修」,永遠無法成佛。也就是說,必須「福德」和「智慧」(證得一切種智)二者具足圓滿,才能成佛。所以 佛又號「兩足尊」。以「福德」來說,必須從「布施」和「持戒」做起,次第兼及「忍辱」、「精進」和「禪定」,這也就是菩薩六度的前五度,都屬於福德的範圍。所以我們應知,「布施」和「持戒」是一切福德的基礎,若人捨卻施、戒二者,而說他在修福德,無有是處。

     翻開佛教典籍,我們可以發現:佛為眾生說法時,都是先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而後次第引入佛法中。

《佛說彌勒下生經》:「是時,魔王將欲界無數天人至彌勒佛所,恭敬禮拜。彌勒聖尊與諸天人漸漸說法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妙。爾時,彌勒見諸人民已發心歡喜,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盡與諸天人廣分別其義。」又如

《長阿含經》卷20:佛告比丘:「我時為彼地神次第說法,除其惡見,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敷演開示,清淨梵行。我時知其心淨,柔軟歡喜,無有陰蓋,易可開化,如諸佛常法,說苦聖諦、苦集諦、苦滅諦、苦出要諦,演布開示。」

 

可見學佛的人必須先信受布施和持戒的因果,並且身體力行,等心地清淨、柔軟了,才能進學「苦、集、滅、道」四聖諦等聖法以及成佛之道。以下我們先援引《賢愚經》卷第五〈重姓品第二十八〉記載的一則故事,翻成白話如下:

 

    有一段時間, 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法度眾。那時國中有一位大富長者,財寶無量,生活資具應有盡有,唯獨缺少一個子嗣來傳宗接代;每思及此,心中悒悒不樂而遲疑不決,最後決定向神明禱祀,希望能生個兒子。由於他精誠、殷勤地祈求,長者夫人果真懷孕了,十月滿足之後,生了一個男兒,容貌端正,世所希有。一天,正值當地宴飲聚會的日子,父母宗親長輩們,相約集合到大江邊,飲酒自娛。父母親抱持著這個孩子,也來到了聚會的所在。由於父親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提議順著每一個座位輪流抓著孩子跳舞;父親舞過了,換母親擔任舞者,像這樣經歷每一個座位,每個人都把孩子騰空舉得高高的,如此歡樂自娛。這時來到了河邊,由於心神散亂,一個不小心,孩子沒有抓好,竟然掉落到河水中,大家手忙腳亂拚命打撈,還是不見孩子的蹤影。這時孩子的父母親,憐愛、思念的緣故,傷心欲絕,哭得死去活來,時而昏迷、時而甦醒。但是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們的兒子由於宿世福德力所持,掉到河裡竟然沒死,隨著河水而載浮載沉。這時有一條魚把那小兒吞了,雖然處在魚腹中,小兒還是沒死。當時,在那條河下游有一座小村莊,有一戶富有人家也是沒生兒子,雖然用盡了所有方法求索,依然不能如願,內心相當苦悶。而那戶富家,經常指派一個奴僕去捕魚販賣,然後歸於這大戶人家。那奴僕日日捕魚為業,也是因緣湊巧,那天竟然捕到了那條腹大逾常的魚,剖腹一看,居然有一小兒,面貌端正,心中一陣歡喜,於是抱回去獻給富家主人。主人仔細觀看之後,深自慶幸地說:「我家一向祈求神明,庇佑我們生個兒子,必定是精誠所感,所以上天賜予我們這個兒子。」隨即輕輕地撫摩著孩子,餵他吃奶養育他。

 

    「下村長者魚腹中得兒」這件事情很快地傳到上村父母的耳中,尋即登門造訪,想把孩子要回去,就直言:「這是我們生的兒子,因為不小心讓他掉到河裡,如今你們意外獲得,懇請你們把他還給我們。」想不到下村長者如此答覆:「我家一向祈求神明,庇佑我們生個兒子,由於精誠所感,所以上天賜予我們這個兒子。你那遺失的兒子,怎會跑到我們這兒來呢?」彼此各說各話、相爭不下,於是到國王那兒,請求決斷。於是二家,各引道理,孩子的親生父母說:「這是我們的兒子沒錯,我們是在某天某時,不小心讓孩子掉到河裡去的。」而另一位長者,也據理力爭:「是我們在河中捕魚,剖魚腹所得,他才真是我們的兒子,而非你們所生。」國王聽雙方這麼說,一時不知如何決斷才好,隨即靈機一動,為雙方詳細分析、評斷:「你們雙方各自認為,孩子是屬於自己的,如果判給任何一方,理由都會很牽強,不如你們雙方共同來撫養、照顧這個孩子,直到孩子長大時,各自分別為他娶媳婦,協助他安居立業,讓他往來兩家各有居所。而這個媳婦生的兒子,就歸屬於此家;那個媳婦生的兒子,就歸屬於彼家。」二位長者一聽,覺得頗有道理,於是隨順國王的教敕,雙方共同養育這個兒子。等到兒子長大成人,都各自為他娶媳婦,供給一切生活所需,沒有任何的短缺。也許因緣成熟了,在一個適當的時機,這個為人子的向兩邊的父母稟白說:「自從我出生以來,遭逢了一些苦難,又是墮水、又被魚吞,倖得逃過死劫而蒙救濟,令我生活稱心如意;但我內心最大的渴望是,想要出家修行,懇求我的父母們,能夠允許我的請求!」當時這兩對父母,打心裡疼愛這個兒子,不忍心拒絕他的請求,就如其所願而准許了。待家務事打理完畢,兒子就辭別雙親,逕往 佛陀的所在,頂禮佛足,向 佛表明出家的心願,佛陀馬上允許,讚嘆一聲:「善來,比丘!」頓時他的鬚髮(喻煩惱)自落,馬上成為證果的出家人,法名叫「重姓」;佛陀隨即為他說法,他隨聞入觀,頓斷煩惱的現行,窮盡生死諸苦的邊際,就在法座上,成就聲聞極果——阿羅漢。

 

    佛陀說完了這個故事,侍者阿難稟白 佛陀說:「世尊!弟子不明白,這位重姓比丘,過去世造作了什麼善行,種了什麼善根,而在今生出世不久,墮落在水中又被魚吞食,都能夠不死?」

    佛陀告訴阿難:「你注意聽!我將為大眾說明其中的因果關係。在過去久遠劫以前,有一尊佛出興於世,名號叫毘婆尸,集合大眾,為說種種妙法。那時有一位長者,來到法會中,聽聞 毘婆尸如來廣說大法,譬如布施之福、持戒之福等,聽聞之後內心歡喜,對佛語深深信受,就在佛座下受三自歸及不殺戒,又以一錢布施 毘婆尸佛。由於這樣的緣故,世世受福,財寶自在受用,從來沒有短缺之時。」佛陀又告訴阿難:「你想知道當時那一位長者是誰嗎?他就是如今的重姓比丘。由於他那時布施給 佛一錢,在往後九十一劫中,經常富有錢財,一直到了今世,還有二家父母,供給一切所需;又因為受持不殺戒的緣故,墮於大水、被魚所吞都能不死;又由於受三自歸的緣故,今世得以值遇我釋迦牟尼佛,沐浴在清淨法音之中而得以度化,證得阿羅漢果。」

 

    上舉佛典故事,情節曲折離奇,但故事背後所宣示的主題是:布施、持戒的因果不可思議。重姓比丘的前身在九十一劫之前因聽聞 毘婆尸如來演說「施論、戒論」等佛法,生起歡喜心,即受「三自歸」及不殺戒,又以一錢布施 毘婆尸佛,所得果報即如上文所述之殊勝。茲分別一一說明之。

    先說何謂「三自歸」?及此「三自歸」功德。如《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二〈三寶品第二十一〉佛開示云

「有三自歸之德。云何為三?所謂歸佛第一之德,歸法第二之德,歸僧第三之德。

 

彼云何名為歸佛之德?諸有眾生,二足、四足、眾多足者,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至尼維先天上,如來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復醍醐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此亦如是,諸有眾生,二足、四足、眾多足者,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至尼維先天上,如來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諸有眾生承事佛者,是謂承事第一之德。以獲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名為自歸法者?所謂諸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無欲、無染,滅盡、涅槃;然涅槃法於諸法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復醍醐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謂諸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無欲、無染,滅盡、涅槃;然涅槃法,於諸法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諸有眾生承事法者,是謂承事第一之德,以獲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名為自歸聖眾?所謂聖眾者,大眾大聚有形之類;眾生之中,如來眾僧於此眾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復醍醐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謂聖眾者,大眾大聚者,有形之類眾生之中,如來眾僧於此眾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是謂承事第一之德,以獲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次說彼長者「以一錢布施佛」,為何果報如是殊勝?因為布施的對象是 佛,而 佛是三界中最上第一的福田,具足無量無邊功德,故感得多劫富有錢財、受用不盡。如《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九:

「世尊!如經中說: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一闡提,得千倍報;施持戒者,百千倍報;若施外道斷煩惱者,得無量報;施四道向及以四果至辟支佛,得無量報;施不退菩薩及最後身諸大菩薩、如來世尊,所得福報無量無邊、不可稱計、不可思議。」

是故若有幸值遇應身佛,當把握此殊勝難得的因緣,禮拜、讚嘆、供養、承事,千萬別輕易錯過。

    最後說到持戒。佛教最基本的戒法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若能持此五戒,未來世即能保住人身,不下墮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此五戒可少分受、多分受,亦可滿分受。如彼長者受持「不殺戒」,即是少分受。受持不殺戒有何功德?《十善業道經》第一卷 佛開示云:

「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恒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綜上所述,學佛首須受持三皈五戒,兼及布施、持戒等無量善法,凡所造善淨業,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腳踏實地、次第進修,乃至及至福慧具足圓滿、圓成佛道究竟成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