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YPyOSiloYP6aUfOg1RF6Og

與張志成先生聊聊4 |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當護念行者!

淩塵 香伴讀書 3天前

 

0813貼 640 (2).jpg

在類似ibus App出現以前,我們都有過等公車的經驗,往往會感覺怎麼對向同號的車來了幾班了,我這邊還不來?怎麼旁邊鄰近的車都來了,就是我等的車還沒到?


 

然而這是心理上的錯覺,因為如果我們等的車很快就來了,我們不會記住更不曾具體統計,只會覺得這次挺幸運的;我們的心理習慣記取痛苦的經驗且強化它。

 

我們容易渴望得不到的東西,而輕忽已出現的幸福。這種渴望或許可以成為精進的動力,吃苦耐勞安忍目前的不滿意,從而改變我們的現狀,但也可能因為動機欲求受挫,生起憤懟不滿之心。

 

在修行的路上,發起初心,是不簡單的。看看滿坑滿谷滿街路人,有幾人已發菩提心?再想想曠古迄今,我們曾否發過菩提心?發菩提心以後呢?肯定也是跌跌撞撞:種種境界來考、或怨親債主來遮障、或見難則退、或誤入歧途、或被煩惱賊擄獲、或眷屬纏繞、或習氣性障現前、或未遇善知識,徒自摸索……種種情況不一而足。

 

菩提路有多長?每個發心菩薩過去世基礎不同,進度有別,因緣不一,福德智慧差池。所以絕大多數人還在外門修此不足為奇,奇的是終於可以進入內門,這真是無上珍寶,入門修學佛菩提道才算真正上路了,然而獲得這無上珍寶需要多少因緣?在沒有人成佛以前,第一尊佛需要經過多少漫長黑夜?當然是難以想像的無量劫的無量劫!


雖然現在有三藏十二部流傳下來,對佛弟子而言仍然是浩如煙海,每每只能望海興歎。

 

我們到處逛山訪派遍求名師,卻無擇法眼,無能力辨別檢擇,基於對三寶的恭敬與信心,也不敢質疑那些披僧衣的大和尚。

 

佛菩薩不棄不舍,終於有一天我們邁入正覺講堂之門,聞熏修學,也開啟了擇法覺支。

 

我們看懂許多以前看不懂得法,了知佛法竟然如此深細勝妙,對佛法升起讚歎與深信之心,每週二聽經陶醉在平實導師既輕鬆又精妙的演說中,法樂無窮,知道學佛下手處,知道如何用功,再也不會有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之歎。


想到那些為求出世間法和世出世間法還在逛山頭的朋友,想想那些為滿足內在的欲望或空虛還在逛大街的朋友,覺得自己無比幸運,更加珍惜這走遍”千山萬水”才找到的道場,感恩為這個道場奉獻的所有同參道友、義工菩薩!

 

以上課為例,他們在上課前一兩小時先來打理,下課後陪伴到所有學員離開,那幾乎已經是三更半夜,而這種日子幾乎全年無休,只為了讓學員能安心學習。


然而,您們出現了,在網路上要求會內外廣大的社會大眾,一篇又一篇,以自己所見所聞為是,以各種筆法參雜事實與想像,或許是求好心切,或許是別有居心,以至高無上的標準要求努力修行的團體沒有雜質,以超乎常理的方式要求導師完美無缺,甚至走回頭路以過去批判的表相佛法知見回過頭來批判平實導師。您們努力撩起一波一波的水浪,漸漸也激起一些漣漪效應了。(只看到您們猛挖牆腳拼命爆料,表面上扮演吹哨人,但看到您們已經出現從根本推翻法義,不知最終意欲何為?顯然不只是表面呈現的這樣而已。)


或許一個正法團體必須經得起檢驗,這裡來自四面八方的同修,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即使是「以法為尊」的團體也不可能無瑕,面對他人指責,誠然有則改之,無則嘉勉,畢竟我們都還在修行路上接受考驗和淬煉啊。


處在五濁惡世,面對各種生活的壓力、誘惑,加上習氣種子互相碰撞,事相上必然可以找到許多瑕疵,知道自己才在努力對治煩惱,貪瞋癡慢疑逐漸轉薄而已,如此不完美,豈敢要求他人至善?

 

不錯,的確曾遭遇執事菩薩不公平對待,一時心生惱怒錯愕,但返觀自照,這可能是彼此認知不同,理念不合,也可能是彼此性障的碰撞,這是曆緣對境來藉事練心,這是對方不惜犧牲形象,成就吾人的忍辱度,是啊,世間人表面上都是客客氣氣的,誰敢給我們境界受?也只有這樣,修行才會有著力點。

 

話說回來,我們就這麼玻璃心不堪他人罵辱嗎?您可以受也可以不受啊!我們是自由的,一切出於自己的選擇,聽話照做是基於刻意承歡嗎?未必吧?如果是,那是諂曲,非學人所當為,是自己把自己的界線擦掉,把自主權交出去了,不可以把責任都推給對方。


我們的心善於執取不如己意之境以為苦受,就像等公車的經驗一樣,只注意某些人某些負面行為,卻忽略了講堂更多慈悲調柔,處處為大眾設想的菩薩;領執事的人也是無怨無悔無酬償為我們學子付出的義工。

 

就像世間機關團體一樣,義工當然是有組織架構的,這是組織運作所必須,何必吹毛求疵說什麼分上級基層是在搞階級不平等呢?若智慧上能有少分平等性智,心態和做法上記住尊重對方,不忘平等心,不挾威權以待人,就很值得讚歎了。

 

每每在聽經後、下課後,見到整個講堂都是一起動手收拾佈置明天課程場地的同參道友,而同修會組織運作幕後更盡是為法忘軀,護念學人的發心菩薩啊!平實導師說過,如果發現某些人一時忘了觀照自己身口意行,應該發慈悲心提醒他們,這也是一種護念;我們修行除了要時時照顧自己的身口意,也當護念道友的菩提心,互相善意提醒,如護眼中珠。

(待續)


 

轉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