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何不讓人生留下遺憾? | Breaking the power of guilt | 陳永儀 May Chen | TEDxTaipei

TEDx Talks

發佈日期:2019年1月4日

在急診室的觀察與婚姻諮商的經驗,陳永儀發現,父母離世、夫妻失和時,總是令人悔恨而哀痛不已。如何不讓人生留下遺憾,陳永儀提出,首先應決定事情的優先順序;再者,要學習認識自己的情緒,並適當地表達。 陳永儀表示,在大腦裡面的神經元,做不同事情就會形成不同的迴路,越常用的迴路走得越順暢。習慣用理性解釋事情的人,會愛用邏輯辯論,人家就越講不過他;反之,感性的人,就會越來越敏感。你是用什麼情緒的人呢?大腦的迴路可以調整,如果更認識自己,就有機會改進表達情緒的方式,用最合適的方式面對重要他人。 Clinical psychologist May Chen has heard one too many "If I'd known..." expressions in her line of work. Many of these regrets stem from the face of tragedy, especially when dealing with the loss of a loved one. While it's human tendency to berate ourselves for the decisions we’ve made in the past, May offers some helpful tips on how we can shift our perspectives and our priorities so that in the aftermath of loss, we properly grieve without giving in to guilt. ----- 陳永儀是一位興趣廣泛的心理學家。在心理學的領域裡,涉獵的範圍包括: 組織,社會,健康,犯罪,與臨床心理學。目前她是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心理學教授,研究項目包括暴力與性侵犯的心理評估,以及學童的EQ發展訓練。但研究重點主要是壓力,情緒,與健康。

 

二、
讚歎作者,相當精譬的一篇演講,也確實解決了一些人的心理情緒問題,然而這樣的解決方式,會不會因人、因事而異,而有層出不同的心理問題要面對呢?因為一樣米養百樣人。就曾經有婚姻專家,一生為人解決婚姻問題,到最後她自己也走上了離婚之路。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起。

然而偉大的 佛陀曾經教育我們,眾生共同的煩惱,就是「我見」,如果能了解「正覺同修會」所教示的「我見」的意涵,在生命的成長上,就更理想與解脫。而「我見」的智慧,並非一般人以為的「我的見解」,以下謹提供親教師的開示,供有緣人參考。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2/7
三乘菩提系列 第7集: 
由正緯老師主講「我見、煩惱、五陰」

摘錄部分供參考:
。「我們來看看什麼東西叫作我見?我見並不是像坊間有些人說的:我見就是把它定義成我的見解,那麼只要我們沒有成見了之後,就叫作斷我見。這個實在是一個非常錯誤的看法!所謂的我見,指的是說把(五陰)我當成是一個真實常住的實體,也就是說把(五陰)我當成恒常真實存在的錯誤見解,這個才叫作我見! 」

。「 那麼世間人有什麼樣的我見呢?世間人所覺知的我見呢,基本上可以分成:色身的部分,跟心理的部分。 」「 這個主要是因為,我們從小(從我們開始出生),開始受教育開始,就已經不斷的在學習人我之間的分別;並且這個分別,隨著我們受的教育,我們就會越熏習的越厲害。也就是因為這樣子,所以我們越熏習的結果,我們的「我見」就越來越深重,越來就越濃厚! 」
。「 那麼世間人是如此,修行人難道就沒有「我見」嗎?其實修行人,如果沒有走對路的話,那麼修行人的我見,依然是活靈活現的。 」

。「 那麼我們再回頭來看看,我見跟世間的煩惱,又有什麼關係呢? 」
。「 那麼接下來我們看如何斷我見呢?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世間的“我”的這個樣貌呢,可以說有各式各樣的樣貌,萬千種的樣貌;所以如果我們要把,所謂的對於“我”的錯誤見解,把它去除的話,那麼循著世間的這種各式各樣的“我”的樣貌,顯然是會讓我們事倍功半;所以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就是跟隨 佛陀的開示,用五陰去看看我見的狀況,去看看我是如何虛妄不實。 」

三、
所以我們來比較看看,用世間人一般處理事情的方法,跟 佛陀教我們「斷我見」的方法,來解決我們的情緒,哪一種較究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