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3報答父母深恩.jpg.jpg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3/2565-a13_011

由正莉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今天要跟大家介紹有關孝養父母的故事,這是《雜寶藏經》卷2的記載。

有一天,佛在舍衛國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有人想要獲得梵天王常住在家裡守護家人,那麼他只要孝養父母,梵天王就已經常住在他的家裡;如果有人想要獲得忉利天主帝釋—也就是玉皇大帝—常住在家裡守護家人,那麼他只要孝養父母,忉利天主帝釋就已經常住在他的家裡;如果有人想要獲得一切天神常住在家裡護祐家人,那麼他只要孝養父母,一切天神就已經常住在他的家裡;如果有人想要獲得和尚常住在家裡,那麼他只要孝養父母,和尚就已經常住在他的家裡;如果有人想要獲得阿闍梨(阿闍梨就是軌範師)常住在家裡,那麼他只要孝養父母,阿闍梨就已經常住在他的家裡;如果有人想要供養諸佛與諸賢聖,那麼他只要孝養父母,諸佛與諸賢聖就已經常住在他的家裡。」眾比丘聽了佛的開示,讚歎佛說:「世尊!您非常稀有地恭敬父母。」佛說:「我不但現在非常稀有地恭敬父母,於過去世也是這樣非常稀有地恭敬父母。」

眾比丘請示佛說:「世尊!您過去恭敬父母的事蹟是如何呢?」佛開示說:「很久以前波羅奈國有一戶貧窮人家,他只生了一個兒子,這獨生子長大結婚後,生了許多孩子;由於他的家裡很窮,當時又正在鬧飢荒,這獨生子就把父母活埋了。他想從父母那裡省下來的糧食用來養活孩子們。鄰居覺得奇怪就問他說:『你的父母都到哪裡去了?』他回答說:『我的父母已經老了,肯定會死掉的,所以我乾脆就把他們活埋了;這樣我就可以把父母每天吃的食物省下來,留給孩子們吃,讓孩子們能夠長大。』鄰居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也把自己的父母活埋了。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輾轉相傳,最後傳遍了整個波羅奈國,大家也就把非法當成正法來奉行了。」

「那時候有一位長者,他也生了一個兒子,這位長者的獨生子聽到這樣的事情,認為那是錯誤的行為,心裡想:我應該施設什麼樣的善巧方便,才能把這錯誤的惡法除掉呢?於是就向父親稟告說:『父親!您是否可以答應孩兒一件事?就是遠行到他方去學習經論。』父親一口就答應了,立刻離家遠行。當父親學得了經論之後,又返回家中,漸漸地父親年老了,兒子就為父親挖了一個地窖作為房子,然後把父親偷偷藏在地窖裡,每天供養父親上好的飲食,心裡想:有誰能夠跟我一起除去這樣的惡法呢?天神聽見了,立刻現身向長者子說:『我現在就跟你結伴,我們同心協力一起除去這個惡法吧!』於是天神寫了疏文問國王四件事:『如果有人能回答疏文上的四件事,我就擁護國王;如果不能回答,七天後我就把國王的頭顱剖開,分成七塊。四個問題是這樣的:第一、什麼是第一財?第二、什麼最為快樂?第三、什麼是第一味?第四、什麼最長壽?』天神寫好之後,就把疏文張貼在國王的門上。」

「第二天國王看見天神寫的疏文,心裡非常害怕,就催促大臣們趕快向全國探詢有誰能夠回答這四個問題?如果有人能夠回答,不論他想要求什麼,我都會滿他的願。長者子看見國王的告示,就把疏文取下,回答說:【信為第一財,正法最為樂,實語第一味,智慧命第一。】(《雜寶藏經》卷2)長者子把這些道理書寫成文後,又貼回國王的門上。天神看見了非常歡喜,國王也非常歡喜。國王就問長者子說:『這些是誰教你的?』長者子回答說:『是父親教我的。』國王問說:『你的父親還健在嗎?』長者子回答説:『希望大王布施無畏,讓老百姓可以免於恐懼。我的父親確實老了,因為我違背了國法,把父親偷偷藏在地窖裡,希望大王聽我陳述:大王!父母恩重就好比天地,母親必須承受懷胎十月之苦,孩子出生之後推乾去濕、細心哺育,扶養長大後還要教導人情世故;一個人之所以能長大成人,都是父母的恩德,一切生活上的所需,都必須依靠父母。父母恩重猶如天地,假使一個人用扁擔與籮筐,左肩挑父、右肩挑母,用徒步的方式不停地行走滿一百年,即使每天作種種的供養,仍然無法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國王聽了就問說:『你想求什麼呢?』長者子回答說:『我別無所求,只求大王能夠除去活埋父母的惡法。』國王立刻答應他的要求,並且向全國宣布命令:『如果有人不孝順父母,那麼就要重重地治他的罪。』」

那時候的長者子就是釋迦牟尼佛,祂為國家除去了惡法,成就了孝順的法道;由於這樣的因緣,因此後來成就了佛道,這也是原因之一。所以今天仍然非常讚歎孝順的法道。根據佛經記載,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生了悉達多太子之後,就往生到忉利天。那時候佛陀還年幼,就由姨母——摩耶夫人的姊姊摩訶波闍波提扶養長大;所以摩訶波闍波提捨壽時,佛陀還親自扶棺——貴為人天至尊,跟著眾弟子一起扶棺,表示感恩之意。

不單單佛陀注重孝道,大菩薩們也是這樣,根據《佛說盂蘭盆經》的記載,佛陀十大弟子之中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他的母親捨報後下墮餓鬼道,每天不見飲食,瘦得皮包骨;目連尊者看見了非常心痛不捨,他想用神通力來營救母親,於是就用缽盛飯給母親,但是他的母親無法將食物吃進去。為什麼呢?因為食物還沒入口就已經化成火炭了。目連尊者難過得痛哭流涕,因為儘管自己神通第一,卻無法救拔母親,於是他趕緊去向佛陀求救。佛告訴目連尊者說:「你的母親罪根深重,不是你一個人的力量能救得了的。你雖然很孝順,感動了天地,但是天神、地神、四天王神也無可奈何,必須結合十方眾僧的威神力,才能消除你母親的罪障。」佛陀教導目連尊者說:「於眾僧結夏安居之後,也就是於佛歡喜日供養眾僧;藉著眾僧的力量,來救濟母親脫離苦海。」這就是盂蘭盆會的緣起。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1佛告訴韋提希夫人說:「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應當要修三福淨業,三福淨業的第一個就是孝養父母。」接著佛又開示說:「三福淨業是三世諸佛的淨業正因;三世諸佛之所以成佛,不能離開三福淨業,三福淨業的第一個就是孝養父母。」

《賢愚經》卷1佛開示說:【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活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賢愚經》卷1)意思是說,慈心孝順、供養父母的功德無量無邊,為什麼呢?佛回憶過去世在因地行菩薩道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甚至以自己身上的肉來救濟父母有危急災厄災難時;由於這樣的功德,後來當了天帝與轉輪聖王,乃至最後成佛,都是由於孝養父母的無量功德。

《本事經》卷4佛開示說:【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母,盡其壽量曾無暫捨,供給衣食、病緣醫藥種種所須,猶未能報父母深恩。所以者何?父母於子,恩極深重。】(《本事經》卷4)意思是說,假使有人一肩挑父、一肩挑母,盡形壽——也就是盡其一生不斷地供養父母一切衣服、飲食、醫藥等等生活上的需要,仍然無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為什麼呢?因為父母對於子女生養教育的恩情非常深重,從懷胎十月,到生產哺乳、把屎把尿,供給生活上的種種所需,以及教養長大成人,時時刻刻都掛念著兒女,不曾片刻捨離,真是如影隨形。就像《遊子吟》詩中說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說那小草能夠報答春天的光暉呢?同樣的道理,誰說子女微薄的孝心能夠報答如陽光般偉大的母愛呢?

佛在《本事經》卷4開示說:【父母於子,既有如是所說深恩,當云何報?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讚勵、慶慰,令生淨信。…受持清淨禁戒,…聽聞諸佛正法,…行布施,…修勝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實報父母恩。】(《本事經》卷4)父母對於子女既然有生養教育的深重恩情,子女應當如何作,才是真實報答父母的深恩呢?佛開示說:為人子女應當善巧方便,勸導、讚美、鼓勵父母,將父母引入佛法中,使得父母能夠淨信佛法僧三寶,受持三歸五戒,聽聞諸佛正法,行布施,修學三乘菩提智慧;如果能夠這樣,才是真實報答父母的深恩。

什麼是三歸依?就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歸依佛就是歸依無上正等正覺——歸依福慧兩足世尊;歸依法就是歸依究竟了義正法——歸依世尊正教;歸依僧就是歸依佛教大乘賢聖僧——歸依大乘正見菩薩僧。為什麼要歸依三寶?三寶有什麼樣的功德呢?契經說:【十方薄伽梵,圓滿修多羅,大乘菩薩僧,功德難思議。】(《廬山蓮宗寶鑑》卷10)這就是三寶功德不可思議。薄伽梵就是佛,不單單娑婆世界有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於十方無盡虛空的無量世界中有無量諸佛,所以說十方薄伽梵都是學佛人要歸依的佛寶。修多羅就是佛法,佛法函蓋世出世間一切法,也就是從世間法一直到出世間的究竟解脫之法,都圓滿具足,所以說圓滿修多羅。

對於一個學佛人來說,三歸依是否重要呢?非常重要!既然要學佛,那麼就先要歸依三寶,先正式成為三寶弟子,這樣學佛才會學得好。就好比一個人,想要進入某個學校去學習,那麼就先要到學校去辦理註冊手續;註冊完畢,才正式成為該校的學生,要不然只是一個旁聽生。三歸依時要發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不光是嘴巴跟著人家唸,心裡還要有一個作意——以至誠心來發四宏誓願,立志當一個菩薩摩訶薩。這就是初發菩提心。

什麼是五戒?五戒就是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就是不殺生;不盜,就是不偷盜;不淫,在家人是講不邪淫——凡是夫妻以外,不受國家法律,不受社會道德所承認的不正當的男女關係就叫作邪淫;那不妄語呢?妄語是指說話不如實,有說沒有、沒有說有,甚至未證言證、未得謂得;也就是沒有開悟卻說已經開悟,沒有證得禪定與神通,卻說已經證得,這是大妄語。至於不飲酒,酒的本身無罪,但是酒會使人失去理智,為了遮止酒後亂性而造成犯戒,所以戒酒。如果是醫生處方必須喝藥酒,是可以開緣的;但必須定時、限量、限次數,喝的時候往口中一倒就下肚,不能起心動念去品嚐味道,這樣才算是服藥酒。以上簡單介紹五戒。

為什麼要勸父母受持五戒呢?因為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五戒具足不犯,才能保住來世繼續擁有人身,對於未來菩薩道的增上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條件——必須先保住人身作為修行的道器才好修行。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