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8/101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今天我們要開始的單元是「菩薩應如何教化弟子」。菩薩要入於菩薩正行中,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最重要的基礎是什麼呢?就是要在於三寶的清淨功德生起正信,並且要修集對三寶的恭敬、尊重、供養的這樣的一個功德,然後能夠成滿十信的資糧;成滿十信的資糧,以不退十信為根本,親近真實善知識,來熏習第一義諦的了義正法,修學六度波羅蜜,能夠讓自己長養善根、具足善根,能夠安住於五蘊的空法,以及般若空法,讓自己能夠熏習發起,並且長養菩薩種性,讓自己能夠在修集六度的過程中,修集福德資糧以及智慧資糧,能夠因緣成熟於七住位,實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受到善知識的攝受不退,然後能夠在般若實相上面發起智慧。
但是是否能夠入於七住位來修學般若空法?是否能夠在七住位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最重要的善根就是要能夠信受以及安住於菩薩道的修道次第。在整個次第中,有應該建立的正知正見,有應該斷除的一念無明、無始無明煩惱,有應該實證的般若實相智慧以及一切種智,有應該修的道業,這樣的次第就好像階梯一樣,一階一階的不可省略,也不可躐等。菩薩道它必要的修證次第,例如說:七住位要親證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因此而發起般若實相智慧、破無始無明、斷我見,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實證。
接著再往前,在十住位薄貪瞋癡,能夠眼見佛性;再往前修證,有十行位要親證「陽燄觀」;滿心以後入十迴向位,能夠離欲證得初禪,親證「如夢觀」;入於初地,初地能夠永伏性障如阿羅漢,證得「猶如鏡像現觀」;在二地能夠證得「猶如光影」的現觀;乃至三地到十地與等覺、妙覺,這樣子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在這期間最主要就是要修集廣大的福德。修集廣大的福德,還有就是修學應證的這些種智內容,中間有應斷的煩惱障與所知障的內容,都要能夠清楚瞭解。
所謂的煩惱障是屬於哪個部分?原來煩惱障是屬於與生死有關的部分,所知障的部分,原來是對於實相不能了知的部分,以及證得實相以後,對於實相整個的功德法,原來還有很多不知道的;對這個部分自己要清楚了知,在哪一個階段應該斷除哪個煩惱、應該實證什麼樣的一個智慧。能夠安住於自己所處的階位,來受學菩薩道、行菩薩行,來修學應該修學的,修集應該修集的資糧,這樣子次第的修集佛道所需要的智慧莊嚴與福德莊嚴,自己能夠安忍信受,這個是最重要的善根。
哪一種智慧是能莊嚴佛道的呢?是不是一切的智慧都能莊嚴佛道呢?不是這樣的,我們要來告訴大家,所修行的智慧一定是不能離開於實證第八識如來藏才能具備的中道般若實相,以及以此中道般若實相為基礎,進修的一切種智,這些才是成佛所需的智慧莊嚴。為什麼呢?因為只有金剛不壞的實相心如來藏,才是屬於因地發心、果地覺成佛所依止的同一個真如心,這個部分學人一定要清楚的了知。假如說,在因地發心的是意識心,可是果地覺成佛的,卻沒辦法依止於這個意識心同一個而來成佛,這個就是裡面有問題。因為意識心祂是只有一世,每一世都是由新的五蘊存在以後才生起,五蘊壞滅了,意識心就壞滅了,這樣一個心既然會中斷,就不可能說祂是因地心、果地覺成佛的時候同一個真如心,這個是一個非常粗淺的知見。
哪一種福德才能夠莊嚴佛道呢?是一切的福德都能莊嚴佛道嗎?我們這邊也清楚一下,瞭解說什麼樣的福德,才是莊嚴佛道的福德?要實證如來藏以後,轉依如來藏的真如無我法性,而去攝受有情、成熟有情、利樂有情,使所攝受、所利樂的有情也能夠發菩提心入於大乘,也實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住於解脫功德而得到安樂,這是成佛所需的福德莊嚴,為什麼呢?因為只有依止於─真如無我法性的不可得空、無所得空,而以這樣的不可得空、無所得空,來去攝受有情、利樂有情,就能夠在自利利他的過程裡面,能夠不求有所得,依止於這種真如無我、無所得空的法性,這樣子的話,就不會繫屬於三界,不會繫屬於生死。
所以,我們就知道說,既然是這樣,那麼也有不是成佛所需的福德莊嚴,那是什麼樣的福德,不是成佛所需的福德莊嚴呢?倘若離開了實證法界實相心的法門,離開了轉依如來藏真如無我的智慧,所修的福德就僅是繫屬於世間的福德了;因為有漏有為的福德,是與我見我執相應,生死法所攝而不堅固,不能成為佛道所需的福德莊嚴。為什麼說離開了實證法界實相心的法門,離開了轉依如來藏真如無我的智慧,它就會繫屬於世間的福德呢?因為從解脫道上來講,修解脫道的二乘人,他一心所求就是要解脫於三界的生死輪迴,所以並不會入於世間而修福德,他是想要出於世間、想要解脫,所以在修解脫道的過程裡面,就是要遠離以及斷除,而不會入於世間。
假如說,是以一般的菩薩,他要修學菩薩道,但是並沒有實證如來藏,並沒有辦法轉依真如無我的智慧而修學福德,那麼會以意識心所了知的部分,對於自己所修的福德而有所期望、有所求;那麼這些期望與所求,變成會繫屬於在世間求可愛的異熟果報,這樣子等於說,跟生死法就相連繫了,生死法相連繫的福德就不堅固,不堅固的福德就不能成為佛道所需的福德資糧,因為它會隨著生死而受用了。
菩薩要如何攝受有情,才能具備成佛所需的福德莊嚴呢?就是要成為久學菩薩、實義菩薩。實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並具備轉依如來藏以後所修集的智慧莊嚴與福德莊嚴,成為實義菩薩以後,才能真實地自利利他;這個自利與利他,都是在佛菩提道上而言,自己能夠在佛菩提道上,真實地修集成佛所需要的智慧資糧以及福德資糧,同時也能夠利益所攝受的有情,同樣在佛菩提道上,也能夠修集成佛所需的福德資糧以及智慧資糧,這樣才是真實的自利利他。成為實義菩薩,他是要經歷多劫,來親近真實善知識,修學六度波羅蜜,能夠聽聞、能夠領受、能夠思惟、能夠如說而行,來修集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他不能從這一世的五蘊年齡,與學佛的前或後,來判斷說他是新學菩薩或是久學菩薩。
經中對於說,如何是久學菩薩有這樣的開示,我們來看《央掘魔羅經》裡面怎麼來說呢?經文這麼說:「復次菩薩摩訶薩成就八相,非為新學,何等為八?一者說摩訶衍,二者分明演說如來之藏而不厭捨,三者不貪財物,四者慈悲喜捨忍,五者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六者近善知識,七者離惡知識,八者世利知足。菩薩成就如是八相,非為新學。」經文中 佛陀這麼講,說菩薩要成就這八種的相貌,就不是新學菩薩而是久學菩薩。這八相裡面,第一相:說摩訶衍,也就是說,這位菩薩所說的法,都是大乘中道實相佛菩提道的法。第二相:分明演說如來之藏而不厭捨。對於說要分明演說如來之藏,而不厭捨,這些內容指的是什麼呢?就是要能夠稱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眾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宣說如來藏不生不滅,於一切眾生所無量相好,清淨莊嚴功德,說如來藏真如佛性不變異,說如來藏是涅槃本際,說如來藏有無量功德寶聚,這樣的內容演說不盡而不厭捨。菩薩對於這些內容,因為他親自實證了如來藏,能夠現前觀察,觀察說,原來如來藏有這麼多的功德法,對於自己能夠因為親證如來藏,而得到這種清淨解脫的功德,當然要利益眾生的時候,會很樂於來宣說如來藏的法,所以他會分明演說如來之藏,而不厭捨。第三者:不貪財物。也就是說,這位久學菩薩,他對於世俗所需的、這些生活所需的,他都不會過分來貪求,在世間的財物上追求而不知道厭捨。第四:慈悲喜捨忍。也就是這位久學菩薩對於眾生都是慈悲喜捨,不會棄捨他們,而且能夠忍於眾生難度。第五: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久學菩薩在對眾生作這些布施的過程裡面、攝受的過程裡面,會把眾生當作自己唯一的兒子,一樣的親切、一樣誠懇的教導;第六相。要近善知識。也就是說,久學菩薩他所要親近的,就是在佛菩提道如來藏正法中有實證、有真修實證的善知識,他都會去親近修學。第七:要離惡知識。所謂的惡知識指的就是說,在佛菩提道中修學的學人,他有這個邪見,同時我見、我執深重不能斷除;在邪見、我見、我執不能斷除的過程裡面,曲解了佛法,曲解佛法又誤導學人落於邪見、我見、我執中,而不能在佛菩提道中真修實證,這樣的學人就稱為惡知識。也就是說久學菩薩,他是會遠離這樣的惡知識的。第八相:世利知足。也就是久學菩薩在世間的這種受用上是少欲知足的,不會在世間的名聞利養上去追求的。菩薩如果成就這八個事相的內容,他就是久學菩薩,他就不是新學菩薩。所以從這一段經文,我們可以知道說,這個久學菩薩他一定是實證了如來藏,而且一定是不退轉於如來藏正法,能夠分明演說如來之藏,而不厭捨,這個是最重要的檢查對象;當然還有就是說,他一定是不會對大眾,來宣揚解脫道的法,而不會說把這個有大功德、大利益的如來藏正法,自己實證了以後,然後只有自己受用,而不讓眾生能夠一樣熏習、一樣學習。所以他一定不會只是說這個解脫道的法,一定是要說大乘實相中道的法、佛菩提道的法。同時在身行、口行上面,也知道說,他是不貪財物的,世利知足等等,那麼這樣子就說他是久學菩薩。
所以說,我們從前面的經文可以知道說,實義菩薩他一定是久學菩薩,因為所謂的實義菩薩,就是說他本身一定是親證了祂這個法性,也就是如何是這個法界實相的法性、如何是這個涅槃本際,所以稱為實義菩薩。那實義菩薩一定是久學菩薩,而不論他的年齡、性別、學歷、出家或在家,久學的實義菩薩有能力攝受新學菩薩。所以說久學菩薩攝受新學菩薩弟子,要如何來教化弟子才如法呢?這個部分我們就要開始來進入《優婆塞戒經》裡面 佛陀的開示。經典中內文是怎麼說的呢?「善生言:『世尊!菩薩具足二莊嚴已,云何得畜徒眾弟子?』『善男子!應以四攝而攝取之,令離諸惡,增諸善法。』」在這一段經文中,善生請問 世尊說:菩薩他具足了福德莊嚴、智慧莊嚴以後,要如何來畜養徒眾弟子呢?佛陀回答善生說:應當要以四攝法來攝取弟子。四攝法指的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用這四攝法,來攝受弟子、教化弟子,讓弟子能夠遠離諸惡、增諸善法。我們就以四攝法的方法,一項一項的透過布施的方法、愛語的方法、利行的方法、同事的方法,一樣一樣的來舉例,然後看怎麼樣來令所攝受的弟子眾,能夠遠離諸惡、增諸善法?
但是,首先我們要先知道說,到底應該遠離的這些惡事,應該增加的這些種種善法,指的是什麼?我們先來瞭解一下。應該教導弟子遠離的惡法,有這些項目,第一項就是說:與三惡道相應的貪瞋癡身口意行的煩惱應當要遠離。假如沒有教導弟子眾,遠離與三惡道相應的貪瞋癡身口意行的話,那麼弟子眾造作了這些能夠受生到三惡道的這些身口意行的話,那麼在佛道上、在菩薩道上修學,就變成越離越遠了。所以實義菩薩,第一個首先要教導弟子眾,要遠離與三惡道相應的這些貪瞋癡身口意行。第二項:就是要讓弟子眾,遠離這種增長我執的欲愛邪淫煩惱。因為我們菩薩都是在欲界、在人間行菩薩道,在人間行菩薩道,因為有眷屬,因為會親近眾生,那麼有眷屬、會親近眾生,在欲界最重的、最難解脫的、最粗重的煩惱就是淫欲。如果說弟子眾在世間,當然跟眷屬在一起,有一些必要所謂的義務,這些部分是屬於在世俗法上認同的部分,那佛法當然是不會在這裡說作一個遮止。可是如果說過度的貪欲,過重而會造成邪淫,這個部分要告訴弟子眾,這樣的話是增長了我執,讓我執的煩惱增重,未來在修道上,能夠與這個法相應,與清淨的解脫法相應的遮障就會增加,所以實義菩薩教導弟子,就是要遠離這種增長我執的欲愛邪淫煩惱。第三項:就是要教導弟子說,要遠離這種沉溺於五欲中,增長懈怠放逸的煩惱。因為在欲界中行菩薩道,難免就是在五欲中受用,菩薩在五欲中受用,應該是要知道說,既然在世間,當然要跟眾生同樣的事相,不能像修解脫道的聲聞人,遠離這個世俗的五欲;既然跟眾生同樣事相,又在五欲中的話,就要知道說什麼是煩惱、什麼是我們與眾生同事要同樣有的事相。在五欲中的時候,要去能夠拿捏受用五欲的分寸,不能過度於沉溺,過度於長養自己的貪欲煩惱。如果說在五欲中,過度於沉溺的話,就會變成懈怠放逸,這個部分的煩惱會增長,一旦是懈怠放逸的煩惱增長,那麼在佛道上的修學,就一樣會變成是一種遮障,所以這些法就變成是惡法,而實義菩薩應該要,教導弟子眾要能夠遠離。第四項:就是如果弟子眾不能發起無上菩提心,而畏懼生死、心量狹小,就應該教導弟子說,怎麼樣來發起無上菩提心?怎麼樣來認識真實的菩薩道?怎麼樣來認識這個實相法界?這種實相法界的法,是跟二乘這種所謂的純粹修解脫道的法是不一樣的,實相法界的法,祂在生死中可是本來解脫的、本來自性清淨解脫的。讓弟子眾能夠心樂,嚮往於大乘法,能夠發起無上菩提心,所以實義菩薩,要教導弟子眾遠離這種不能發起無上菩提心、畏懼生死的這種狹小心量,否則的話,就不能入於菩薩道中,行菩薩行、修菩薩道,最後成就佛道了。再來就是要教導弟子眾,要遠離我見、邪見、斷見、常見,這些都是在修道上的惡見煩惱。因為我見的部分,如果不能以正知正見來善於觀察以後來遠離,就不能有這樣的一個心量,就不能有這樣的一個願求,說要來求證法界實相心,就會一直落在意識的境界中,而不能遠離;甚至於就會在意識的境界中,以這個定境為究竟,以為定境就是解脫,這樣的話就遠離佛道,遠離修道的路了。邪見也是一樣,就是要讓弟子眾能夠進入佛道中的正知正見。斷見、常見都是與意識相應的,與意識相應的話,他就會落到不能建立正知正見的這種惡見中。所以一定要教導弟子眾遠離我見、邪見、斷見、常見,要以正知正見來攝受,還有就是於第一義諦善法猶豫不決,不能安忍於甚深無所得的般若空法,這個部分也要讓弟子眾能夠遠離,要能夠讓弟子眾知道說,第一義諦善法的內容是如何、這個無所得般若空的法是如何,這樣的話才能夠進入菩薩道中正修學。
今天我們這個部分就先到這裡,下一集再見!
阿彌陀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