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貼 馬鳴菩薩為使佛種不斷而造大乘起信論3.jpg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2/2597-a12_023

由正德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我們今天這個單元要來探討的是「心真如是大乘法門體,它的道理在哪裡? 」

首先要為大家簡單地介紹 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的緣由。在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世尊在天竺示現大般涅槃以後,正法延續了五百年,在當時還有許多實證解脫果的阿羅漢;到了像法時期五百年,眾生的福比起正法時期單薄許多,根器也比較鈍了,雖然尋求佛陀經教想要得到佛法精髓,但是大多執著佛語而不能如實瞭解佛意。例如聽聞到「般若是不取聖法、不捨凡夫法」,說這樣的般若波羅蜜,能守護善法、能讓人住於佛的智慧,倘若沒有般若的話,一切善法都不能到達佛的智慧。當時的大眾在聲聞僧團的旁邊,聽到的是什麼呢?他們聽到的是「只知道要修學善法,才能夠破煩惱」,所以聽聞到般若自性是不取不捨,這樣無所得的般若畢竟空法,不知道就是佛法的精髓;不知道無所得般若空法,祂不是空無所有;不知道無所得般若空法,其實祂就是涅槃的本際,因而產生了恐懼而不能生起信心。當時在佛門中出家,能得道者非常少,因為他們當時並沒有辦法信受有這樣的一個涅槃本際,當然就沒有辦法斷我見,所以都是在五蘊覺知心上面著墨,所以只要是在禪定方面有小小體驗的,就自稱已經得到聖人法了。

當時在佛門中出家眾多數不能實證解脫法的情況下,外道邪見也就跟著興盛起來;佛法一旦同於外道法,都僅能在意識層面上,以定為禪、以定為解脫、以定境為般若,都屬於五蘊我有所得的生死法,那麼佛法就會被破壞而消滅;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誤解大乘般若畢竟空法而不能信受。在當時小乘部派佛教僧眾,表相上是住持著佛教,但是因為沒有實證涅槃本際如來藏,在不能正確領解般若方廣唯識所有經論的情況下,僅依據在意識層面所認知的解脫道法要,闡釋著所不知不證的般若、涅槃與唯識種智,因此各部派之間,在大乘法義上產生了分歧,而且互相議論、評破、諍勝。當時的聲聞佛教各部派包括有大眾部、說一切有部、上座部、經量部、犢子部等等,他們分別計著的法義,於當時互相評破而生諍論,其實都沒有牽涉到大乘佛教所弘傳以如來藏為理體的本質;為了避免自家宗派聲聞法所證涅槃成為斷滅空,對於能生名色的本識如來藏,就各自有所臆測了。

其中犢子部所臆測計執的本識法相是這樣的:他們認為有一個實我,非有為、非無為,然而卻與五蘊不即不離,這樣的內容雖然是比較接近大乘本識法,但是因為沒有實證的關係,所臆測的內容存在著許多錯誤;其他部派則偏離大乘本識的道理更遠了。觀察各部所諍論的,都屬於未斷戒禁取見、未斷見取見的見解,因為他們的目的只是在諍勝,想要爭取認同,而不是著重在什麼樣才是正確的法義上;所說的內容不但不能觸及大乘的義理,乃至於也不能觸及阿羅漢涅槃實證的方法與內容。部派佛教它是屬於聲聞教,與大乘佛教並存並弘,不可避免地會受大乘佛教本識正理所影響;如同在佛世,阿羅漢們不得不探詢無餘涅槃中是否有本識常存不滅一樣,這樣子他們才能在於內無恐怖、於外無恐怖的情況安隱;因此聲聞部派佛教不能避開要討論實我常住的議題,但都不曾實證本識而無法定於一尊,乃有不斷諍論,而造成所說的實我得一直演變的現象。聲聞諸多部派對實我本識命題的討論,就是最明顯的證據了,但都不是大乘佛教所弘傳法義有絲毫演變,純屬於是聲聞部派佛教凡夫之間,對於大乘實我本識的有無以及內涵所作之諍論而產生了不斷演變的現象,它與大乘佛教古今始終不變的弘法內容,是沒有關係的。馬鳴菩薩當時為了讓佛弟子發起大乘善信,幫助當時部派佛教的僧眾與所影響的信眾,能夠斷除對大乘實我、涅槃本際的疑暗邪執,於大乘法中能夠發起善根,進而生起擇法眼,修學正確的如來藏成佛法門,使得佛種姓能夠相續不斷,因而造作了《大乘起信論》。

那為何《大乘起信論》僅是略論呢?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所針對的對象是,自己沒有智慧的力量,又對菩薩所造廣說的論典產生恐怖想,害怕自己抓不到重點,但是又喜歡聽聞以深妙法為主軸,含攝廣大義理的略論作為依止而正修行的人。這也是當時小乘十幾個部派在大乘實我互相諍議,而讓學人無所適從的情況所出現的需求了。《大乘起信論》雖是略論,可是它卻含攝如來最勝甚深無邊之義,如今在末法時代,更需要來解說了。我們這個單元,就是要接續來探討依於一心有二門,也就是心真如門以及心生滅門,來解釋真如心如來藏,祂是大乘法門體的真實義。

首先說的是心真如門,馬鳴菩薩他在論中說:【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大乘起信論》卷1)心真如的意思是什麼呢?心真如的意思,從字面上來看,就是說有一個心,祂具有真如的特性,才可以說這個心有真如體性。這一門法門是唯一法界,而能函蓋、能統籌一切法的真實體。而這個心是哪個心?當然我們得先界定清楚,心可以分為妄心與真心,經中有這麼說到:【心內相者,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真,二者妄。所言真者,謂心體本相,如如不異,清淨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以遍一切處,常恒不壞,建立生長一切法故。】(《占察善惡業報經》卷2)這段經文說到了心有兩種,一種是真心,另一種是妄心。

所說的真心心體,祂的本來相貌就是如如。如如的意思指的就是祂從來不會變,祂是本來無生,不是經過因緣而有的;祂不會與煩惱相諍、不會與生死相諍、不會與一切法相諍,祂是真實不虛的,這就是如如的相貌。這個如如在佛、眾生、諸法,祂是無有差異,不是經過修行才轉變得來的,所以說這個「心體本相如如不異」。講到祂「清淨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又在說什麼呢?說這個真心祂本來就清淨不受染污,圓滿的具足一切十波羅蜜多的功德,具足能生起一切法的功德,無論是在十方佛國三界六道中的任何一處,祂的如如與清淨圓滿都能運行,而沒有一絲一毫的障礙;這個真心因為不在六塵中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所以凡夫眾生都不能察覺到真心祂離六塵見聞覺知的微細隱密行相,所以才說祂隱密難見。又說到祂「遍一切處常恆不壞」,指的是這個心稱為真心,祂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祂本來就存在,不是因緣所生法,祂未曾出生過,所以不會有壞滅的時候,才能說祂是真實;那得要是真實而不分別六塵諸法,才能夠遍三界六道任何一道有情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常駐世間而不會毀壞,能夠支持著有情一世一世的生、住、異、滅,所以說祂是「遍一切處常恆不壞」。又說到這個真心祂能「建立生長一切法」,這樣的真心祂為什麼能夠建立生長一切法呢?因為前面說到,祂本來清淨圓滿,就是圓滿具足十波羅蜜的功德,圓滿具足了能生萬法的功德,所以祂能夠藉緣出生有情,然後來長養有情;透過有情的飲食而長養,所以才有三界六道的有情與世間得以建立與生長,才能夠出生一切萬法,這些內容是屬於真心的相貌。

那麼什麼是妄心呢?經文中又說:【所言妄者,謂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等事,雖復相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而內虛偽,無有真實,不可見故。】(《占察善惡業報經》卷2)所說的妄心,就是祂能夠在六塵以及五蘊這些法上起念、分別人我、覺知自我與我所,而且在這中間來思考要不要造作;喜歡的要不要追求,不喜歡的要不要排除,而且能夠憶想過去,憶想現在、未來;雖然說在一期生死中,這樣的妄心祂是相續不斷,而且祂能夠生起一切種種的世間的虛幻境界以及神通的境界,也能夠生起一切出世間的智慧境界;可是這個妄心卻需要藉由根、塵相觸才能現起的,假如說五根壞了,那麼這些妄心就不能現起,當然剛剛所說的起念、分別、覺知自我、緣慮、憶想這些事情就不可能再存在了;所以完全沒有真實的自體,可以讓眾生察覺到祂是常住不壞,而且不可以讓眾生透過任何的因緣,發現祂真實是一體。真實是一個不會滅的法,妄心的相貌是那樣,我們可以知道說真心、妄心是有很多差別的。

我們再略為大家說一下:真心祂是不在六塵見聞覺知起念;而妄心祂是專門在六塵見聞覺知起念、分別、憶想。而真心祂能夠建立生長蘊處界法,遍蘊處界法而常恆不壞;妄心祂不能遍一切處,所以祂根本就不可能生長蘊處界法,因為妄心就是屬於蘊處界法自己,蘊處界的法是不可能自己出生自己的,而且妄心永遠是與境界相應的。真心清淨圓滿,真實如如,本來無我;妄心永遠與我見、我執、染污煩惱以及生死互相在相諍,因緣不具足的時候就不能現起,所以這妄心祂是虛妄不實的。那麼能取六塵境界而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的心,絕對不是真心,而是妄心。透過前面的經文也界定得非常清楚,妄心指的就是識蘊六個識與意根末那識,真心指的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三界一切有情與世間,都是因為有這個第八識才能出現而建立與生長。所以從前面的經文裡面,我們就可以來證明 馬鳴菩薩所說的心真如,就是第八識如來藏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真如心又為什麼說是法界呢?我們也要藉《占察善惡業報經》有一段經文內容來為大家說,經中說:【以一切眾生種種果報,皆依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長。住法身中,為法身處所攝。以法身為體,無有能出法身界分者。】(《占察善惡業報經》卷2)這裡講到「諸佛法身」,如來藏心就是諸佛法身,為什麼呢?因為諸佛指的就是三世諸佛,也就是過去諸佛、現在諸佛以及未來諸佛;未來諸佛所說的就是一切眾生,包括各位聽眾在內。所以說一切眾生種種五蘊果報,皆依如來藏法身而有,而建立六道有情有生老病死的生長過程。

為什麼說種種五蘊果報皆依如來藏法身而有呢?因為五蘊十八界都是如來藏本來具足的種子功能,五蘊十八界就是由如來藏藉眾生的業緣而出生的。如來藏祂能夠蘊藏一切有情的種種過去無量劫所造的善惡業種,所以能夠如實地將有情所造的業種應該有相對應的果報如實地呈現出來,所以才說五蘊現行的果報是依如來藏法身而有、而建立。「建立」的這個部分講的,是說所謂的人、天、畜生道、鬼道、地獄道或者說人有種種的差別,其實都是因為有這個如來藏出生種種不同的果報,所以來建立所謂六道有情種種的差別。因為五蘊出生以後,它是無常法,所以必定有生老病死的這些無常變異的過程,眾生的五蘊住於自心如來法身中,為法身處所含攝,因為五蘊就是如來法身祂的種子功能,所以不可能是離開自心如來的。「以法身為體」,它的意思是告訴我們,因為五蘊十八界的功能都是由如來藏所含藏,功能現行當然不能離開如來藏,所以五蘊十八界當然就是以這個法身為體,所以才能有現行的這些種種功能,所以沒有任何一位眾生的五蘊,能夠超出其自心如來法身的種種功能範圍,這個就是經文中告訴我們的。

因此一切眾生從其自心如來藏這個法身界來看的話,法身界就是每一位有情眾生的唯一法界,而這個眾生的唯一法界,都同樣是真實、如如、常恆不壞。所以 馬鳴菩薩說,如來藏心的真如法性,是一切眾生唯一法身界的大總相法門體。換句話說,沒有任何一位眾生,無論他是在哪一個佛世界,是三惡道或人天善道,是信受三寶或者不信受三寶,是無神論者,都同樣住於其自心如來法身界中,以心真如這個大總相而平等平等無差別。

從心的真如門來解釋一切有情的法身界,如來藏心體的本來相貌,無論有情在染污位或者清淨位,心體的真實與如如法性常恆不變、不增不減,佛與眾生以這個心體的大總相而平等無差別,因此說如如不異、無二無別,一切有情——你、我、他,除了如來藏心體是真實與如如以外,無論是哪個境界中的意識,是意識的細分或者意識的極細分也好,或者所謂的潛意識,都不可能轉變或者有機會成為具有真實與如如的法性,因為唯一法身界就已經指出這個道理了。

所以 馬鳴菩薩接著說:【以心本性不生不滅相,一切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別。】(《大乘起信論》卷1)真實心的本來體性必定不生不滅,假如有生有滅,那就不能說為真實了;有生有滅就叫作虛妄,文字的名稱有其明確的意涵,這是修學佛法所必須具備的基礎常識。一切眾生心的唯一法界都是真如心,都是不生不滅,常住不壞,相等而無差別。又為什麼會有六道眾生的差別?有凡聖的差別呢?這些差別的現象,馬鳴菩薩接著說:「一切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別。」那麼這個地方也已經告訴我們,心本性不生不滅相,一切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別。照理說心本性不生不滅,又具足了真實與如如的這樣的一個法相,那一切眾生應該都平等,為什麼還有所謂六道眾生的差別?還有賢聖的差別?所以在這裡,不信大乘的人當然他會不知道這個道理是什麼。為什麼又有所謂的「不取賢聖法,不捨凡夫法」的道理呢?他們不知道原來「不取賢聖法」的意思是,祂本來具足了一切的功德,不是經過修行而得的。而「不捨凡夫法」的意思是指什麼呢?就表示這個五蘊法,因為經過無始劫以來與生起的妄念與我見、我執相應,所以這些染污造成生死、造成過失、造成不能解脫,所以你不能捨掉凡夫法所含藏的這些染污,一定要把凡夫法裡面的這些我見、我執的生死的過失煩惱,要把它修除掉。

這裡面這個般若的道理,如果沒有辦法讓大眾明瞭,當然大眾就會在這裡起疑了,所以 馬鳴菩薩當然要對這個部分再進一步解說,說心本性不生不滅相,道理應該是平等。那麼為什麼又有差別呢?是一切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別,這個部分的義理,又是什麼樣的內容呢?我們在下一集再為大家來解說。

今天就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