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修學大乘佛菩提道而言,始從對三寶之初信位,逐次發起菩提心,依循六波羅蜜、十波羅蜜到圓滿成就究竟佛位,總共經歷五十二個位階。所謂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住、十行、十迴向稱三賢位)、十地、等覺、妙覺位;而真見道--明心親證真心如來藏,只是十住位中的第七住位而已,如果沒有悟後轉依成功,漸漸修除性障,絕大多數人的凡夫異生性仍然存在,(所謂的異生性,就是今世造下未來世異於此生應該當人的果報,因而下墮三惡道受生死輪迴等苦的體性,名為異生性。)在大乘法中還不能被稱為聖人,請看 平實導師《明心與初地》書中的開示:
在大乘別教裡面來說,明心以後仍然還是凡夫,叫做「內凡位中的賢人」,還不是聖人,因為仍只是三賢位的賢人,還沒有進到初地聖位。
為了讓大家有更詳細的了解,再詳列 平實導師開示的相關內容於下:
我們要講三賢位的修行,應當如何圓成進入初地的功德?「進入初地」這幾個字絕不是說著好聽的,必須要有一些基本的功德,不可能憑空就完成。我們會舉出一些現成的例子來說明三賢位的修行,因為這一些是我們會裡近來發生的現成例子,也跟大家的佛道次第觀念息息相關。
三賢位是指十住、十行、十迴向位,其中的十住位又叫作「十發趣」;十發趣,意思就是說有十個層次讓你發起那個心:趣向佛菩提道,以及趣向大乘的解脫道;這叫做十種發趣,也就是十住心。那十住位的修行是從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見性」,這都是習種性的人。初住位是修布施,你們沒有辦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財物的布施;二住位嚴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習般若;那你破參的時候就進入了七住位,七住位之後得要繼續修學,鍛鍊功夫,準備眼見佛性;後來你眼見佛性了,就進入第十住位,就是《大般涅槃經》中 佛所說的「十住菩薩眼見佛性」,但是從初住位到十住位都還是習種性人。
習種性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說他的習性還很重,因為他還沒有進入修道位,所以凡夫的習性還很重。因此禪三明心回來的人,他本身原來習性很重的人,現在仍然還會習性重,這是正常的;見性回來的人,當他的禪悅期間過了以後,習性還是會有一部份又恢復了,這也是正常的,因為都還是習種性的菩薩嘛!習種性的第二個部分就是說,他還要熏習很多的法,也就是還得要熏習很多的相見道位所應修的般若別相智,以及熏習入地所必須有的道種智,還要熏習很多的法義,所以也叫做習種性。
這是從初住位到十住位來說的,叫做十發趣;你們來同修會學法得法以後,應當要這樣觀察:觀察自己在悟前是否為習種性人? 也要在悟後去觀察自己:是否還在習種性裡面? 你也要去觀察其他的人:他悟了以後是不是也還在習種性中? 還沒有證悟以前,當然還在習種性中;悟了以後入習種性,還沒有離開習種性,這也是正常的事。你也應該普遍、週遍觀察,從同修們到義工菩薩、助教、親教師、乃至觀察我,都應該加以觀察。這就是說你要有智慧去觀察:什麼人是習種性人?什麼人離開習種性而進入性種性了?
但是一般人不瞭解,就說:「開悟了,當然就是聖人嘛!」這是從外道的境界上來講:明心的人就是聖人。從一般佛門中的凡夫來講,明心的人也當然是聖人;但是在大乘別教裡面來說,明心以後仍然還是凡夫,叫做「內凡位中的賢人」,還不是聖人,因為仍只是三賢位的賢人,還沒有進到初地聖位。如果這樣觀察之後,你有了這個正知見,然後你看見某一些人證悟了以後,乃至當起親教師的職務,甚至也許未來當導師了,還有很多深重的習性在的時候,你也不要起煩惱而障礙了自己的道業,因為這就是習種性人。這是你們應該建立的第一個知見,你應該去觀察你的導師、親教師還有沒有深重的眾生習性?如果悟後還在習種性位裡面,那就表示說這個人悟後沒有進步,但並不是法有錯誤而使他這樣。法有沒有錯誤?引據三乘經典來印證,自己就可以很清楚了。我們要說的是:證悟了也只是發起見地的菩薩,他的般若見地還沒有通達,離通達位的初地還遠著;解脫果上的證量也還沒有到達薄地(二果)、離地(三果)的境界;道種智也還沒有發起,所以還在習種性位,要到通達位的初地境界,還有一段很長的過程要修。
依據平實導師上述內容解說,即便已經開悟明心,多數人仍有凡夫異生性的種子沒有修除,然而能夠開悟,都是已經具有佛法的基本見地與修持,從心性上來說,開悟者多少會比一般完全沒有修行的凡夫清淨。況且先要有不畏生死苦,發起利樂眾生的大菩提心,在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之下,方能被 佛菩薩加持而開悟。反觀自古以來,多少禪和子,終其一生參禪求悟,卻無法如願者大有人在,而對於悟者的勇猛發心,願意不畏艱難地荷擔如來家業,真是值得我們讚歎,由衷生起敬佩之心!
若有幸能得 佛菩薩加持而能開悟者,更應審慎思惟,在大乘佛法裡,仰望諸多上位菩薩眾,自己仍歸屬於新學的凡夫,仍具有凡夫異生性,若想要快速增上,理應慎護自己的身、口、意行,方能不辜負己身與正法的特殊機緣,持續精進,且能如說修行;進而能為正法所用,落實荷擔如來家業的初衷,這才是對 佛陀的真正法供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