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平實心語~探望病重即將捨報的人.jpg

如何慰喻有疾或即將捨報的菩薩?(轉載)
平實導師著作 《維摩詰經講記第3輯248頁第6行~251頁》

去慰喻有疾菩薩時,要勸告他憶念:“你這一生既然修了許多福德,那麼接下來的生活,以及未來世的生活,一定要凈命自活。”不能凈命自活,多是因為往世修的福德太少了。餓鬼為什麼會肚大如鼓、餓火中燒而又咽細如針?因為往世從來不布施,此世很有錢還是不布施,貪火燒燃,所以死後當餓鬼。毒蛇為何要用毒去毒害眾生,然後只能用吞的?諸位有沒有思惟過?當它吞食一只老鼠,那喉嚨的感覺如何?它的口腔是很柔軟的,可是老鼠長滿了粗硬的毛,又有鼠爪,它卻得用吞的;那個過程諸位試著領會看看,真難過欸!它為什麼會有這種果報?是因為往世以惡毒手段劫奪人家的錢財、殘害眾生,正報是下地獄,餘報就是多劫不能凈命而活,得要吃髒東西,也吃得很痛苦。
 
同樣的道理,諸位今天能夠過這麼好的生活,是因為往世廣修福德。有了福德,所以病痛就少,也有福德可以凈命而活。沒有福德的人要怎麼活?要以不合法的生活方式去生活。譬如有人不得不殺害眾生來自己活命,有的人不得不去勒索別人來活命,然後每天生活在恐懼當中。殺豬宰羊、殺雞殺鴨一世,我相信他們這樣幹這個行業,一定常常會想到:“我這一世到底殺了多少雞、多少鴨,宰了多少牛羊,我未來世會不會有惡報?”一定有想過,我不相信哪一個人不曾想過。可是他除了做這個行業以外,不論做什麼行業都失敗,都沒辦法生活,這表示他往世修的福德不夠,所以這一世不能凈命而活。不說世俗人,說出家人好了:有的人出家後不必去外面托缽,道糧無缺,要什麼就有什麼;可是有的人要很辛苦去托缽,一天下來可能大概就只夠三、四天的道糧;三、四天過了,他又要來托缽了!這就是往世所修的福德不夠。
 
有的人在世間法上的福德很足夠,但是當他想要修學了義究竟正法時,種種障礙就出現了。他在正法當中也不能凈命而活,得要想出很多種辦法,才能夠繼續安住下來;所以最後即使明心了,還是得要走人,都因為往世修的福德不夠。所以說,凈命有很多種情況。但是我們去慰喻有疾菩薩時,要教他多多憶念所修的福德, 要告訴他:“你一定可以凈命而活,生生世世都能如此。”所以凈命而活,都要靠往世所修福德;如果往世所修福德不夠,不能凈命而活,修道就會成為問題,所以此世記得要多福德。因此有一件事情大家都要注意,如果去探望病重即將捨報的人,更要告訴他:“憶所修福。”要教他腦袋裏面只想他這一世所做的好事,所有的惡事都不要想。為什麼要這樣?因為下一世的重新受生,會有三個因素影響受生處所:隨業、隨重以及隨念。
 
隨業是看他所修的業是善業、惡業或是凈業?業還有輕重之分:善業、凈業、惡業都有時,要看哪一種業是最大的,由最大的業先報。為什麼最大的會先報?因為即將捨報的人,他會想到:我這一生幹的最大的惡事是什麼!我幹的最大的好事是什麼?然後捨報前那一剎那就像幻燈片一樣拉過去,由上往下,一格一格拉過去;那裏面的每一件事情是什麼,他都知道,然後業境現前就受來世報了。
 
但是雖然有善惡業、輕重業的差別,念力卻可以改變它;雖然業種還在,但是由哪一種業先受報的情形將能有所變動,就會使後世有機會來補救。譬如一個人造了大惡業,但他也曾經造了大善業,這時要教他憶念大善業,不要去想那個大惡業,讓他專注在那個大善業的福德上面。這時因念力的關系,導致受生的狀況出現變動而使大善業的果報境界現前了;然後在未來世中,他因為有大福德的環境,就有能力繼續做善事,去回向及彌補過去世所造的大惡業,他的惡業種子可以被轉變。因此去探望即將捨報的人,千萬不要說:“你今天會這麼痛苦,就是因為你造了什麼惡業。”要勸他只想善事、不想惡事,這個很重要。
 
如果有疾菩薩即將捨報,不要跟他說:“你來共修的時候都跟人家吵架,你要倒楣啦!”不要講他的惡事,光說他好的一面就行了;要教他憶念此世是如何努力護持正法的,要說明那個功德有多大。應當這樣勸他憶所修福,重新受生去未來世時才會有凈命。如果先去受惡報,那就已經報定了,沒機會轉變;如果先去受善報,惡業種子可以利用受善報的後世趕快去行善加以轉變:每一世都專門向那些對他沒有好感的人行善,將來就有機會能夠重罪輕報乃至完全消除掉。所以慰喻有疾菩薩,應當勸他憶所修福、念於凈命,要教他憶念:這一世活著沒有幹惡事,清凈的過活,從不欺詐人家,後世就可以凈命而活,這叫作念於凈命。
 
__摘自《維摩詰經講記第三輯》〈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平實導師著
http://books.enlighten.org.tw/project/vimalakirti/index.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