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09貼 真出家學佛釋疑(二)第72集-[3].jpg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還是在學佛釋疑的單元這個地方,要跟各位繼續再說明的是:出家是出哪一個家?我們上一集講到《佛說華手經》,裡面講到:「雖不服染衣,心無所染著;則於佛法中,是名真出家。雖不除飾好,能斷諸結縛;心無縛無解,是名真出家。雖不受禁戒,心常離諸惡;開定慧德行,是名真出家。」上一集是講到這個地方。

我們上一集也有講到,出家有幾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所謂的出世俗的家。出世俗的家,其實如果你沒有離開五欲的染著的話,根本就不能叫作出家的。如果勉強要說真出家的話,是你離開了五欲,那個才是能夠叫作真出家;也就是說,你只要對於離開五欲的貪著已經開始在修行,乃至於已經真正的離開五欲的貪著的話,雖然你是穿著俗家的衣服,也可以叫作真出家。你穿著染衣,如果沒有趣向於離開五欲的貪著的話,那就不叫作出家;那你穿著染衣,如果也是心向離開五欲的,這樣子的心向正道的話,這樣子也是能夠叫作真出家。

但是這個真出家,在佛法中的第一義諦的道理來講的話,還是不能叫作真出家,因為它還是屬於五陰的火宅;因為離開五欲的這一個心,祂其實本身它就是火宅;因為能夠離開五欲的這一個心,祂本身就是意識心;能夠離開五欲的這一個心,祂本身就是我們識陰所攝的這個妄心,所以這個心其實還是攝屬在五陰的火宅裡面;但是因為他已經開始趣向於離開了五欲的貪著,離開於三界貪著的時候,那方便說他出家,其實這個就是已經趣向於能夠離開五陰的火宅的一個方向。

真正的出家我們說,必須是菩薩如來藏,祂是本來出家,所以才會有我們這一段經文說「雖不服染衣」等等,一直到「雖不除飾好」、「雖不受禁戒」這樣子的心才是真出家。因為如來藏祂本來就不用著染衣的,穿染衣的是我們的五陰,如來藏本來就不用去除掉這些瓔珞,不用去除掉這些莊嚴的這些寶飾。為什麼?因為如來藏祂本來就不戴這些寶飾的。戴這些寶飾的是誰?戴這些寶飾的是五陰,所以根本不用去除它。如來藏更不用去受持禁戒,因為如來藏祂是本來自性清淨的;所以要受持禁戒的是我們的五陰,我們的五陰要受持禁戒,要回歸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的涅槃性,所以這個才叫作「雖不受禁戒,心常離諸惡,開定慧德行,是名真出家。」

緊接著又開示說:「雖不受持法,能壞諸法故;離一切法相,是名真出家。」這個還是在講如來藏這部分,說我們第八識的本心,祂不受持一切法,雖然這些法——三界六塵萬法是祂所出生的,但是祂不相應於這些法,所以祂不受持這些法。所以我們前面所說的不服染衣、或是說不除飾好、或是說不受禁戒,這些法都是屬於五陰的法,五陰所去領受,五陰所應該去持禁戒、去受持的法。但是如來藏祂不受持這些法,祂雖不受持這些法,但是能夠壞掉這些法,能夠壞掉五陰相應的這些法,能夠壞掉五陰貪著的這些法,所以祂能壞諸法;祂能壞諸法,但是祂離開這一切法相;祂離開這一切法相,這個才叫作真出家。

所以我們上一集剛剛好講到說,無分別智的這個問題,如來藏祂具足了「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就是剛剛這一段經文,所說的道理。因為如來藏祂不跟三界六塵萬法相應,所以祂根本不受持這些法,但是祂又能夠了眾生心行,而且祂能夠分別三界六塵萬法以外的法。三界六塵萬法以外的法是什麼法呢?這些法是屬於如來藏的自心流注而相應的自處境界的這些法。這些法大不大呢?這些法多不多呢?這些法當然是很多的,這個是大乘法之所以稱為大乘的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說,如來藏自己所相應的這些法,其實是非常大的,這個大,大到跟我們這個意識心能夠了知的,三界六塵萬法的這些法相較起來的話,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如果真的要比較的話,三界六塵萬法如果就像一顆乒乓球那麼大的話,那如來藏所相應的法,可以像一顆地球那麼大,乃至於整個星球、宇宙的世界那麼大。所以三界六塵萬法所含攝的範圍,是沒有辦法跟如來藏所相較的這個範圍能夠相提並論的。

一般的眾生只能夠知道三界六塵萬法的這個法相,乃至於一般渾渾噩噩的眾生根本不知道,所謂的三界六塵萬法是什麼樣的法。就算你已經開始修行了,你沒有真正觸證到如來藏,沒有開悟,沒有悟如來藏的話,你一樣還是在三界六塵萬法裡面去作觀察、裡面去作修行,所以根本沒有辦法知道說,所謂的這個不分別中廣分別的這個心,是怎麼樣的一個狀況;所以在般若系經典裡面說「不分別中廣分別」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說,如來藏雖然出生三界六塵萬法,但是祂不在三界六塵萬法上面作分別,但是祂又能夠分別三界六塵萬法以外,這諸多這些萬萬法、千億萬法這些法,所以叫作不分別中廣分別。

如來藏這個法,祂不受持三界六塵萬法,但是能夠壞眾生執著的這些三界六塵萬法。因為如來藏所出生的這些三界六塵萬法,是五陰所相應的法。如果你願意修行,願意修解脫道也好,或是修佛菩提道,願意離開這樣子的五陰的束縛,那這個就是在壞三界六塵萬法所相應的法,而能夠慢慢地離開這些五陰的法的束縛。如來藏本來就離開三界六塵萬法的這些法相的,所以這邊說「雖不受持法,能壞諸法故;離一切法相,是名真出家。」一切三界六塵萬法的法相,是跟我們的意識心、跟我們的識陰相應的、跟我們的妄心相應的,所以這些一切法的法相,如來藏本來就已經離開它了,離開了這些法相。也就是說,本來就已經不受持諸法,本來就能夠壞諸法的這一個心,本來就已經離開一切法相的這個心,這個才是真出家。也就是說,當你悟到了「雖不受持法,能壞諸法故,離一切法相」的這一個真心,這個才是真出家。

《大寶積經》裡面又繼續開示,怎麼說呢?它說:「時,跋陀羅聞是說已,前白佛言:『我願出家作於比丘。』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汝當與是善男子剃除鬚髮,授具足戒。』」這邊《大寶積經》,也針對這樣子的問題,作了這樣開示:說當時有一個修行人,叫作跋陀羅,聽佛開示完以後,聞是說已,在佛前跟佛稟白:「我願出家作於比丘。」也就是說,他要剃頭著染衣,要出家修行。(這個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是表相的出家,是身出家,出世俗的家。)這個時候,世尊就告訴 彌勒菩薩摩訶薩,也就是說告訴 彌勒菩薩言,說:「汝當與是善男子剃除鬚髮,授具足戒。」佛就指示 彌勒菩薩,為這個跋陀羅剃除鬚髮,為他授三壇大戒、授具足戒。授完具足戒以後,授比丘的具足戒以後,「彌勒菩薩佛教旨,即與出家,受於具戒。」彌勒菩薩依照佛的教旨,就對這個比丘授比丘的具足戒。

出家完以後,彌勒菩薩復白 佛言。彌勒菩薩就跟佛稟白說:「世尊,此出家者,唯形相耳,非真出家。若諸菩薩真出家者,謂離諸相處於三界,成熟眾生,方可名為真出家也。」彌勒菩薩就跟 佛稟白這樣子的道理,佛當然是知道的啊!彌勒菩薩是藉這個因緣,為眾生開示說:「此出家者,唯形相耳。」就是說跋陀羅這個出家,只是表相出家而已啊!這個是形相而已啊!這個並不是真出家。如果諸菩薩真出家者,這邊就點出來了,菩薩的真出家是怎麼樣呢?是離諸相而處於三界。

我們剛剛說聲聞的出家是要離開五陰的火宅,乃至於要離開對於五欲的貪著。離開五欲的貪著,到離開五陰的這個火宅的時候,縱然你一直到阿羅漢,究竟離開五陰火宅的束縛,入於無餘涅槃,入於無餘涅槃的時候,表示說所有的五陰十八界全部都滅除了,五陰十八界都滅除了,還有沒有三界呢?就沒有三界了。所以才會說:阿羅漢能夠入涅槃,而不能證涅槃。因為他入於涅槃以後,是誰證涅槃呢?他沒有辦法證了-因為能夠證涅槃的是你的五陰,你的五陰十八界能夠證涅槃。所以阿羅漢他入了涅槃以後,他沒有辦法證了,他沒有辦法處於三界。所以如果說,阿羅漢入於涅槃以後,他已經不能夠再證了,不能夠再證涅槃,而且他也不能夠了知三界的法了,那這樣子是誰出家呢?所以我們剛才會說,阿羅漢縱然是入於無餘涅槃( 其實從聲聞解脫道來講的話,這個是真正的究竟的真出家。),但是沒有一個出家者可言,因為沒有一個能出者,也沒有一個所出者,因為他沒有出家,因為這個是如來藏的自處境界啊!所以菩薩才能夠說他是真出家。這個就是 彌勒菩薩這邊所說的真義。祂說:所謂菩薩真出家者,是「離諸相而處於三界」。也就是說菩薩離開了五欲的相,離開了三界六塵的法相,但是又無妨於他的意識心、無妨於他的五陰繼續現行於三界,繼續現行於三界運作,來利益眾生永無窮盡,這個就是菩薩的最主要的一個精神。

菩薩道的精神,其實就是自利利他;菩薩道的精神自利利他,其實是以利他為先,因為必須要利他,你才有辦法自利。那利他,你必須要在什麼地方利他呢?就是必須要在三界內,必須要三界內跟眾生在ㄧ起,你才有辦法利益眾生。所以菩薩入了初地以後,雖然能夠斷除了我執,也就是說,其實菩薩入地之前,已經具足了能夠入無餘涅槃的功德,但是因為要利益眾生,所以留了一分的思惑,繼續留在三界來利益眾生;菩薩生生世世利益眾生,全部都是必須要在三界裡面利益眾生。那誰在三界?就是五陰在三界。因為如來藏本來就已經不是屬於三界內,但是祂又出生了五陰,五陰處在三界內,所以說如來藏非在三界內亦非在三界外,所以說如來藏非三界亦非三界外之法。

但是如果以如來藏的本體來講的話,其實如來藏祂本來就已經不是攝屬於三界;但是以真妄和合-菩薩處在三界內利益眾生的現象來講的話-如來藏非三界非非三界,說菩薩是非三界非非三界。所以這邊說「謂離諸相處於三界」。菩薩離開了對於諸法相的執著而處於三界,雖然他的五陰在三界內利益眾生,但無妨他的如來藏本來就已經離開三界六塵的諸法的法相,所以在三界六塵萬法的諸法的法相裡面去利益眾生,但是本來離開這些法相。那利益眾生,所以後面說:「謂離諸相處於三界,成熟眾生,方名為真出家。」也就是說,菩薩自己悟了如來藏以後,也能夠發心來度眾生、來利益眾生、來成熟眾生,讓眾生能夠成熟、能夠發起菩薩性、能夠迴小向大來修行菩薩道,這個才是真出家。所以這個成熟眾生,其實不是單單地只是說,要教眾生去修離開五欲的這樣子的一個修行。這個成熟眾生其實就是要勸請眾生來修學大乘,來修學大乘乃至於你自己成熟眾生;這些眾生成熟了以後,自己本身也能夠離諸相而處於三界的時候,他能夠跟原來來度他的這個菩薩,一樣地再度地去成熟眾生。也就是說,菩薩必須要師師相承,必須要一個度一個、一棒接一棒來成熟眾生,這個才是真正的出家。所以 彌勒菩薩這邊講的非常清楚,說:「此出家者,唯形相耳」,不是真出家。如果菩薩真出家的話,就是要「離開諸相,處於三界,成熟眾生」這個才是真出家。

所以如果從前面我們所說的這樣子的道理來看的話,出家就有這幾種形態了,出家就有所謂的,身出家跟心出家了。那心出家又有剛剛所說的,心出家有所謂的聲聞的心出家,還有菩薩的心出家。聲聞的心出家,其實不能說為真正的真出家,只能夠說方便的真出家,真正的真出家是菩薩的心出家。那我們這邊是以第一義諦菩薩的真出家的道理來談論,所謂的出家是出哪一個家?所謂的出家是誰出家?所以我們這個問題,必須要以大乘的第一義諦法來看待這個問題,才是真正的究竟出家。我們現在來看,這樣子從這個道理來看的話,有所謂的身出家與心出家這樣子的一個形態,那身出家與心出家又會有幾種的狀況出生?一個就是:身不出家而心也不出家。第二個是:身不出家但是心出家。第三個是:身出家心不出家。第四個是:身出家心也出家。這個是出家的四種分別。

什麼是身不出家心不出家?身不出家心不出家,就是像一般的凡夫眾生,也不想去修行,也不想離開五欲,所以也沒有剃頭著染衣,所以身不出家,也不想離開五欲的這個染著,所以叫作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第二種狀況是身不出家但是心出家。什麼是身不出家心出家呢?也就是說:像在家的菩薩,雖然他不現出家的法相,但是其實他勤求出離於五欲,乃至於勤求大乘的明心見道——開悟明心,找到了這個本來就已經是出家的心,所以他這個叫作心出家而身不出家。

那有另外一種狀況的是,身出家但是心不出家。身出家心不出家,其實就是指的現在諸多的剃頭著染衣的、表相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們,雖然他剃頭著染衣穿了僧服,但是這個是身出家;如果他心向於離開五欲的話,那還可以方便說他是心出家,但是還不是真的心出家,更何況他心不離開五欲的話,那更是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縱然他心是真是向於離開五欲的話,如果從究竟的第一義諦理地來講的話,依然還是身出家心不出家。也就是說,必須要出家了以後,而能夠勤求證悟,勤求能夠去開悟明心,能夠信受如來藏正法,因為如來藏的法——這個本心——是 佛在阿含時期,就已經所開示的這個本識心、這個有因識、這個入胎識、這個齊識而還的如來藏,所以這個心,才是真正已經出家者的心。所以出家眾應該要信受如來藏正法,而願意去邁向、去趣向於開悟明心的這條路,這樣子還可以勉強說為身出家心也出家。

但是真正的身出家心出家,是必須要你開悟明心了以後,才是身出家心也出家。所以如果出家的菩薩,沒有證悟佛菩提的話,沒有證悟佛菩提的這個本識心——第八識心的話,就不能稱為身出家心也出家,所以叫作身出家心不出家。那什麼叫作身出家心也出家呢?也就是說,當你是出家的菩薩而勤求證悟,而也已經開悟明心,證悟如來藏的話,就叫作身出家心也出家。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身出家與心出家的四種分別,分為:身不出家心不出家,身不出家心出家,第三個是身出家心不出家,第四個身出家心也出家這四種分別。這個是從我們的真出家跟表相出家,所衍生的四種分別。

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先跟各位分享到這邊,下一集再繼續跟各位作說明。

阿彌陀佛!

學佛釋疑(二)影音連結

正覺教團法界弘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