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ooks.enlighten.org.tw/bookdetail.aspx?kind=0&bkid=414#brief

 

法華經         

書摘 

本«講義»演繹«法華經»隱說金剛心如來藏之意涵,兼及十方三世諸佛世界的廣袤、深遠,廣涉般若密意及十方諸佛世界之法相,圓滿收攝如來一代時教,故為圓教經典。而此中隱說之般若無上妙法密意,唯證乃知,是故如來說為經王,甚深難解以致誤會者,古今所在多有。今於此套«講義»中詳述之,發瞶震聾而冀妙法久住世間。

 

 導讀

《法華經講義第一輯》網頁之【內容摘錄精華篇】:

 §

《妙法蓮華經》,今天要進入卷一,剛開始是〈序品〉第一:

 

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揵連、摩訶迦旃延、阿耨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復有學、無學二千人,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語譯:【就像是這個樣子,都是我親自聽聞的:有一段時間佛陀住在王舍城的鷲頭山中,與大比丘眾一萬二千人同在一起,全都是阿羅漢,欲漏、有漏、無明漏都已斷盡,不會再有煩惱重新生起,已經抓住自己的利益了,也就是斷盡了三界諸有的結使,心中已經獲得自在而不受生死繫縛了。他們的名字叫作: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揵連、摩訶迦旃延、阿耨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羅,就像是這一類被大眾所熟知的大阿羅漢等人。此外還有已經實證的有學位、無學位二千人,也有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也和她的眷屬六千人同在這裡;羅羅的母親耶輸陀羅比丘尼,也和她的眷屬同在這裡。】

 

講義:〈序品〉,凡是一部經將要開始說,都有它的因緣。這個〈序品〉就是這一部經典開始最前頭,在顯示因緣的部分,就如同每一本書前面都會有一篇序文。序文,大概都是在說明那本書的大略的內涵,或者說明作者想要表達給讀者知道的某一種理念或者觀念。如果說書本裡面,作者並沒有什麼想要再重複說明或提示的,至少也把這一本書的緣起說明一下,這一類文字便叫作序文。那麼,這部經是大乘佛法中很重要的一部經,當然一定也要說明它的緣起,所以結集這部經的時候,就有一些前提必須要記錄下來,把前提記錄下來就成為〈序品〉。〈序品〉第一,「第一」是表示說,它是這部經典區分成幾個篇章裡面的第一個部分。那麼,因為篇章很多,所以也分卷,這個〈序品〉是卷一裡面的一個部分。這部經典總共分成七卷,但我們不會顯示卷次,只依品次來宣演其中的真實義。

 

「如是我聞」,這是「證信」的意思,證實這部經典的可信度。那麼,結集者把這部經的內涵口述出來的時候,他是要負責的。口述錯了,他也要負責;口述對了,也要負責──負責領受功德。當然,一起補充、校正的菩薩們也要負責的。因此,一開始要說「如是我聞」,這是代表負責任的態度;是說,這部經的內涵就是這個樣子,而且是我親耳所聽聞的。這表示不是道聽塗說,凡是道聽塗說,不許拿來當作佛法,連當作世間各種事相上的談論都不應該。如果是道聽塗說,一定要先表明一個前提:「我是聽來的,正確不正確,我不保證,你們自己判斷。」應該加上這一句,若沒有加上這個前提的說明,他就得要負責誤導別人的因果。當然,如果他說:「我是道聽塗說的,不一定正確,你就姑妄聽之。」他就不用負全責。「如是我聞」,意思就代表負責任的態度,表示這是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不是聽別人轉述。所以結集經典時,一定是親耳聽聞的人,才有資格參與結集。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經典裡面不會說 佛陀住世的第幾年或者在哪一國度的第幾年,因為佛法不是單獨限制在人間的。而且那時天竺的國度有許多個,你如果說是哪一國建國第幾年的時候,譬如說,這經典若是在王舍城講的,這個時間如果換到別的地方,那別國就抗議說:「佛陀為什麼不用我們國家的時間?所以到我們這裡來翻譯,我們就要把它改為我們某某國建國後第幾年。」那又有問題了!可是如果以佛法的本質來說,當你說某某國第幾年,四王天也要抗議:「你們人間才一會兒就過去了,你們佛教開始弘揚到釋迦佛入滅不過四十九年,等於我們天上才一天而已,那你們講明是人間某一國的第幾年,有什麼意義?」如果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梵天等等,從他們的時間來看,這人間的時間記載可都沒有意義。而且佛教不是只有這個地球上才有,也不是只有這個娑婆世界才有,所以通用「一時」最標準,大家都沒有意見。

 

接著說,在這麼一個時間,佛陀是住在王舍城旁邊的鷲頭山裡面。鷲頭山,或者有時譯作靈鷲山。「耆闍崛」就是用音譯的方式來翻譯,如果你們去朝禮聖地時,遠遠就會看到那個山頂有岩層斜斜的,上下二層不一樣長,重疊在一起看起來,它尖的地方往上蹺,上層比較短,看著像是鷹頭;下層比較長而突出,看著像是鷹嘴;全部看起來就像美國國徽那「白頭鷹」的頭一樣,所以就叫作鷲頭山,有的經典翻譯為靈鷲山。

 

這個時節 佛陀是住在王舍城附近的鷲頭山中,與大比丘眾一萬二千人同時在一起。這一萬二千人都是阿羅漢,卻不全是大阿羅漢。又因為這一萬二千人不是只有聲聞眾,也包括在家眾在裡面,都是阿羅漢。不過,若是在聲聞法的結集裡面,通常不會記錄到在家人;如果證阿羅漢,就會成為聲聞經中所記錄的對象,因為聲聞僧團是以出家眾為主。這裡記載的是一萬二千人,因為包括在家的阿羅漢。那四阿含諸經中記載的在家人成為阿羅漢,數目記載得很少,只有二、三件而已。

 

這些人是「諸漏已盡,無復煩惱」,表示這些阿羅漢們大多數是菩薩位的阿羅漢。又說他們是「大比丘眾」,這「比丘」二字,還有個很有威德的名字,叫作怖魔──恐怖魔眾,因為大比丘們在世是行菩薩道而不入無餘涅槃的,是生生世世在人間度人成就佛道的人,這就表示天魔對他們的住世要很恐怖:只要大比丘們在世(當然不是指密宗,密宗那些喇嘛都不能叫作比丘,他們只能稱為喇嘛,不能稱為比丘,因為他們根本就是外道;從他們的觀念行為、身口意以及法教的行門和理論,完全都是外道法,只有名相身相是屬於佛教的,又都不受比丘戒,所以他們不屬於比丘)。

 

比丘又稱為怖魔,因為只要有真正的比丘在世(當然是包括比丘尼),天魔波旬都很擔憂、覺得很恐怖;因為比丘之中有大乘比丘,也有二乘比丘;而大乘比丘之中還有大比丘,智慧與威德都很大。那麼大比丘們度了一些人斷了我見的,或者明心的、或者見性的等等,一個個都脫離天魔波旬的掌控範圍。而最恐怖的是大乘法中的大比丘度人成為菩薩了,但是這一些被度的菩薩,一個個都不像二乘比丘捨壽後會入涅槃,還繼續住在人間度更多的人。不但這樣,每一個人還繼續在人間一世一世去度人,度更多的人都能超越天魔波旬掌控的境界,可是他們偏偏都不走人,一直住在天魔的欲界境界裡面。他們都住在欲界中,天魔竟拿他們無可奈何;所以只要有這種大乘法的大比丘住在人間,天魔都覺得好恐怖,所以大乘法中實證解脫道及佛菩提道的大比丘,最有資格承擔怖魔這個威德名稱。

 

那麼,又說這一些人都是阿羅漢。阿羅漢至少要有三個德行。末法時代有一些膽大的學人自稱證得阿羅漢,可是並不具備這一些德行。十幾年前從南洋來的、或者傳進來的法義,他們所謂的阿羅漢並不具備這三德,所以都不是真正的阿羅漢,徒有虛名。阿羅漢一定有三德:無生,殺賊,應供。具備這三德才能成為阿羅漢。這三個德行,第一個功德是無生,意思是說他不再接受後有,才名為無生;換句話說,他這一世捨報就不會再出現於三界中,蘊處界全部滅盡,永絕後有。也就是說,他在我見、我執上面的自殺是很徹底的,他這一世死了以後就永遠不再受生了,永絕後有。四阿含諸經中都說是「不受後有」,既然「不受後有」而不再出生了,所以他就有「無生」的功德。一定是無生的功德具足了,才能稱為阿羅漢;雖然他們不是大乘菩薩所證的本來無生,是滅後無生,但仍然是無生,這是第一個功德。

 

第二個功德是殺賊,殺賊是無生的所依,無生之所以能無生,是因為先殺賊。如果是初機學人,才剛歸依三寶時什麼都不懂,才一聽說,就想:「唉呀!這阿羅漢還要殺死賊人。」就好比禪宗有個公案,有個人跟著趙州從諗禪師在院子裡走著走著,有一隻野兔見了他們兩個人,嚇了一跳,趕快逃走了。那個僧人就拿來調侃老趙州說:「和尚是個大修行人,兔子為何見驚?」說兔子為何看見你就這麼怕?沒想到老趙州說:「只為老僧好殺。」老趙州很喜歡殺人,並且他殺了人以後,被殺的人個個都很歡喜,都成為本來無生。這殺賊指的就是這個道理,是殺煩惱賊而不是殺賊人。那什麼叫作煩惱賊?有三個:我所執、我見、我執。這三個煩惱賊都殺掉了,就叫作殺賊。因為殺盡了這三個煩惱賊,所以「不受後有」,因此證得無生,所以殺賊才是解脫的本質,無生是殺賊之後的果實。

 

那麼具有這二德,已經是諸天天主所作不到的,因為天主不過也是個凡夫;除非是菩薩有任務去接任那個位子,否則諸天天主都是凡夫;欲界六天、色界四天的天主,都是凡夫。那麼無色界呢?無色界沒有天主,因為無色界無色,都沒有色身,誰能統治誰?所以無色界天沒有天主。

 

第三個功德,因為阿羅漢是出三界的聖者,而諸天天主甚至我見都還沒有斷,所以諸天天主以及所有天人都應當要供養阿羅漢,所以阿羅漢又名應供。阿羅漢受人供養是心安理得的,絕對不必心有慚愧,因為他具足殺賊與無生的功德,當然受供無愧。為什麼具足這兩個功德可以受供無愧呢?因為當他能夠「不受後有」時,就是能出三界生死的聖者了,已經成為真正的人天福田;誰在他身上種了福德,未來世果報不可限量,所以他才成為「應供」。必須具足這三德,才能成為阿羅漢。

 

如果連第一個殺賊的功德都沒有,譬如說他還喜歡弄大名聲、搞大道場,廣聚徒眾、廣收供養,他顯然還沒有殺賊;然後他說出來的法都還落在意識或識陰裡面,連我見都沒有斷,更別說是證二果、三果,所以他依舊有生,不是無生,顯然不是阿羅漢;因此他若受人供養,自稱阿羅漢時,應該面有慚色。可怪的是,現代所謂的阿羅漢既未斷我見,受供的時候卻都覺得理所當然、面無慚色,那叫作無慚無愧,落入惡心所中。但如果有誰是真阿羅漢,我就要鼓勵大家:「你們都去跟他種福田,即使供養一百塊錢台幣,你未來世都有大福德。」有不得了的福德,為什麼不去供養?我又憑什麼遮止?

 

可是如果他們是落在意識的凡夫境界裡面,那麼都不必專程去供養,你隨便路上拉一個人說「我供養你一百塊錢」就結了,因為都比供養他們好,這是因為他們是大妄語人,來世報在地獄。你供養路上隨便一個陌生人,他們都沒有犯大妄語業,來世還可以生而為人,豈不勝過他們?諸位想想,是不是如此?是嘛!你如果遇到是謗法的人,不但不供養他,而且還要口誅筆伐;因為如果供養了他,你是在贊助他謗法、破法;你一旦供養了他,你就有了破法的共業。所以你每天飯要吃多吃少,都由著你,你亂吃都沒關係,一天要吃五餐也沒關係;可是供養別人時,還真不能隨便供養;因為你若是供養到了破法者,就是在支持破法的行為,那你也要負擔一分共業,當你支持他負擔謗法的共業以後,他是主犯,你是從犯,那不很倒楣嗎?行善的結果竟然變成了惡業,所以真的要很小心。話說回來,阿羅漢一定要具足這三德。

 

接著說:「這一些大比丘眾一萬二千人,都是阿羅漢,諸漏已盡。」這在講什麼呢?是說這些大比丘眾是有漏已盡、無明漏已盡。諸漏斷盡之前,先要斷一個法,叫作見惑。見惑是指邪見,是不如理作意而產生的無明;這純粹是解脫道中見地上的事,譬如說色陰是不是真實我?是否常住不壞?又譬如說受想行識或者最有代表性的意識覺知心──離念的靈知、有念的靈知等等,以及定中的靈知、定外的靈知等等,是不是常住我?首先在這個部分要先弄清楚,確實了知五陰的內容,並且也確實了知每一蘊全部都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所以五蘊裡面沒有一法是真實我。

 

這是在見解上經由現觀而斷除了,這就是見惑斷除,不是在說世間法見解上的迷惑。那麼,有未到地定配合,這個見惑真的斷了,接著才是斷有漏。有漏指的是三界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那麼,欲界有斷了,就會發起初禪,這就是所有阿羅漢都必定有的「梵行已立」;色界有斷了,就證得四空定中的空無邊處;那麼證得四空定以後,又對四空定的境界愛斷盡了,就是無色界有斷除了。可是,這樣「有漏已盡」還不能出離三界生死,因為還有個無明漏;所以乃至證得八解脫以及部分已證得滅盡定的人,都還要再修不放逸行,因為他們還有無明漏未斷。那無明漏是指什麼呢?是喜愛於非想非非想定中的覺知心繼續存在,在《阿含經》中 世尊說這叫作我慢。這不是一般人講的我慢,一般人講的我慢是相對於別人而生起慢心,其實只是慢或過慢,或者慢過慢;《阿含經》中 世尊講的這個我慢,是說喜樂於無色定中的自我繼續存在,由於這樣的自我存在而心生極微細的喜樂,這叫作我慢。

 

這時候,他的境界就是「我能捨三界有」,這就是我慢相,他還有個捨心在;由於還有這個捨心在,意識就會跟著存在了。意識存在,他就無法出三界,不可能入無餘涅槃,這就是我慢相。所以,這個時候連捨心也要捨掉,然後就不樂於受生,這樣才能夠十八界滅盡,不會再有中陰身生,永住無餘涅槃中。所以,連這個極微細捨心中對自我存在的喜樂相──那個喜樂雖然外表看不見喜樂的模樣,可是對這個自我的存在的喜樂仍然存在,這也要斷除。這個我慢斷除了就是無明漏已斷盡,這樣才能夠說「有漏已盡、無明漏已盡」,才算是諸漏已盡的阿羅漢。

 

已經「無復煩惱」,當然是說自己三界愛的煩惱不會再出生了。「無復煩惱」這一句不包括煩惱障所攝的習氣種子隨眠。所以如果大乘菩薩見了就會說他:「你還有煩惱,因為你的煩惱習氣種子還在。」但這段經文裡講的「無復煩惱」,是從二乘菩提來說,是說他的三界愛煩惱──見惑、思惑、無明漏,已經不會再現行了,不理會他的習氣種子是不是已斷盡,這就是「無復煩惱」,「無復煩惱」就是阿羅漢們被稱為「殺賊」的原因。

 

「逮得己利」,這意思是說,他在解脫道上面「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因此達到的結果就是「逮得己利」,因為已經不再被欲界法、色界法乃至無色界法所繫縛。這是從現法來說的,而不是從入涅槃後已無未來世而說。這裡所說的是現法,是說阿羅漢五蘊還在的當下,已經「逮得己利」。

 

那麼「盡諸有結」,講的是初果斷三縛結,以及三果斷五個下分結、四果斷五個上分結,這叫作「盡諸有結」。因為這些結使都是在三界有的範圍內,所以叫作「有結」。這「三界有」的結使,因為「三界有」的繫縛而產生的結,他們把這三界有的結使已經斷盡了。「心得自在」,是說他們還住世,尚未入滅的時候,心都是自在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