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被印順法師誤導,說「大乘非佛說」
(敬請參閱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9052309833);
且對於四部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又只採信部分阿含經,然後又引述《增壹阿含經》中的一句話說,只要「專心持增一,便為總持如來藏」;那麼我們就隨順引證以下《增壹阿含經》經文,證明 佛陀都是在說三乘之道啊!所謂三乘之道,當然是聲聞、緣覺、佛道的小、中、大乘的三乘道。


一. 《增壹阿含經》卷1〈1 序品〉:
「一一契經義亦深,是故名曰增壹含。
 今尋一法難明了,難持難曉不可明;
 比丘自稱功德業,今當稱之尊第一。
 猶如陶家所造器,隨意所作無狐疑;
 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無差別。
 佛經微妙極甚深,能除結使如流河;
 然此增一最在上,能淨三眼除三垢。
 其有專心持增一,便為總持如來藏;
 正使今身不盡結,後生便得高才智。
 若有書寫經卷者,繒綵花蓋持供養,
 此福無量不可計,以此法寶難遇故。」
(CBETA, T02, no. 125, p. 550, b25-c7)


二.經文中提到 菩薩發心趣向大乘六度之道,
然而行菩薩之行 愚者是不信受的~~
《增壹阿含經》卷1〈1 序品〉:
「 尊者阿難作是念:如來法身不敗壞,
 永存於世不斷絕,天人得聞成道果。
 或有一法義亦深,難持難誦不可憶;
 我今當集[1]一法義,一一相從不失緒。
 亦有二法還就二,三法就三如連珠,
 四法就四五亦然,五法次六六次七,
 八法義廣九次第,十法從十至十一;
 如是法寶終不忘,亦恒處世久存在,
 於大眾中集此法,即時阿難昇[2]乎座;
 彌勒稱善快哉說,諸法義合宜配之。
 更有諸法宜分部,世尊所說各各異;
 菩薩發意趣大乘,如來說此種種別。
 人尊說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精進、
 禪、智慧力如月初,[3]逮度無極[4]覩諸法。
 諸有勇猛施頭目,身體血肉無所惜,
 妻妾國財及男女,此名檀度不應[5]棄。
 戒度無極如金剛,不毀不犯無漏失,
 持心護戒如坏瓶,此名戒度不應[*]棄。
 或有人來截手足,不起瞋恚忍力[6]強,
 如海含容無增減,此名忍度不應[*]棄。
 諸有造作善惡行,身口意三無厭足,
 妨人諸行不至道,此名進度不應[*]棄。
 諸有坐禪出入息,心意堅固無亂念,
 正使地[7]動身不傾,此名禪度不應棄。
 以智慧力知塵數,劫數兆載不可稱,
 書疏[8]業聚意不亂,此名智度不應棄。
 諸法甚深論空理,難明難了不可觀,
 將來後進懷狐疑,此菩薩德不應棄。
 阿難自陳有是念:菩薩之行愚不信
 除諸羅漢信解脫,爾乃有信無猶豫。
 四部之眾發道意,及諸一切眾生類;
 彼有牢信不狐疑,集此諸法為一分。
 彌勒稱善快哉說,發趣大乘意甚廣
 或有諸法斷結使,或有諸法成道果。」
(CBETA, T02, no. 125, p. 550, a1-b5)




三. 以下在《增壹阿含經》中提到「三乘」的相關經文
《增壹阿含經》卷41〈45 馬王品〉: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吾恒說三乘之行。過去、將來三世諸佛,盡當說三乘之法。」
(CBETA, T02, no. 125, p. 773, a24-26)


《增壹阿含經》卷45〈48 十不善品〉:
「爾時,師子長者聞如來歎說施眾之福,不歎說餘福。爾時,長者以餘時,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師子長者白世尊言:「適聞如來而歎說施眾之福,不歎別請人之福,自今已後常當供養聖眾。」
佛告之曰:「我不作爾說:『當供養聖眾,不供養餘人。』今施畜生猶獲其福,何況餘人?但我所說者福有多少。所以然者,如來聖眾可敬、可貴,是世間無上福田。今此眾中有四向、四得及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者,當從眾中求之。所以然者,三乘之道皆出[*]乎眾。長者!我觀此因緣義,故而說此語耳。亦不教人應施聖眾,不應施餘人。」」(CBETA, T02, no. 125, p. 792, b2-15)


《增壹阿含經》卷38〈43 馬血天子問八政品〉:「以此功德,惠施彼人,使成無上正真之道,持此誓願之福,施成三乘,使不中退。復持此八關齋法,用學佛道、辟支佛道、阿羅漢道
(CBETA, T02, no. 125, p. 757, a12-15)


《增壹阿含經》卷24〈32 善聚品〉:
「言善聚者,即五根是也。所以然者,此最大聚,眾聚中妙。若不行此法者,則不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及如來.至真.等正覺也。若得此五根者,便有四果、三乘之道。言善聚者,此五根為上。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行此五根。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CBETA, T02, no. 125, p. 674, a3-9)


《增壹阿含經》卷20〈28 聲聞品〉:
若法在世者,便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佛乘便現於世。是故,比丘!當善恭敬於法,彼比丘隨時供養,給其所須,當語彼比丘作是語:『善哉!善哉!如汝所言,今日所說者,真是如來所說。』」
(CBETA, T02, no. 125, p. 653, a9-14)


《增壹阿含經》卷16〈24 高幢品〉:
「「比丘當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持八關齋者,欲生四姓家者,亦復得生。又善男子、善女人,持八關齋人,欲求作一方天子,二方、三方、四方天子,亦獲其願。欲求作轉輪聖王者,亦獲其願。所以然者,以其持戒之人所願者得。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作聲聞、緣覺、佛乘者,悉成其願。吾今成佛,由其持戒,五戒、十善,無願不獲,諸比丘!若欲成其道者,當作是學。」」(CBETA, T02, no. 125, p. 626, a15-24)


《增壹阿含經》卷44〈48 十不善品〉:
「爾時,諸剎利婦聞彌勒如來出現世間、成等正覺,數千萬眾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各各生心,求作沙門,出家學道;或有越次取證,或有不取證者。爾時,阿難!其不越次取證者,盡是奉法之人,患厭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爾時,彌勒當說三乘之教。」(CBETA, T02, no. 125, p. 788, c20-26)


四. 以下,《增壹阿含經》卷1、卷19 
很明顯地記載大乘的六度~~
《增壹阿含經》卷1〈1 序品〉:
菩薩發意趣大乘,如來說此種種別。
 人尊說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精進、
禪、智慧力如月初,[3]逮度無極[4]覩諸法。」(CBETA, T02, no. 125, p. 550, a12-14)


《增壹阿含經》卷19〈27 等趣四諦品〉: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彌勒菩薩至如來所,頭面禮足,[7]在一面坐。爾時,彌勒菩薩白世尊言:「菩薩摩訶薩成就幾法,而行檀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佛告彌勒:「若菩薩摩訶薩行四法本,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云何為四?於是,菩薩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選擇人,恒[8]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無食則喪。』是謂菩薩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
「復次,菩薩若惠施之時,頭、目、髓、腦,國、財、妻、子,歡喜惠施,不生著[9]想。由如應死之人臨時還活,歡喜踊躍,不能自勝。爾時,菩薩發心喜悅,亦復如是,布施誓願不生想著。
「復次,彌勒!菩薩布施之時,普及一切,不自為己使成無上正真之道,是謂成就此三法,具足六度。
「復次,彌勒!菩薩摩訶薩布施之時,作是思惟:『諸有眾生之類,菩薩最為上首,具足六度,了諸法本。何以故?[10]食已,諸根寂靜,思惟禁戒,不[11]興瞋恚,修行慈心,勇猛[12]精進,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恒若一心,意不錯亂,具足辯才,法門終不越次,使此諸施具足六度,成就檀波羅蜜。』
「若菩薩摩訶薩行此四法,疾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是故,彌勒!若菩薩摩訶薩欲施之時,當發此誓願,具足諸行。如是,彌勒!當作是學。」
爾時,彌勒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125, p. 645, a28-b25)




另,在《長阿含經》卷1 也有提到 佛陀的名稱
「佛告諸比丘:「過去九十一劫,時,世有佛名毘婆屍如來.至真,出現於世。復次,比丘!過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屍棄如來.至真,出現於世。復次,比丘!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毘舍婆如來.至真,出現於世。復次,比丘!此賢劫中有佛名拘樓孫,又名拘那含,又名迦葉。我今亦於賢劫中成最正覺。」(CBETA, T01, no. 1, p. 1, c19-25)


 

以上,引自初轉法輪《阿含經》的經文,已在在證明,大乘是佛說,佛陀都是說三乘佛法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