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8/23

菩薩正行第23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悲與大悲

 

部分重點摘錄:

 

《優婆塞戒經》卷13 悲品〉:

「善男子!有智之人應觀非想非非想處所有定樂如地獄苦,一切眾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CBETA, T24, no. 1488, p. 1036, b24-26)

因為這一切的定境其實都落在識陰的顛倒微細精想境界之中,而且也不離開意識心的行陰幽隱妄想,這一種境界一切眾生都有,……

想要修證四禪八定,並不是去得到多很多的東西而可以實證,而是要捨棄很多很多的東西;如果你把五欲的繫縛給捨棄了,那時候你的初禪就現起了,你已經捨棄了欲界愛,其實只要把無相念佛的功夫作得很好,然後你再降伏了欲界的五蓋,將五欲心的繫縛給斷除了,那初禪就能夠顯現出來,就能夠現前了,二禪以上的實證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而這樣去修;要把世間的某一個法把它捨棄掉,那這樣子的話,這些的禪定實證,它就會顯現出來,而不是去把某個法加進來你的身心之中,才會出現這些的實證;這就是佛法以及通於外道的四禪八定的修法,這當中的道理是有點類似的。




《優婆塞戒經》卷13 悲品〉:

「未得道時,作如是觀,是名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CBETA, T24, no. 1488, p. 1036, b26-27)

在這裡的大悲是指佛。

 


《優婆塞戒經》卷
13 悲品〉:

「何以故?未得道時,雖作是觀,觀皆有邊,眾生亦爾。既得道已,觀及眾生皆悉無邊,是故得名為大悲也。」(CBETA, T24, no. 1488, p. 1036, b27-29)

佛能無邊際的觀察眾生,所以稱為大悲。

 


《優婆塞戒經》卷
13 悲品〉:

「未得道時,悲心動轉,是故名悲;既得道已,無有動轉,故名大悲。」(CBETA, T24, no. 1488, p. 1036, c1-2)

菩薩觀察眾生,生起憐愍,意識覺知心已經動轉了;可是如果成佛之後,同樣是有深層的悲心,但是這個悲心,是不會動轉於如來的心,不動轉就是說不動也不轉,不會因此而心動。

 


《優婆塞戒經》卷
13 悲品〉:

「未得道時,未能救濟諸眾生故,故名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濟,故名大悲。」(CBETA, T24, no. 1488, p. 1036, c2-4)

得道成佛以後,對於救濟眾生,不再有任何絲毫侷限,可以究竟救渡眾生成就佛果,所以是大救濟,是為大悲。

 


《優婆塞戒經》卷
13 悲品〉:

「未得道時,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與慧共行,故名大悲。」(CBETA, T24, no. 1488, p. 1036, c4-5)

 


《優婆塞戒經》卷
13 悲品〉:

「善男子!智者修悲,雖未能斷眾生苦惱,已有無量大利益事。」(CBETA, T24, no. 1488, p. 1036, c5-6)

 


《優婆塞戒經》卷
13 悲品〉:

「善男子!六波羅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CBETA, T24, no. 1488, p. 1036, c7)

『生因』的修悲以及『了因』的聞熏修習六波羅蜜多,這兩種都要具足,才能夠成就佛果。

 


《優婆塞戒經》卷
13 悲品〉: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為難,在家修悲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惡因緣故。」(CBETA, T24, no. 1488, p. 1036, c7-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