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制約行為橫跨三世 
 
     這一切包含身、口、意行的制約行為,其實是由意根的遍計所執性主導的,而這其中更牽涉到意根末那與意識覺知心的交互運作。業習的啟動是由意根末那主導而啟 動,而業種的造作是由意識觀察、思惟、造作後,加上意根思心所的同意之後而形成。其實,不管意識如何造業,不管它如何的思惟造作而形成多少的新習氣,基本 上都是由潛藏於如來藏中的潛意識末那之無始習氣種子而來,也就是由無始以來之貪、瞋、痴無明化身而來。這個潛藏於潛意識末那深處之「習氣檔案」,不斷地被 意識提取出來實行,然後又不斷地「另存新檔」,增強規模,這就是「制約」。制約行為其實很像顏色:只有幾個主要顏色,但是你可以混合主要顏色而得出無數混 合的顏色。所以,可以有百法、也可以有千法、萬法、萬萬法……。在這法法相依、法法相立的輾轉過程中,絕大多數都是染法,是讓無明塵垢轉趨深厚的來源,這 可以從五十一個心所有法裡面,善法只有十一個看出來。 
 
     所有的制約行為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一種對有機生物體的生存有利的思想或行為,會被永遠的保存下來,而那些對生存無用的會自動褪去。換句話說,也就是與「俱生我執」有關的制約訊息將被優先處理,這也是潛意識末那的恆內執我性所主導的,也是眾生流轉生死的根源。用俗話來說,就是眾生愛惜這個生命,愛惜這個能覺能知的「五蘊我」,已經愛到骨子裡面去了。而「俱生我執」引生「分別我執」以及「我所執」後,與意識的後生執著相互輾轉纏繞不休,形成無量無邊的 制約行為,並深深的嵌入潛意識末那,形成無量無數的習氣種子。這些習氣有深有淺、有粗有細,細的障礙成佛,粗的障礙解脫生死。而單單就與粗重的分段生死煩 惱相應的習氣論之,已是累牘盈篇,罄紙難盡了。這些性障習氣,若不尋求根除之法,只有生生世世流轉不停,而且大多是每況愈下。 
 
     而前面說受制約的習氣行為,是由潛藏於潛意識末那深處之「習氣檔案」,不斷地被意識提取出來,又不斷地「另存新檔」而增長厚實,這是站在現行運作的角度來說;其實真正蒐藏這些檔案,真正集藏這些習氣種子的是如來藏阿賴耶識,故又稱其為一切種子心識。這個種子心識雖然含藏了無量無邊的有漏與無漏法種,但是祂本身卻是如鏡 面一樣,雖能涵攝一切相,卻無礙自身本有之清淨相,故稱為如;因其不生不滅,本自清淨,故稱為真;並且遠離六塵萬法,而能隨緣應物,如實的顯現一切法相的 功能,真實無虛;合此真實與不生煩惱的如如,即稱為真如,是故真如即是如來藏阿賴耶識體上所顯的真實法相,禪宗祖師就常常用真如來指稱如來藏阿賴耶識心 體,論師們有時也會以真如心、心真如,來稱呼祂。這個道理是「臆想真如」者很難想像的,也是探求密意者最難解之處,但因不肯依止善知識真參實究的緣故,只 憑經文的思惟研究而想得知,故而自陷弔詭之處而不自知。 
 
     他們的疑惑是:阿賴耶識含藏一切染污法種而為其所染,為何又說祂本自清淨?既然阿賴耶識還有染污,那一定還有一個截然清淨的真如體在其上面。這個問題正是出在沒有如實、如理作意觀行,再加上沒有親證而產生的問題,也是身我見未完全斷除所致。故而無法將時時與六塵萬法相應的七轉識妄心,與遠離六塵萬法的真心 阿賴耶識區分清楚。猶如鹽水中之水,依然是水,它從未因鹽溶於其中而改變其水本來的特性;鹽水之所以會鹹,是來自於氯化鈉(NaCl)溶 於其中的緣故,水只是提供一個溶解的環境而已,但水的本質並不跟著轉變。相同的,阿賴耶識與無明七識共俱而受染污,染污之因是來自於七轉識,七轉識的染污 種子「溶解」於如來藏中;七轉識的染污種子是「溶質」,如來藏只是提供染污種子溶解的環境而已,但如來藏的自性並不轉變。當如來藏與七轉識的染污種子和合 運作而名為阿賴耶識,這個時候阿賴耶識仍然具有如來藏自身所有的性用,只是眾生為無明染污所覆,故無法了知而已。 
 
     這是眾生意識思惟的侷限性,所以佛學的學術研究,靠著意識對經文的思惟與理解,是無法了知的;只有透過參禪而親證了,才能現前觀照這個事實,才能了知自性 清淨心的如來藏,竟然有染污;而被染污後的如來藏自身的清淨自性,卻仍然沒有被染污。眾生性喜戲論,參禪也是如此,故多陷入「染、淨」,「剎那、永 恆」……等相對二法裡,故透過意識思惟一個截然清淨之體,妄自安立為真如;透過意識思惟而浪漫的想要「化剎那為永恆」,故而思惟:將意識心修至一念不生, 將此時的意識離念靈知心名為真如心,名為永恆。若從前喻來說,這些人只是在水中的「鹽分子」裡打滾,尚未嚐到水味;因為這些邪見,正是染污純水的鹽巴。 
 
     參禪人的如是邪見,也是一種制約;這是受了無始以來邪見、妄想習氣種子的制約,故而牢不可破。縱然由於善知識的慈悲,勉強且短暫的將其攝受,卻由於無始以 來的邪見、妄想習氣難以根除,終究還是退轉了。而這些邪見、妄想習氣,雖是因意識之現行而造作,但是幕後的主使者,依然是潛意識末那;因為它主導著意識的 思惟方向,這是任何人、任何狀況、任何時候都無法改變的無奈,也是眾生流轉生死的無奈。除非你能依著二乘見道之理,確實而如理作意的斷除我見與三縛結後, 不是誤會式的斷除我見與三縛結,進而斷除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或是依著大乘見道後之真心體性而如理作意,故而發起意識的妙觀察智,由這個萬法根本的實證與 現觀,才能真正逐步的對治意根末那的劣行,而此時也只是下品妙觀察智的少分,以後要走的路還很遠呢! 

 

《正覺電子報第31期 頁85~8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