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retch.cc/blog/shamus0408/33779465 



瑜伽師地論》中 彌勒菩薩說的菩薩種姓相,以及初發心菩薩就勝過一切聲聞獨覺,

最初發心要成佛的凡夫菩薩就勝過定性聲聞大阿羅漢了,而且是一切眾生皆應供養。

不是有個故事嗎?
一個有六通具足的大阿羅漢帶著他的徒弟走在路上,那個徒弟發了菩提心要生生世世行菩薩道,阿羅漢師父有神通知道了,就不敢再讓徒弟背自己的包包,也不敢跟他並肩而行,因為即使是初發心的凡夫菩薩,人天應供的大阿羅漢也會很敬重的,不敢再讓他背包包的,因為定性阿羅漢自己也不敢發菩薩心生生世世度眾生,可見菩薩心是多麼偉大。
但是後來那個徒弟覺得走路太累,又退失菩薩心了,所以阿羅漢師父又把包包還給他。


因此大家已經發菩提心的人不要小看自己,繼續努力有一天一定會開悟明心,最後一定會成就佛道的,

所以葛格我不敢小看任何已發菩提心的學佛人。

《瑜伽師地論》卷35:「若諸菩薩成就種姓,尚過一切聲聞、獨覺,何況其餘一切有情,當知種姓無上最勝。」


最初發心的定義,指的是無量世來第一次發成佛的大願。

《瑜伽師地論》卷35〈2發心品〉:「又諸菩薩起正願心求菩提時,發如是心說如是言:『願我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義利,畢竟安處究竟涅槃及以如來廣大智中。』如是發心,定自希求無上菩提及求能作有情義利,是故發心以定希求為其行[10]相。」

最初發心菩薩有什麼殊勝利益呢?




《瑜伽師地論》卷35〈2發心品〉:「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由初發心求菩提故所攝善法,比餘一切所攝善法,有二種勝:一者、因勝,二者、果勝。
謂諸菩薩所攝善法,皆是無上正等菩提能證因故;所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此果故。比餘一切聲聞、獨覺所攝善法尚為殊勝,何況比餘一切有情所攝善法,是故菩薩所攝善法。比餘一切所攝善法。因果俱勝。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略有二種發心勝利:
一者、初發菩提心已,即是眾生尊重福田,一切眾生皆應供養;亦作一切眾生父母。
二者、初發菩提心已,即能攝受無惱害福。

由此菩薩成就如是無惱害福,得倍輪王護所守護;由得如是護所護故,若寢、若寤、若迷、悶等,一切魍魎、藥叉、宅神、人非人等不能嬈害。
又此菩薩轉受餘生,由如是福所攝持故,少病、無病,不為長時重病所觸。
於諸眾生所作義利,能以身語勇猛而作,常為眾生宣說正法,身無極倦,念無忘失,心無勞損。
菩薩本性住種姓時,一切麁重性自微薄,既發心已,所有麁重轉復輕微,謂身麁重及心麁重。
若餘眾生為欲息滅疾疫災橫,所用無驗呪句明句,菩薩用之,尚令有驗,何況驗者!
成就增上柔和忍辱,能忍他惱,不惱於他,見他相惱,深生悲惱;忿、嫉、諂等諸隨煩惱,皆能摧伏,令勢微薄,或暫現行,速能除遣。
隨所居止國土城邑,於中所有恐怖、鬪諍、饑饉過失,非人所作疾疫、災橫,未起不起,設起尋滅。
又此最初發心菩薩,或於一時生極惡趣那落迦中,多分於此那落迦趣,速得解脫;受小苦受,生大厭離,於彼受苦諸眾生等,起大悲心。
如是一切皆因攝受無惱害福。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由能攝受無惱害福,便得領受如是等類眾多勝利。」(CBETA, T30, no. 1579, p. 482, a25-b29)



「由此菩薩成就如是無惱害福,得倍輪王護所守護;由得如是護所護故,若寢、若寤、若迷、悶等,一切魍魎、藥叉、宅神、人非人等不能嬈害。」

最初發心的凡夫菩薩就可以得到超過一倍的轉輪聖王規格保護喔!
比總統的維安還高很多耶!
是轉輪聖王耶
又超過一倍耶!

所以趕快來發心喔!





進階閱讀:

「菩薩種姓相」
http://www.wretch.cc/blog/shamus0408/3312978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