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6貼  初禪2-2。佛釋疑(三)第105集.jpg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1/2395-a11_105

第105集

「四面佛」是指誰? -- 宇宙是誰創造的?(二)

由正偉老師開示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遊步輕利否?道業精進否?眾生易度否?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我們接續著前面的節目,將一般初機的學佛大眾,在佛法的修行上常會有的問題,把它們分門別類,一項一項地列出來為大家講述。

上一集節目中,我們講到欲界六天的兜率陀天;我們說到所有即將來人間示現成佛,一生補處的妙覺菩薩,都會先居住在兜率陀天。例如,現在 彌勒菩薩就住在兜率內院說法,等待時間到了,就要來到人間示現成佛。同修可能會想:為什麼 彌勒菩薩,他不住在高一點的天界或者下面一點的天界呢?為什麼諸尊妙覺菩薩在成佛之前,他都是先住於兜率陀天呢?在經上說:「這是由於下天放逸而上天闇鈍。」也就是說,在兜率陀天以下的天,對於五欲——欲界的五欲,享受比較重,心不能安止;而兜率陀天以上的天,則是多定而少慧,多住於自心定境當中,所以叫作闇鈍。兜率陀天則是介於兩者之間,不厚不利,定境不會太厚而五蓋障不會過於鋒利;另一個原因則是壽命的問題,越往上的天人壽命就越長。例如四天王天天壽五百歲,那個地方的一天等於人間的五十年;往上到了忉利天則是天壽一千歲,那個地方的一天,人間就是一百年。所以為了要配合時間的恰到好處,兜率陀天就是最後身菩薩—妙覺菩薩—最好的住錫之處。

講到這裡,可能有同修接著會問:「不是說欲界六天嗎?為什麼算一算前面講了七個天?」這是因為欲界之頂——魔天,嚴格來說它不算在欲界六天之中,因為它是介於欲界與色界之間;也就是說,魔天的眾生,他的定力其實已經超過欲界了,福德也非常的大。甚至魔天的眾生,就像是色界天人一樣,天身無有皮膚、骨髓、筋脈、血肉,也就是已經不是欲界的粗重身了;但是他一直只能住在未到地定的深定當中,初禪的境界就是無法發起;因為他的欲界貪愛還有一分斷不了,主要就是在眷屬欲上面染著太深了,造成了他們的情況卡在欲界跟色界之間,因此就不把他們算在欲界六天裡面。

接下來,欲界的眾生如果能夠降伏了自己的五蓋障;甚至是聖弟子能夠斷除了五蓋障,而將五下分結給斷除了,那麼初禪就會不求自得,未來下一世往生,就有能力往生到色界初禪天。如同 佛在《長阿含經》中說到:「若一位比丘被自己的五蓋障所遮覆,也就是無法伏除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與疑蓋,那麼這一位比丘就會常常懷著不得解脫的憂愁,與不得自在的畏懼;就好像是一個沒有自由的奴隸,又好像是一個負債之人,好像是一個久病不癒之人,或者像是一個被關在監獄中的囚犯,他走在無邊的大曠野之中,卻無法離開。這個人被五陰覆蓋了他的清淨心,因為被覆蔽了,所以心中闇冥不清、慧眼不明。如此,這位比丘他如果懂得精勤修行,捨去了欲界的五欲以及惡不善之法,那麼就會發起有覺有觀的三昧,離開了欲界生的心喜與身樂,進入了初禪。發起了初禪之人,他已經被這種初禪的心喜與身樂潤漬於全身,周遍盈滿,最後遍身而發,無一處不充滿;如同有人在一個巧浴器當中盛滿了眾藥,以水來浸漬其身,內外俱潤,無不周遍。比丘就像這樣子得入初禪,喜樂遍身,無不充滿。如是,摩納!這是初禪最初的此現身而得身樂,所以者何?那是由於精進的修行,心念無錯無亂,樂於處在靜中而閑居之所得也。」就像這樣子,初禪就不求自得,於此欲界身中現起了色界的天身。所以,在佛經裡 世尊常常提到滅五蓋而得初禪,但是現在教導禪定的法師大德們,卻不懂得這個道理,常常只是一昧地要求徒眾每日枯坐;也不懂得修學禪定乃是福德的法門,能夠離開下界,往生到上界,它本來就是一種世間的福德。所以修禪定者,通常不在修福上面用心,不論是有形的行福德、或者是無形的心福德都缺乏的狀況下,不懂得禪定是依著離五欲、除五蓋而能有所進步,當然他們的禪定就會久修而難有成就。一昧枯坐最好的結果,頂多就是達到了未到地定;如果不去改正自己世間惡法的心態,又不肯除五蓋障,了不起就是未到地定過深,然後去到了魔天作魔子魔民。不過絕大部分的人連魔天也到不了,那是因為沒有具備那種對應的福德的緣故;一般的佛弟子也不知道,其實魔天的世間福德是很大的。

發起初禪的行者可以往生到色界,色界的眾生有二十二種,其中初禪天相應的境界有四種:第一是梵身天、第二梵輔天、第三梵眾天、第四大梵天。依著這一位眾生,他所證的初禪的這個品質的殊勝、堅固程度的不同,也就是福德的大小,初禪天中會有這四種等級。有些經論則只分三種等級:證得初禪下品者則生梵眾天,就像是一個王國裡面的平民百姓;中品的人則生於梵輔天,也就是大臣、貴人;至於上品初禪遍身發者,諸般初禪功德具足者,則生為大梵天王,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四面佛、四面天神。其實他絕對不適合被叫作四面佛,因為這個是僭越,大梵天王他與佛地的境界相差甚遠,完全不能相提並論。同樣是出生在初禪天中,大梵天王與其他的梵天王、梵輔天、梵眾天,彼此也有許多的不同。例如在經藏說到:大梵天王他的名字叫作尸棄,如果有人修得了上品的初禪,那就會出生為大梵天王,他能於梵天眾中發出大音聲,使得一切的大眾都能夠聽聞到,沒有聽不到的人;可是梵界的諸天,他們各自卻又會認為,現在大梵天王只與我一個人說話,沒有和別人說話,其他人都聽不到。大梵天王統治一個大千世界,所以他對於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他最能得自在任運;他富有、豐饒,認為自己能創造化育萬物;他自認為我是一切眾生的父母,是後來所有的這個梵天眾第一尊重的對象。

那麼大梵天王為什麼會認為自己是眾生的父母呢?這就要說到大梵與其他初禪天的眾生有一點極大的差異。在《阿含經》中 佛告訴比丘們:「世界的成、住、壞、空之中,火災過了以後,此世的天地即將成就之時,有一些二禪天的眾生福盡了、業行盡了、壽命盡了,所以他們在二禪的光音天命終之後,會出生到初禪梵天之處。當時的初禪天中空無一物、空無眾生,這一個人出生到這裡,就生起了染著之心,愛樂於這個初禪天;他發願其餘的初禪眾生都能夠與我共同的生於此處。發了這個願之後,就會有其他二禪天的眾生,在他們福盡、行盡、壽命盡了以後,從光音天當中命終之後,就出生在這一個空梵天之處。那個時候,第一個最先出生到這個地方的梵天就會想說:『那這樣子,我就是梵天之王——大梵天王,因為並沒有能夠創造我的人,我是在這個地方自然而出生的,並不是繼承了誰,或者由誰而出生的;而且我在這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當中最能得到自在,又能善解這個世界當中各種的義理;我又很富有又很豐饒,所以我能創造、我能變化萬物,那麼我就是創造這一切眾生的父母。』而後來才出生在這個地方的梵天眾生也這樣子想:『那一位比我先出生的梵天,就是在這個地方的國王——大梵天王,他是自然有的,沒有誰能夠創造他,所以他在這個大千世界當中,最為尊貴第一;因為他無所繼承,並不是由誰出生的,他又善解諸般義理旨趣;還富有豐饒,能夠創造萬物,他是眾生的父母,我則是從他才能夠出生的。』這一位梵天王,他的樣子就如同像是童子一樣,所以大梵天王另外一個名稱又被叫作童子。」

那麼在我們人間,像是在印度,為什麼早在 佛陀出生前千年之久,就已經會有這種大梵是宇宙創造者的思想呢?印度大陸它延伸出來的影響,在整個歐亞世界,包括了西方的一神教,也都是這一種大梵思想的延伸。這一種有造物主的想法,可以說是幾千年來,影響我們地球人類最深的一門哲學,而且有關這一點,還會繼續地延伸下去。世尊在《阿含經》中也早就已經說明了,佛說世間諸教派的出家人、婆羅門,對於本劫成、住、壞、空的原因,對於有情生命的起源,有根本的見解。他們說:「我以及世間是常法、是無常法,或者是半常半無常。」這一些沙門、婆羅門因此對於本劫本見,虛妄地計著有我,以及世間是常或是無常,或是半常或是半無常;人世間的見解一定落在這四邊範圍的見解中,最多與此相等,不能超過四邊。

那麼這ㄧ些人間宗教的見解,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這一些以大梵為創造主的思想,在人間是怎麼出現的呢?印度教中最古老最重要的經典是《吠陀經》,以《吠陀經》為根本,後來在歷史上陸續出現的本集samhita、梵書bramana、森林書aranyaka、奧義書upanishad,乃至於新沙門主義的六師外道等等,他們大都只是以自己不同的想法去解釋《吠陀》。除了佛教以外,很少能有真正離開《吠陀經》的範圍;甚至若是對於佛法的實證、瞭解不深的人,也會認為佛法沒有離開過《吠陀》。許多歐美的學者就是持這樣子的看法,認為佛法是印度哲學演化出來的一部分,這就是未能深解佛陀教法的後果。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吠陀經》在印度哲學上的地位,絕大部分的印度哲學對於《吠陀經》的起源,都說是吠陀天授或者說吠陀天起;也就是說,《吠陀經》這一種大梵創世、梵我一如,也就是世界由大梵天所創造、大梵是眾生的本源,這一些想法就是來自於天神的教導;這一種吠陀天授的說法,並非完全的空穴來風。

在《阿含經》中 佛說到:「或有彼時,那一些梵天的眾生壽命盡了、業行已盡,他們轉生來到欲界人世間,當他們的年紀漸漸長大了,他們選擇了剃除鬚髮、穿上三法衣,出家跟隨外道去修行;他們證入了禪定,進入了意識心相應的三昧定境;隨著三昧定境,他們自己想起了、認識了過去世的本身,於是他們就這樣子講:『那個大梵天能夠自己造作自己,他是自己出生的,沒有能造大梵天的;他盡知一切的義理經典;他於這個大千世界中能夠自在的任運,最為尊貴。』」

好!今天時間的關係,其他的部分,我們就等到下一次的節目再為各位介紹。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