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則 某師云︰《楞嚴經「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是說我們未明心見性,一切都是見聞覺知作主,一切知見建立皆是無明根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是明心見性後佛性作主,則將見聞覺知一切皆變為佛性。》(5-142、10-138)
 
又云:《我們未見性以前乃見聞覺知作主。見性以後乃佛性作主。佛性與見聞覺知中間有無始無明隔閡。》(7-30)
 
又云:《悟後之人佛性作主,一切皆由佛性發揮。》(9-175)
 
辨正:第一、「知見立知,即無明本」,不是他講的這個意思;而是說--我們尋覓真如的時候,如果是在能知能覺的這個心上面,去把能知的心找出來,當作是真如的話,這就錯了。因為這個能知的心是無明的根本,是輪迴生死的根本。所以能知能聽能見的一念心不是真如,是這個意思,而不是「我們 未見性前,由見聞覺知作主。」見聞覺知從來不作主,而是我們能知能識的六、七二識在作主,不可錯解經文。
 
第二、「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還沒有悟的人請注意:這意思是說,我們如果很清楚的知道,而且看見了那個看不見的,那就是涅槃本心,而不是說「見性以後由佛性作主」。佛性一向不作主,會作主的,在悟前是染汙末那以及染汙意識。見性以後轉依--是清淨末那及清淨意識。也就是下品轉識成智的平等性智的本體--清淨末那在作主,清淨意識配合祂,佛性是從來不作主的。

也不可說「見性以後,把見聞覺知一切知見都變為佛性」,佛性是本來具足,不是變來的,只是功夫不夠的人看不見,慧力不夠的人看不見而已,佛性一向都在,不是從見聞覺知變來的。

《大般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許多經典都這麼講。既然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就可見佛性不是因為學禪、修禪、參禪而把見聞覺知變為佛性,所以佛性不是變來的,它是本來就具足的。

我們見性以後就會看到--佛性與見聞覺知並存,佛性不離見聞覺知。見性後見聞覺知依舊是見聞覺知,沒有變成佛性;佛性依舊是原來的佛性,沒有和見聞覺知合併或把它消滅。所以佛性不是變來的,不是從見聞覺知轉變而來,是本來就具足的,因此「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絕非他解釋的那種意思,他錯解經文了。
 
第三、上面所講的那兩句經文,講的是真如,不是佛性。如果把這兩句經文當作是在講佛性,如此一直參下去,無量無數劫之後還是不能悟。因為這兩句是講真如,是說五陰之中有真,真妄和合,不即不離。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是說我們能知能見的一念心,是無明的根本。我們知道這是無明的根本,知道他是虛妄以後,我們才會以「知見立知」的這個妄心去尋找真如。真如不在能聽能知能看的心中,若人想要從能聽能知能看的心裡面去找真如,他永遠找不到。

當我們有一天知道了、悟了,也看見了這個不見不知的心,那我們就找到真如了。但是我們找到了真如真心之後,這個能知能見的妄心還是繼續存在,並不因此消失掉。這能知的六七二識因此產生了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但這只是下品的轉識成智而已。所以說,只有體用不分的人,才會說「這兩句經文是在講佛性」,真悟的人不會體用不分。

此外,我們明心見性以後也不是佛性作主,佛性向來都不作主。我們悟前由染汙末那作主,透過第六識去分別,時時刻刻在決定要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不明白 真如的人就以為自己是主人,認為這個能思惟、能知、能作主的心就是主人。
 
悟了以後由清淨末那作主,運用第六意識的下品妙觀察智作分別。他自己雖然是真正作主運作的人,但他不認為自己是主人,而把他所找到的真如前身--阿賴耶識做為主人。雖然悟了,他卻繼續以下品妙觀察智和下品平等性智來主宰五陰,繼續修道和過生活。

我們開悟時找到的真如,這時候還不叫真如,叫做阿賴耶識,因為還有異熟性及識種流注,不能成佛,所以不能稱為真如。而這個阿賴耶識恆而不審,所以他一向自己不作主。因為一向不作主,才能「本來解脫」。
 
話說回來,佛性是真如之用--真如為體,佛性為用。在見性以後,佛性不論做什麼,都是由清淨末那透過阿賴耶識的識種來運作,佛性向來不作主。佛子萬勿因為體用不分,猶如此師產生這種嚴重的錯誤。


《平實導師著作 正法眼藏-護法集 第164~168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